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太原晚报 每到开学季,许多老年朋友都会想起当年开学的场景。开学第一天,来到班里等待发新书,领到课本后第一要紧的事就是包书皮。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爱书的人们是怎么做的呢?还记得那些年包书皮的旧时光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位作者娓娓道来包书皮的故事吧!
难忘的回忆
郝妙海 文/图
我一生爱书,积攒了13书柜的书。因城中村改造,我迁居村集体专门打造的老年公寓。这里配套齐全,居住十分舒适,就是空间有限。我只好与村委会的干部商量,将十几个书柜,安置在了公寓的老年书画室内。
那日,为寻找一本资料,我到老年书画室开始翻找。不料,资料尚未找到,却从一个书柜中翻出一摞从小学到高中我读过的课本。而这些已有60年左右的课本,几乎全部包着书皮。
我的家在农村,母亲不识字,父亲也只读过两年私塾。我是1954年上的小学。开学伊始,我兴冲冲地将语文、算术的新课本带回家,父亲多次与我讲:字和纸,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印了字的纸,一定要好好保护。不知是不是父亲的叮嘱起了作用,我自此对书就有了一种打心底里生出的敬畏与喜爱。因而,凡到了我手中的书,我都倍加呵护。但初上小学时,乡村中是找不到任一种可供包书皮的纸。因而,初小的课本,尽管读完后仍然完好,却全都没包皮,因而也就难免有卷角、脏污存在。
上高小以后,由于近在咫尺的太原化工区建设,我有了接触到废弃水泥(当时叫洋灰)袋的机会,而洋灰纸(后来叫牛皮纸)就成了我包书皮的最佳选择。后来,生产队种水稻,开始使用化肥。而化肥袋,同样用的是牛皮纸。这样,我包书皮就有了更多的保障。所以,从上高小起,我所有的课本,便全部穿上了外衣。
我每次给书包皮,都从不马虎。就是到手的牛皮纸稍有褶皱,我都会用母亲的熨斗喷水熨一下,直到它平展展的才用。再将牛皮纸按需要裁好后,先按书本的高度将书皮纸两侧的边折回来,并用指甲压实,再在居中的部位按书本的厚度折出书脊,同样压实。然后,在书脊两侧约2厘米处将两条已折回的边各剪开一条缝。接下来,将书脊部分的折边压在书脊后,其余的折边将书的封面和封底包住。最后,将书本立起来蹾一下,使书脊与包皮密接,再将书外沿的包皮折回来。这样精心打造后,多了一层包皮的书,仍是方方正正,齐齐整整,既得到了保护,还不影响美观。
从课本开始,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购买的所有书籍,都毫无例外地为它们包上了书皮。若剥去书皮,这些五六十年前的书,仍如新的一样。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买书的频率越来越密,而由于生活的压力,我已没有精力和时间来为它们包书皮了。同时,书籍的装帧质量越来越高,而我的藏书,除少量翻阅多一些外,大都是只存不看或很少看,也就没有包书皮的必要了。于是,我为书包皮的习惯也就终止了。
但至今,那些包了皮的书,包括60年前的课本,仍全部静静地立在我的书橱中。看到它们,就会引起我一段难忘而温馨的回忆。
自制书皮包课本
彭庆东
开学后,上小学的外孙买回好些艳丽的塑料书皮,轻而易举地就将十几本新课本包好了,实际上就是简单地套上了工厂量身定做好的书皮。看着这些花花绿绿的书皮,不由得想起了60年前我自制书皮包课本的情景。
那时,孩子们一年也买不上两三本书。每学期发新课本就成为我们翘首以盼的大事,所以对新课本格外珍惜,刚发到手里时,都舍不得打开翻翻,赶紧回家包书皮。
包书皮的用纸首选就是做水泥包装袋的废弃牛皮纸,这就需要我们像捡废品似的到建筑工地去寻找。牛皮纸的确很“牛皮”,厚厚的,坚韧耐磨,就同当时上班族换穿的帆布劳动服一样;其次,是报纸或糊窗户用的粉连纸,报纸需要求助于机关里的人,粉连纸则需要花钱买,这不划算,关键是这些纸都不如牛皮纸耐用。
包书皮也是一门技术。刚上一年级时我不会包书皮,下班后的父亲教我包书皮。他把牛皮纸平铺在炕上,按照课本大小刻出四条线,剪出两个书脊豁口,沿着刻好的线条把多余的纸折进封面里,再抚平四个角。包好后,又在封皮上写下书名、姓名和班级。父亲的字写得不潇洒,却很工整,透着一种对课本的敬意,这让我感到了包书皮的满满幸福。最后,再把所有包好的课本压在衣箱底下,让书皮更紧贴课本,这样在日常使用中书皮就不易脱落。没花一分钱,自制的书皮实惠且环保,虽然课本封面的美图被掩藏在灰乎乎的牛皮纸里,但反倒觉得有一种“开卷有益”的庄严感。
