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刘学飞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适应性不仅要体现“大思政课”的时代适应性、社会适应性、青年适应性等一般属性,而且要体现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特殊性,实现与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的育人特性和办学特色相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具有突出的系统集成性,因而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度是其他教育类型难以比拟的。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需要在保证“大思政课”一般属性的基础上以电子信息产业与职业教育的深度产教融合为路径建构具有自身独特属性和优势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供给体系。这一供给体系需要充分利用电子信息类技术知识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电子信息产业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资源、职业院校与电子信息行业及企业的共同体机制,通过增强教学内容供给适应性、优化教学方式供给适应性、进阶教学平台供给适应性,构建起“大思政课”在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的具体模式、有效方式、高阶范式。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适应性;产教融合
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关系的视角看,适应性就是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应性。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适应性不仅要体现“大思政课”的时代适应性、社会适应性、青年适应性等一般属性,而且要体现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特殊性,实现与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的育人特性和办学特色相适应。因此,基于适应性的研究视域,探析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适应性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路径,是提升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具体契合点、有效切入点、高效着力点。适应性视域下的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教学供给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理论和实践的具体化。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教学供给需要在适应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基础上把握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的育人特性和办学特色,换言之,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教学供给需要通过把握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的育人特性和办学特色以实现对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适应性。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需要在保证“大思政课”一般属性的基础上以电子信息产业与职业教育的深度产教融合为路径建构具有自身独特属性和优势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供给体系。这一供给体系需要充分利用电子信息类技术知识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电子信息产业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资源、职业院校与电子信息行业及企业的共同体机制,构建“大思政课”在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的具体模式、有效方式、高阶范式。
一、增强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教学内容供给适应性
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有可为,也应该大有作为。电子信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赋能力量。而人是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中决定性的因素,是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方面。遵循这一思路,新型人才也是新质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应当培育造就新型电子信息类劳动者队伍,这是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增强其适应性、优化其类型定位的时代要求。基于此,笔者认为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应主要着力于培养电子信息相关产业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育人目标和“大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目标是高度统一的。因此,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教学内容供给应指向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电子信息相关产业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之“高”以及新型电子信息类劳动者之“新”。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重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学习,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因此,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供给应在思政课教学内容统一性的基础上体现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技术知识是职业教育的知识论基础。”[1]职业院校“大思政课”教学内容供给适应性需要指向技术知识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这个意义上,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供给适应性应表现为,将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所具有的“大思政课”天然基因,如新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科技自立自强、突出的创新精神、独特的工匠精神、系统观念、共同体意识、数字素养以及信息伦理与法治等,有机嵌入教育教学内容供给体系中。概言之,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通过增强其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供给适应性,完成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具体转化、从教学内容体系到学生认知体系的有效内化、从学生认知体系到学生信仰体系的高阶深化。
二、优化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教学方式供给适应性
“大思政课”拓展了思政课堂的时空场域,体现了鲜明的系统观念。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鲜明标识,产教融合具有突出的集成特征。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赋能力量其系统集成性更为突出。因此,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具有“大思政课”的天然基因及其突出优势。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教学供给就是要把这种内生的独特优势转化为育人的高阶效能。
囿于传统思维,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思政课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存在着与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育人特性和办学特色适配性不足、与其他类型院校教学方式供给同质化的问题。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方式要跳出传统的场域边界,真正从“大思政课”理念出发,把思政小课堂拓展到电子信息及其相关产业一线的社会大课堂。而基于上文所述的电子信息产业突出的系统集成性,以电子信息产业与职业教育深度产教融合的要素禀赋,创新“大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具有独特优势,如数字化赋能下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条件下育训创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虚拟现实沉浸式教学方式等。
三、进阶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教学平台供给适应性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可归纳为三大特征:一是企业与学校跨界合作的结构形式和办学格局;二是产业与教育需求整合的功能定位和社会价值;三是共性与个性框架重构的设计方法和逻辑工具。”[2]深度产教融合是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度是其他教育类型难以比拟的。这种深度产教融合为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搭建了产教高度集成化的教育教学平台,既包括实体产教一体化平台,也包括虚拟数智化平台,还有虚实结合的集成化平台。但在现实中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其平台育人功能尚需进一步开发运用,育人效能有待进一步挖掘转化。
深度产教融合的虚实平台是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增强平台供给适应性的具体要素、有效载体、高阶“长板”。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及其校企合作不仅具有工具理性的运行逻辑,同时也具有价值理性的生成逻辑。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应以高度的平台育人自觉,充分发挥“长板”优势,将“大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与深度产教融合的虚实平台有效融合,从而优化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教学平台供给,进而增强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教学供给辨识度,提升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在充分利用、有机对接、深度融汇产教集成化平台的基础上,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教学可将新发展理念、数字素养等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所具有的“大思政课”天然基因,通过数字化赋能下虚实结合等教学方式有机嵌入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供给体系中,真正破解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不强、亲和力不足、覆盖面不广等痛点、堵点、难点,从而提升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的吸引力、实效性、高阶度。
总之,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大思政课”教学供给应坚持守正创新,在保证“大思政课”时代适应性、社会适应性、青年适应性等一般属性的基础上,需要锚定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的育人特点和办学优势,通过增强教学内容供给适应性、优化教学方式供给适应性、进阶教学平台供给适应性,以实现从教材体系向育人体系的具体转化、有效内化、高阶深化,同时提升电子信息类职业院校学生在“大思政课”学习中的具体针对性、有效参与度、高阶获得感。
参考文献:
[1]张思琪,匡瑛.从技术知识论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J].教育与职业,2023(12):21-26.
[2]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0.
作者简介:
刘学飞,1982年生,男,山东青岛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
注:本文系2024年度上海高校“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培育项目(沪教卫党[2023]281号)“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刘学飞)的阶段性成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9 09: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