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简单心理
(ID:jdxl2000)
作者:简单心理
一段健康、稳定、舒适的关系,离不开对“边界”的建立与遵守。
生活中由于“边界”的模糊而导致的人际入侵和伤害时有发生:
▨ 父母时不时地催婚催生;
▨ 同事希望你每天一起吃午饭,但你不好意思拒绝;
▨ 在感情中遭遇 PUA……
心理学对“个人空间边界”(Personal space boundaries,PSB)的定义是:个体内部(身体、思想和精神)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分界线(Scott,1993)。边界过于开放的个体往往具有较差的认同感(Beavers, 1977)。
正如一位@匿名读者向我们所说:“长期被侵犯边界的人甚至不知道那个边界到底在哪里。”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学习重建“边界感”,“通过表明我们的边界状态,我们表明了自己对他人的开放程度,从而传达了我们对个人互动的接受程度。”(Insel & Lindgren,1978)
有各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培养自己的“边界意识”,心理咨询是其中的一种。上周我们发起征集让大家讲述“心理咨询帮助重新建立边界感”的体验,读完的感受是:生活里到处都可能有“边界的侵犯”,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我们认清并走出泥潭。
来看看 Ta 们的分享吧。
不管父母经历过什么
都不代表可以突破我的边界
@小爱
我对妈妈的感情很复杂,她伤害我最深。但是在跟咨询师探讨她的原生家庭的时候,我会忍不住同情她。因为她也没被爱过善待过。这些同情让我不能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分离,一直呆在不能滋养我的关系里面。
一次讨论的时候,咨询师对我说:“不管你妈妈经历了什么,她这样对自己的女儿。她不值得同情。”
我才意识到我的同情是有价值和界限的。它是为我服务的,而不是放任别人反复伤害我的工具。
现在我还是会时不时地同情她,但我会让这份同情流动,就这样让它过去。
第一次对同事说“不”
直面 PUA 的领导
@欣欣
自己童年受过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一直没有干预,人际一直处在没有边界感的状态。直到初入职场就遇到了 PUA 加边缘化人格的领导,人一下子应激了,开始求助。通过咨询,心理咨询师一次次告诉我,我有力量,我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刚开始很痛苦,我还是会选择已经习惯的“逃”和“僵”的模式,将指责推向自己;后来我慢慢认知到是对方在侵占和攻击我,对方的坏在攻击我的善意。
再后来,咨询师指导我用身体工作,将手臂往前推,想像着划出边界,并且和咨询师的手掌对抗,慢慢让身体感知到向外推出的力量。从四肢无力到慢慢感受到温度和力量,当时真的是爆哭。
然后我在感受到不太舒服的时候,第一次拒绝了同事的“求助”,在心底里迸发出了“我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种明确的边界意识,感受到了自我价值感的光芒;再后来我可以直面 PUA 的领导,将她的责任退还给她,学会保护自己;现在我还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成长中,在近 30 次的咨询中,我感受到了清醒的痛苦、身体的游离、情绪的失控…
咨询师给我了莫大的力量,在打碎自己重组的过程中,把我从一次次的下坠中拉上来,让我知道怎么爱自己。就像风筝有了线,虽然现在还在飘,但是总有风停落下的一天。
@大趾王
我在接受我上班单位给我提供的电话心理热线的时候,说到我上班单位的一些让我感到不舒服不喜欢的人和事。我的心理老师一句一句地教我,让我跟她学着说话:“我不认同,但我也可以选择不被影响,理解和尊重别人的做法和选择,哪怕我不理解,我也可以选择尊重。”
这种建立边界感的话语也是对我自己的保护,我觉得它对我起到的作用是是潜移默化的好处。
(图/剧照《半泽直树》)
分清「对方的」和「我的」
及时远离有毒关系
@韩蒹葭
我之前一直是一个害怕冲突和争吵的 INFJ,处处都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极其害怕对方生气产生的失控感,所以建立了一套半讨好半共情的人际交往方式。直到我遇到我的前任,他是 NPD,不断隐性地测试并突破我的底线试图控制,而我也早就对越界的不适感到麻木,看不见自己内心发出的警报,也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并把伤害合理化,所以在关系里越来越痛苦。
分手后我找到了现在的心理咨询师,和她说起,在和 N 建立关系的前期,他在极限拉扯,不停怀疑我,先把我推开再把我拉回去。
我的咨询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拉扯,可能是因为他害怕进入亲密关系。但是,这是他的事,和你没有关系。他是独立的成年人,他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你就问他,我并不害怕进入关系,那么你还想继续和我的关系吗。”
我被她点醒了…忽然就发现我在关系里其实并不能很好地分清什么是“对方”的,什么是“我”的,更多地把双方的情绪黏连在一起,我的边界感是不清晰的…我也一直在压抑着自己的攻击性和真正的需求,但这让我觉得不舒服,不是我想要的…
她这句提点,让我发现,如果在和 N 的关系一开始就觉察到自己的边界被入侵的不适,尊重并表达自己的愤怒,分清 N 和我是两个彼此独立的个体…说不定就能更早地离开。
(图/《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我的咨询师给了我很好的抱持,她让我觉得我的感受是可以也应该被放在 C 位的,我之前还哭着和她吐槽说,我很少有这种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的体验…
后来聊到童年时代我妈不定时爆炸的失控情绪、和一些暴力行为给我带来的恐惧和创伤,她总结的时候和我说:
“也许妈妈在情绪方面是有问题的,但是这是她的事,和你没有关系。也许在情绪控制方面她是个坏妈妈,但在其他方面,比如适时给些建议、不干涉人生大事方面,还是个好妈妈。”
我一下就,被点醒了的感觉…
后来觉得自己受损的自体在她的抱持里变得稳定多了,我能感受到并坚持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了,在人际里也知道分清我和对方,分清他的情绪是他的事,我可以不去为他人的情绪负责,而让我觉得冒犯或越界时,我也能学着直白地表示:你越界了,我有点生气。而不会再恐惧对方(会像我妈一样)因为生气而情绪失控了。
说实话,这么做很爽。我很想谢谢我的咨询师,谢谢她用她的温暖抱持,陪伴我一起走过这段名为“自我探索”的冒险之旅。
(图/《我们这一天》)
我们有权利为保护自己而设立边界,这意味着在物理、心理和精神等层面上设定我们允许“进入”和“离开”的一切人事物。
但拥有边界不代表我们把所有人推远、自我孤立。
边界是对自我和关系的共同保障。健康的边界让我们在保持独立的情况下,又彼此健康地依赖。
Anne L. Scott (1993). A Beginning Theory of Personal Space Boundaries. , 29(2), 12–21. doi:10.1111/j.1744-6163.1993.tb00407.x
Insel, P., & Lindgren, H. (1978). Too close for comfort: The psychology of crowd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读完点个【在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6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