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王彬 张恬怡 【编者按】潮新闻《读端》栏目,邀请专家学者、活跃网友等各行各业人士点评新闻报道,虽寥寥数百字,但这些独到的短评,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或换个角度看新闻。我们将这些散落的珍珠收集起来并串联成链,供更多人品读。也欢迎大家参与我们读端讨论。
6月上旬,位于浙江海宁市许村镇北部的李家村,一首新村歌进行首唱。
这是许多在浙江写的第一首村歌。过去21年,他和乐队在北京为城里的工人歌唱。他们自称“音乐社会工作者”,兴办打工子弟学校、建起打工博物馆、创办年轻打工者职业培训班……2017年开始,他们将目光重新投回乡村,去往全国各地乡村巡演,在30多个村寨沉浸生活、共创村歌。
这一次,他们来到了李家村。这对许多而言熟悉又陌生,他的老家就在海宁盐官镇。而他与村民共同创作的这首村歌,凝结了一个村庄的今天与过往,也包含着对未来日子的新期望。
详情点击:
北漂21年返乡的音乐人,想把慢慢变好的生活都写进村歌里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翁仁康:
看了这篇文章,让我很感概,许多和许多年青人一样,是一个有梦想的小伙子,一路走来艰辛而值得,一番闯荡,锻炼了自己,带着一腔故事回到李家河来种文化,邀请和带领村民一起来创作村歌,在“千万工程”发挥自己的能量。这个小伙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记着“我从李家河走来”。
“阿拉一道勇争先”这样的词,我猜测许多的创作团队在定稿时一定纠结过,是不是太土了。村歌面对的是村民,许多邀请和带领村民一起创作,写的是自己的故事,唱的是自己的感情,村民既是作者,又是演员,对这个村歌像自己养大的孩子,有着浓浓的爱,这样的村歌和村歌里传达的精神一定能代代相传。
村里以前也有过村歌,因为太专业,调太高,村民高不可攀,只能做聆听者,专业演员回去了,这个歌也就淡出了乡村舞台和村民生活。
我们不论哪个村歌好与不好,专业作者和专业演唱者肯定是行家,但我们的角度不一样,一定要找准对应的人群。村歌面对的是我们自己村里的老百姓,简单的词和曲真像村民灶锅里的农家菜一样,妈妈奶奶都会烧,全家老小吃得香。
愿许多有更多动作,为更多家乡父老带去欢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6 17: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