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
通讯员 国立生
22日,数九第一天,南京迎来31年来最冷冬至,城区最低气温直逼-9℃。当大家都窝在温暖被窝里熟睡时,当晚,却有这么一群人奔跑在严寒的大街上,穿梭于医院与患者家中,传好急救接力第一棒,为市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坚实保障。
“一位六旬老人在小区入口摔伤,活动受限,急需救治。”晚上7时58分,南京市急救中心城北分站急救医生吴俊贤刚刚做好夜班的交接班,就接到市急救中心指挥调度中心的出车指令。他与同行医护人员立刻上车,套上防滑鞋钉,赶赴现场。“老人家您感觉心慌头晕吗?”询问、检查、急救固定、搬运……一系列的急救处置后,急救人员将老人送至附近医院进一步治疗。
一件毛衣、一件外套、一件急救马甲,在寒冬夜里,吴俊贤并没有裹上厚重的棉衣,但却把鞋钉仔细收好,“急救时穿得太厚可能会影响我们急救的动作、效率,但鞋钉能够防滑,在急救搬运过程中,保护好我们自己是保障患者的前提。”鞋钉虽小,却被吴俊贤视为珍宝,成为这个冰冻天必备的“急救工具”。而“轻装上阵”的吴俊贤,这一夜再也没停下脚步,在寒风中大汗淋漓。
“我妈妈晕倒在家,已经无法言语,快来救救她!”再次接到出救提醒,吴俊贤立刻出发赶至患者家中。测量血压、血糖、心电图,此时患者高压已飙升超过200毫米汞柱,“患者口齿不清、一侧肢体活动障碍,应该是脑出血,开放静脉通路,做降压处理。”冷静精准作出急救措施后,吴俊贤将患者送往医院,“寒冷天气会导致血管收缩,刺激血压升高,心脑血管意外事件也进入高发季。冬天的深夜凌晨以及早上起床期,都是心梗、卒中等心脑急症的高发期,市民一定要提高警惕,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定要加强防护。”而“最冷”的这一晚,吴俊贤接到了不少类似的出救任务。
23日凌晨三点,居住在玄武区某小区的小伙因胸痛胸闷呼叫了120,搬运至救护车内后突然出现室颤、昏迷,吴俊贤立刻进行心肺复苏等一系列除颤急救措施,一分多钟后小伙心跳恢复,有了意识。“我们这有位心梗患者需立刻抢救,请做好准备。”将患者心电图等信息传至附近医院胸痛中心微信群,拨通胸痛中心抢救室电话做好提前对接,吴俊贤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早上近7时,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奶奶突然口齿不清、口角歪斜、站不稳,老伴拨通了120,“这是典型的醒后卒中情况,让老人平躺休息,如果有呕吐情况,要将她头偏向一侧,避免发生呕吐物误入呼吸道。您电话保持畅通,别慌,我们立刻就到!”
夜班的12小时内,吴俊贤出救超10次,一夜无眠。“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定要加强防护,按时服药,规律作息,注意保暖,做好日常健康监测。”下了夜班,吴俊贤仍坚持如往常一样,对当天的急重症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叮嘱。而这一夜,只是吴俊贤23年一线急救生涯中普通的一夜。
吴俊贤只是市急救中心诸多急救人员中的一员。相关数据显示,本周寒潮以来截至12月23日16:00,南京市急救中心共接到呼救电话8745个,出救3489趟,其中心脑血管疾病257例。
“针对近日寒潮天气,我们已启动应急预案,做好雨雪冰冻天气日常院前急救工作中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相关医疗工作安排,包括做好急救人员、车辆、设备、药品等方面的准备,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第一时间采取相应医疗急救措施。”市急救中心主任高飞介绍,冬季特别是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公众要增强健康防护意识,远离疾病和意外伤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4 08: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