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宁晚报
中学生将父母存款转给同学 两人共同消费近4万元
法院判定同学及其父母应赔偿19000元本报讯(记者郑芳 通讯员钟小瑜)未成年人张小某使用父母手机分20余次将父母银行账户的存款转至同学李小某的微信账户,转账金额合计44000元。张小某的父母发现后要求退款,并将李小某及其父母告上法院。那么,未成年人转账给同学保管并共同消费,最终应由谁买单?4月9日,邕宁区法院发布了该起案例并点评。
张小某与李小某曾是南宁市某中学同班同学,2023年2月至7月间,张小某为套取零花钱,利用掌握父母微信支付密码的便利,在使用父母手机时未经同意前后20余次通过微信将父母银行账户的存款转至李小某的微信账户,并以已经支付李小某保管费为由要求其负责保管,转账金额合计44000元。
上述款项使用消费均由李小某控制密码开支。其中一部分支付李小某保管费、帮忙道歉的报酬,一部分由张小某个人通过扫码支付给商家后换取现金消费娱乐,一部分由张小某个人用于各类消费娱乐,一部分是李小某未经张小某同意用于自己的各类消费娱乐,一部分由张小某、李小某共同消费娱乐等。
2023年7月16日,张小某的父母发现张小某擅自通过微信账户将款项转到李小某微信账户的事情后,要求李小某的父母退回全部金额。当天,李小某的父母将微信账户中仅剩余的5000元退回后,李小某的父母了解到李小某也使用了部分款项,又补偿返还了10000元。
张小某的父母认为李小某应当将收取的款项全部退还,遂将李小某及其父母告上法院,要求三被告共同偿还29000元。
法院审理认为,张小某擅自将父母银行账户的款项转至李小某的微信账户,并以支付报酬为对价委托李小某保管,双方成立了保管合同关系。因张小某、李小某均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张小某与李小某之间达成的保管合同关系与双方的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不相适应,不具备订立保管合同的民事行为能力,且张小某的法定代理人不予追认,因此,两人之间的民事保管合同关系无效。既然合同无效,李小某应把其保管的微信账户尚未使用的款项5000元予以返还。
同时,对于已经使用不能返还的39000元,因张小某与李小某均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合同的无效都有过错,对于能够核实使用人的款项,应按照谁使用、谁负担的原则处理,对于无法核实使用人的款项,按各自承担一半的原则处理。经核算,李小某应赔偿张小某款项共计19000元,因李小某父母先前返还了10000元,据此,法院依法判定被告返还原告9000元,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5 08:45:2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