到了二年级时,我已经能独立地包书皮了。我的技艺虽不如父亲,但每次包书皮,都把它当成一堂手工课,对折交叠压脊印,叠三分再修七分,直到那书皮似同军营里叠的棱角分明的被褥才罢手。第二天拿到班里分享,同学羡慕老师夸,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了“高颜值”的认可,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人生道路上,这段自制书皮包课本的经历不仅培养了我动脑动手的能力,还陶冶了我尊重知识的情操,让我与书相伴受益终身。
追忆我的学生时代
王安芬
1955年之前的那段记忆,是我小学念书阶段,懵懵懂懂中的读书时光,成长的印记,是幸福和难忘的。我家在徐沟镇东北坊,距离学校一站地,我父亲在七里外的贾村堡当小学教员,一周才能回来一天,家里是母亲和奶奶操持。
每年一开学,最兴奋的就是领上新课本,回家包书皮。记忆中母亲平时会收集一些装洋灰的袋子,那是一种很厚实的牛皮纸,剪去边角和太皱巴的地方,弄干净后压在炕席下备用,毕竟家里上学的娃好几个。奶奶认识药铺的掌柜,也会要回些包过中草药的灰色牛皮纸,以及家里旧年换下来的年画之类的纸,给我攒着……我郑重其事洗干净小手,生怕脏了我的新课本,挑拣最新、最平整的纸,细心地给我的新课本包上书皮。然后,认真地写上语文、算术的名字,一笔一画,中规中矩。最后,迫不及待地翻看新书里新奇、有趣的图画和文字,常常一看就沉醉其中。
包完书皮,自然就是买本子了,我清楚地记得徐沟镇十字街东面,有两家文具店,一家叫“三和堂”、一家叫“二酋堂”,我常去。还记得有光纸一分钱两张,书写纸和仿纸一分钱一张,我买纸后,回去父母给裁好做成本子大小,再糊个皮皮,父亲用毛笔写上演算本、语文本,再写上我的名字。我高高兴兴地装入书包,视如珍宝。写作业时,同学们都会先在石板上拿石笔练练再写,尤其算术题,横式、草式、确认算对了才敢写在本子上,一笔一画都很认真。因为珍惜,所以用心,常常得到老师夸奖。还记得,算术老师朱煜霞给我们从太原买回“算术补充题”,警告我们:不要弄脏,不要弄坏,要用两年。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从小就懂得了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爱护所有的东西,我细致地给它包了书皮,用得十分爱惜,后来还传给妹妹。
我同桌叫常金保,他家开着文具店,因为平时常帮他写仿(也就是写毛笔字),那时候有书法课,他会不时送我些抄本和石笔之类的小东西。五年前,我竟然收到他从北京打来的电话,这个三和堂的四娃,参军,转业,后来在石油工业部工作。他在网上看到我的文章,就这么联系上了,穿越70多年的时光,互联网让我们又神奇地寻觅到儿时的小伙伴。
想起了包书皮
梁建军
开学了,看着背书包匆匆而过的小朋友,就想起了当年我们开学的情景。
开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报到、领课本、作业本。发书时,老师就要求给课本包书皮,保护课本。中午回家后,就向爸爸传达老师的要求,爸爸一点也不敢怠慢。爸爸是做财务工作的,就到单位找一些废旧报表封皮,土黄色的,比普通纸要厚一些,结实程度虽不如牛皮纸,做书皮还是没问题。这些封皮上面还印着填写账目的红字及表格,但并不影响用来包书皮。那时包书皮的纸也不好找,有用水泥袋子做书皮,那是牛皮纸,质量挺好;也有用报纸包书的,其耐用性和美观程度就差一些。
吃了晚饭,爸爸就开始给我们包书皮。首先,把书放在报表封皮上,比书展开大上一两寸时折叠个印迹,用刀裁下来,在书脊上下超出书的部分剪裁两个对称的斜豁口,折回来,而后把书放上,依书再折个印迹,包住书的封面封底,角折叠回来,书皮就包好了。包书得要四面平直,好看也不易破损。爸爸包完课本再包作业本,在书皮上工工整整地横着写上课本、作业本名称,竖着写上我的名字,底下再横着写上年级班次,最后把包好的书一本一本地压着,第二天就会平平展展的。
包书皮是一件辛苦的事,细致活。后来,我们弟兄4个都上了学,爸爸一包几十本,直到深夜。书皮要裹紧书,大了书在里面还晃荡,折叠线不直,既不美观也不耐用。
上世纪90年代,我的孩子也上了学,包书皮条件好了许多,基本用旧挂历包书皮,一张能包两三本,美观耐用。还有了塑料书皮,课本的封面封底往里一插就行。现在纸质书皮早已被各式各样的透明塑料自粘书皮取代,方便漂亮耐用,还能防水,不由感叹,社会发展真快。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0 07: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