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秦国虎符铭文破译,推翻民国造假说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03 19:3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1975年冬,西安郊区北沈家桥村意外出土了一枚虎符,通过虎符上镌刻铭文的字体和内容“杜地(秦国杜县)”初步判断,这是一枚战国时期秦国调兵所用的虎符,因而也被称作“杜虎符”。

早在杜虎符被发现之前,我国就已经出土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新郪虎符和阳陵虎符,但杜虎符的现世却引发了巨大争议。首先是它的内容:

秦国虎符铭文破译,推翻民国造假说

“兵甲之符,右才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会符,行殴。”

单从字面意思来看,这段话很容易理解,虎符分两半,一半在君主手里,一半在杜县将军手中,用兵超过50人必须勘验虎符。但如果遇到烽火示警,不必合验兵符即可立即行动”。

但问题在于这段铭文与已知的虎符存在较大差异,新郪虎符和阳陵虎符都称“甲兵”,唯独杜虎符称“兵甲”,形制和读法顺序上,古代虎符为卧虎,铭文文字方向与虎符背脊线平行,由右向左读。但杜虎符却恰恰相反,铭文与虎背脊线呈90度,由左向右读。

秦国虎符铭文破译,推翻民国造假说

鉴于此前曾发生过民国时北京琉璃厂伪造的“杜阳虎符”被认定为秦虎符的乌龙事件,著名古文字学家罗福颐先生提出,战国时称“君”者无权调兵,杜虎符用词错误,且形制与既有虎符差异较大,应该也是民国时北京琉璃厂的伪造之作。

罗先生的鉴定结果在当时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然而,随着秦代竹简资料的陆续出土,学界开始重新审视已经被判定为伪作的杜虎符。

秦国虎符铭文破译,推翻民国造假说

据出土的秦国史料印证,秦人对“甲兵”和“兵甲”二词时常颠倒使用,而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24年称王之前,自称为君而非公,这也是秦国唯一一位称“君”的国君(秦国开国时爵位为公,历代君主皆称秦公)。由此,杜虎符铭文用词之谜被破译。

可见,战国时代的“君”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信陵君”、“长安君”等封君,另一层含义则可与“王”互通。

这表明,杜虎符应当是秦惠文王称君时制作而成。这一冷门的“君”字用法恰恰佐证了杜虎符绝非近代伪造,推翻了民国造假说。

秦国虎符铭文破译,推翻民国造假说

按照年代排序,杜虎符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虎符,不仅让我们见证了秦国调兵的严谨,而且也证实了至少在公元前324年之前,秦国就已经建立了烽燧制度,而且烽燧的调兵权限甚至高于虎符,烽燧与虎符形成了秦国完备的用兵制度。

说起烽燧,就不得不提到三国著名人物:关羽。

关羽失荆州被视为蜀汉政权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而在论及关羽败亡的原因时,多归结为“大意”。事实上,关羽在荆州城防问题上相当谨慎。

秦国虎符铭文破译,推翻民国造假说

面对北有曹操虎视眈眈,东有孙权觊觎荆州的不利格局,关羽采取的策略是北攻曹操,东防孙权。为此,关羽首先在沿江修筑大量屯候(烽燧),一旦发现敌情,举火放烟示警,如此荆州守军可闻警而动。

其次是加固江陵、公安二城为内外套城,这样即使是东吴大军兵临城下,凭借坚城防守,关羽仍可在数日内从樊城前线回援。

但没想到的是,东吴吕蒙将精兵藏于船中,扮作商贾渡江,轻松突破了关羽所设的第一道防线—烽火台。不过,曹操在与孙权联合夹击关羽时,却多了个心眼,“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将东吴偷袭荆州的计划泄露给了关羽,并且严令在关羽退兵时不得追杀,以确保关羽军仍有一定实力与吴军作战,曹军可坐收渔翁之利。

秦国虎符铭文破译,推翻民国造假说

事实上,关羽在收到荆州被袭的消息后,最佳的选择是迅速从樊城前线撤回,如此可保荆州不失。然而,关羽此时却陷入了“犹豫不能去”的抉择中。

关羽之所以会犹豫,是笃定东吴大军不可能马上攻克江陵、公安二城,而樊城被破却在旦夕之间,退兵意味着前功尽弃。

吕蒙也深知江陵、公安城防坚固,强攻只会等来关羽的援军。所以,吴军采取劝降法,首先劝降了与关羽有嫌隙的公安守将傅士仁,傅士仁又前往江陵劝降了南郡太守糜芳。

秦国虎符铭文破译,推翻民国造假说

这两个关键人物的投降,完全出乎关羽的预料,这也导致了荆州全境的迅速丢失。

上文已述,杜虎符的出土印证了秦国很早就建立了完备的调兵制度,君主对军队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汉承秦制,这一制度也被两汉所延续。

