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图1从大自然的水波荡漾,到LED灯管演绎波光闪烁,从自然水润到科技冰冷,在人类的未来,生命之源——水干涸后,是代表着生命的荒芜,还是说有更多可能……11月25日开幕的锡博新展《无形之水——芙蓉湖的传说》,就在试图带领公众体验一种特别的环境变化和生命变迁,而主角则是无锡博物院藏的《芙蓉湖图》(清·秦仪)(见图5),传达着艺术家对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的思辩。
图2芙蓉湖,就是《越绝书》(是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又名《越绝记》,誉为“地方志鼻祖”。作者传为孔子弟子子贡或伍子胥,后明代学者杨慎考证为袁康、吴平,汉朝人,生平无可考)中提到的“无锡湖”,地处无锡、江阴和常州三地交界处,大体上相当于如今无锡的惠山区、江阴的南片和常州的东片,是一个地域广大的湖泊。
图3据载,此湖自古水患不断,人们从受制于水,到学着利用水、驯服水,继而不断耕种、协作、迁徙、定居,直至傍水而生。随着围湖造田的持续,直到如今,消失在公众视野中,只有珍藏于博物馆的《芙蓉湖图》,以及当地与之相关的地名,还在记录着曾经的沧海桑田。
图4展览策展人、无锡博物院馆藏部工作人员秦渊告诉记者,芙蓉湖已经消失不见,唯一留存的遗迹就是如今孤立于京杭大运河无锡北塘段水中央的黄埠墩。芙蓉湖的历史,是人类围湖造田的历史的过程,与大禹治水过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展览就是从芙蓉湖的“传说”出发,通过由其引出的一系列思考而进行艺术创作,形成了相关成果。“湖不见了,就引出了很多的可能性,也引发了很多的思考!”据悉,无锡博物院邀请无锡本地和外地的20余位艺术家,从寻找它、思考它的相关主题角度进行艺术创作,通过一系列的艺术作品来表现“芙蓉湖”,最终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
图5比如雕塑作品《树》(见图1),使用了树枝与农具组合,作为人工的铁器农具,被装连在一根根树杈上,整体如飞行物般张牙舞爪,代表着人类生产工具与自然物种结合相生的实验和想象。而雕塑《奇花异草》系列(见图2),对植物、人类形态、动物等元素的互溶和叠加后,又以神话般的形象模式嵌入精神领域,延续其对自然、人类、物我等关系认知的表达。与此同时,硅质综合材料作品《物极之变》(见图3),讲述了一个临近开始变化的生命性物质,向无尽的深远处延展,最终将演变成观念上的万事万物。《激流引力》装置(见图4),通过对上百条LED灯进行编程,呈现出24小时内的日月光变化,仿佛在城市空间内照亮一片波光粼粼的“海洋”,作者则是在试图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多重关系。
AI生成视频截图《12》据悉,此次展览邀请艺术家和学者在芙蓉湖遗址实地调研和考察,在艺术实践中运用多学科方法(包括雕塑、摄影、视频、材料装置、实验模型和AI技术虚拟人、文献资料等((见图))处理复杂的城市变化,将城市废弃地、文化遗址、工业遗址等都成为艺术家作品的表达对象,最终使城市的历史叙事在后工业景观里形成新的文化脉络,为城市环境产生丰富的文化肌理和层次,赋予工业遗址以人性化的温情,并最终将这种场所精神具体化,实现“城市再生”。
实验模型《太空计划系列》秦渊表示,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水被赋予了人格与智慧,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可以说,芙蓉湖的演变过程,历经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是大运河无锡段的前身。湖水不断变换形态,最终成为了孕育无锡城市生命的土壤,也最终成就了如今这个城市的形态。“这个展筹备了一年,展览适合年轻人打卡,从年轻人的角度,尝试着通过这种现代方式,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无锡传统文化!”近年来,无锡博物院多次从博物院藏品出发,策划特色艺术展,带领公众走近和理解无锡,爱上这座城市。
视频装置《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6 0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