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勇毅笃行四十载 谋强进位再出发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40年发展纪实
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华秋实,40年长歌未央。
回望连职院40年办学治校的历程,学校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为港城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每一页都写满了连职院人扎根港城大地办教育的孜孜求索,每一步都见证了学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相连。
连职院的40年,是一部矢志不移的创业史、担当作为的奋斗史、守正创新的发展史。如今,几代人矢志不移、担当作为、风雨兼程、接续奋斗的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发展成一所在校生1.4万余人、办学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高职院校。面对职业教育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正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凝心聚力、策马扬鞭。
在时代发展潮流中开拓创新
岁月悠悠,山高水长。4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连云港大地,这片曾孕育了东夷文化的古老土地拉开了腾飞的序幕。为适应地方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才需求紧缺的矛盾,1983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连云港职业大学挂牌成立,与全国100多所职业大学率先开启高等职业教育。建校之初,学校占地200余亩,仅有3个专业、66名教职工、123名学生,但学校始终坚守“为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初心使命,播撒下高职教育希望的种子。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在连云港职业大学与连云港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大力推进各项改革,调动了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扩招扩建的脚步,学校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建成千亩美丽校园,从根本上改善了办学条件,2008年学校整体搬迁至科教园区,办学条件和资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校师生同心协力、攻坚克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步入新时代,面对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壮阔蓝图,学校高点站位、谋篇布局,明确了“创成双高院校、创建应用本科”的奋斗目标,踏上了“高质发展、谋强进位”的历史新征程。
目前,学校已实现高职在校生万人办学规模、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生涵盖43个民族,现有教职工6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近1.4万人,设有12个教学单位,开设近50个专业。物流管理、药品生产技术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建筑工程技术、药品生产技术、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等4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药品生产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为省级重点专业,药品生产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为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建有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8个省级实训基地(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平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校内产教融合企业有6家。
在深化产教融合中服务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高技能工匠人才的“精耕细作”。40年来,学校发展紧跟产业进步、技术迭代的步伐,与港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同频共振,努力走出一条产教融合育人、服务地方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学校建立完善的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布局与人才供给,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将专业建设真正扎根在产业链的土壤之上。近三年,学校新增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材料工程技术等14个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7个专业。积极构建以药品生产技术等省级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以智能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骨干专业群为支撑,以数字商务、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特色专业群为驱动的专业群布局。学校与多家企业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等多个维度开展深入合作。“面向医药化工全产业链的检验检测服务型组合”入选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组合项目;“生物医药产教融合集成中心”获批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项目;与企业联合申报的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入选江苏省第一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与企业联合建设的“数智赋能”石油化工产业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获批江苏省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项目。
学校充分发挥在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学科专业优势,主动对接连云港“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中华药港”产业集群,连续多年开办“卫星现代学徒制班”“盛虹订单班”“中化扬农班”,为相关企业输送了5000余名行业急需的紧缺“毕业生学徒”。同时,学校依托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连云港徐圩新区),签订《校地合作协同发展战略协议》,搭建“多元协同”育人平台,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学院、连云港石化产业学院等已签约揭牌,数字商务产业学院入选2023年全国第一批京东产业学院。在积极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的基础上,学校高质量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连云港绿色化工产教联合体获批江苏省首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项目,政行校企共同培养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快实现“学生入学即入职、学校招生即就业、企业招工即培养”的三赢目标,持续推动区域技术技能人才本地培养、本地就业,不断提升人才供给的区域适应性,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7万余名各类优秀人才。近年来,学校毕业生的留连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居全市高校首位。
在落实立德树人中赋能成才
没有高水平的“工匠之师”,很难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师德先行理念,建立灵活高效的引才聚才机制,加大校企互兼互聘合作力度,遴选一批行业企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高水平技能人才进校担任专业课、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积极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综合育人、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带头引领作用。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80%以上,企业兼职教师占比40%以上,获批省产业教授10余人,他们具有从事教育和产业工作的双重资质,具备联结产教两端的跨界能力,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实现校企资源优势互补和同频共振。目前,学校建有药品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数控技术、纳米新材料等省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及“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完成“跨境电商”和“特色文旅”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一期建设工程,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学校坚持启智润心、文化润校,大力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形成具有深厚内涵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持续27年开展“精神文明活动月”活动,做强红色信仰、绿色生活、金色心态、蓝色科技、紫色创新“五色”教育,获教育部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二等奖;倾心培育独具特色的“一院一品”工程,打造“师说茶馆”“传统文化大讲堂”“艺旅阳光”“同在一片蓝天下”等一批省市级校园文化品牌。主动承担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现累计培养23个省份少数民族学生3000余人,涵盖43个民族,“红石榴”育人品牌硕果累累,获省市“红石榴家园”称号,《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化学检验员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助力非遗传承 促进民族交融”职教培训项目》分别入选2022年、2023年国家民委“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全国试点示范项目。
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学校高度重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努力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元选择、多样化成才,使学生升学有望、就业有路、发展有方,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学校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社会需求大、招生就业稳的专业领域,积极开展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与合作学校紧密对接,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2023年,学校获批14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贯通培养项目,其中与中职院校开展“3+3”对口贯通分段培养项目6个,与本科院校开展“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项目8个;同时,积极拓展与国外高校“3+2”分段培养,2021年以来,已有30余名毕业生赴韩国岭南大学深造,今年本科毕业7人,其中4人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3人在韩资企业就业。另外,学校每年通过“职教高考”招录中职学生比例达20%,通过“专转本”“专接本”“专升本”等方式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学生800余名。
勇毅笃行四十载,谋强进位再出发。站在新旅程的起点,在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正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潮流,意气风发地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实践,在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时代潮流中谱写更加绚丽的新华章。
本版撰稿 金雷 章典
本版图片由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7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