史载:“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长沙贼起,攻没苍梧,取铜虎符,太守甘定,刺史侯辅各奔出城”。这段记载也证明,在东汉后期,虎符依然是调兵作战的凭证。

秦国虎符铭文破译,推翻民国造假说

关羽作为荆州的最高军政长官,对江陵、公安守军自然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那为何身为南郡太守的糜芳不需要虎符就可以直接向驻军下达开城投降的指令呢?

这还得从东汉以来的军制漏洞说起。秦以降,郡县掌兵者分别是都尉和丞尉,没有勘验虎符,他们不会听从太守指令(西汉淮南王刘安曾想发王国兵反,结果因得不到中尉支持而失败)。但建武六年,东汉取消了地方上的专职武官。

秦国虎符铭文破译,推翻民国造假说

东汉末年时,为镇压黄巾起义,东汉朝廷将统兵和调兵权进一步下放,形成了太守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情况,虎符也不再成为唯一的统兵印信,太守可以以政令代替军令指挥驻军。

所以,正是糜芳的投降,让东吴避免了攻坚作战的风险。而关羽也不会料到,身为“国舅”的糜芳会选择投降东吴。太守对地方上的绝对控制权,成为关羽丢失荆州的一个冷门原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3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虎符在历史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故事也都是围绕虎符展开。《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秦国军队曾围困赵国邯郸,赵平原君的夫人是魏信陵君的姐姐,于是向魏王和信陵君求救,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秦军过
2024-01-18 05:37:00
通讯极为不便的古代社会,如何守密于第三者、以及取信于第三者
...了四枚虎符。而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虎符实物,也均属于秦国,共计四枚,分别是杜虎符、新郪(qi)虎符、阳陵虎符以及战国金虎符。这四枚出土虎符之中,除了新郪虎符为立虎姿态外,其余三
2023-04-25 11:09:00
古代的历史上为何从未有人仿造虎符,夺取那摄人的权力呢
...但他却让军队在邺城安营,然后坐山观虎斗。魏王不敢与秦国为敌,也不想得罪赵国,所以他选择了按兵不动。得不到魏国支援的赵国支撑不了多久,一位名叫侯赢的守门人向魏无忌献计,计划就是
2023-05-14 16:25:00
古代只认虎符不认人,调动军队并不简单
...沫若先生作品《虎符》中便写到这一故事,公元前257年,秦国进攻赵国,情急之下赵国便向魏楚两国求救,此时秦国步步紧逼,无奈之下魏王只好按兵不动,于是赵王便写信求助赵国丞相,盗窃
2022-12-27 22:08:00
古代虎符能调动百万大军,古人为何宁可盗取,也不仿制虎符?
...拥兵自重,皇帝还特地研制出了一个调发军队的信物——虎符。在历史的长河中,冒用虎符私自调兵的事情屡见不鲜,就拿战国时期的信陵君来说,他曾经盗取虎符去解赵国之围。如果我们仔细探究
2024-08-13 11:42:00
揭秘古代兵符的作用
257年,当时最强大的秦国开始对赵国下手,发重兵开往赵国邯郸,企图一举把赵国灭掉。这个时候赵国刚刚经历了长平之战,国力遭受了极大的损耗,根本没有能力再去抵抗秦国的攻击。就在所有人
2023-05-20 16:16:00
古代是否任何人拿虎符就能调兵
...王的右符。从这些刻字中能探知兵符的作用和使用条件,秦国调动50人以上的军队都需要兵符,可见对于兵权控制之严格,还知道了兵符是分左右两半的,右半符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军队将领手
2023-04-25 11:15:00
古代打仗调动2000名以上的士兵需要虎符,那为何没人仿制呢?
...符,顾名思义被称为杜虎符。相传战国时期,义渠人攻打秦国,兵到洛河,就派就近的杜县去支援军队,杜县的县令赢杜是秦国的宗亲,如今只是一方县令,心里很是不满,就希望领兵出战,立下军
2024-02-25 21:56:00
虎符:古代兵权的象征,得之者即得天下
...下”的说法。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窃符救赵”。当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求救于魏国。魏王立即派兵救赵,但是后来受到秦国的威胁,就让军队按兵不动。赵国没有办法,只能暗自求救于魏国相
2023-11-08 03:5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