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新年伊始,秣马厉兵的中国体育在青少年体育与校园体育领域率先发力。在官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学青会)将分校园组和公开组分别进行竞赛的同时,国家体育总局、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还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实施意见》,旨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力量。不难看出,探索体教融合之路仍将是中国体育在新年的重点工作。
十年2次变身,竞赛体系持续完善
2013年,在福州成功申办第八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后的第二年,经国务院批准,赛事正式更名为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十年之后的2023年,由原全国学生运动会和全国青年运动会合并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学青会)官宣落户广西壮族自治区,将于今年11月举办。
值得一提的是,学青会是由教育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并明确赛事将是推动新时代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增强青少年和学生体质、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
记者了解到,首届学青会明确比赛将分为校园组和公开组。其中校园组又分为大学组和中学组,竞赛项目为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啦啦操)、武术、毽球等在我国大中小学校园内广泛开展的运动项目。而专业组设项则“参照2024年巴黎奥运会、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同时根据奥运会设项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简单来看,学青会的专业组更多承袭了过去城市运动会、青年运动会的功能作用,即发掘全国优秀青年运动员、后备人才,为“奥运战略”服务;校园组则为青少年校园体育提供了更加优异的交流和展示平台。
但如果将学青会的“十年2次变身”,放在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CBA近年来打通从CUBA选拔人才通道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大背景下细品,不难发现,学青会打造综合性更强的赛事,将专业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与校园学生运动员整合至同一赛事平台,这实际上代表了中国体育持续发力完善和升级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探索多模式人才发掘与培养的决心。
专业教练进校园,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由学青会领衔的中国青少年竞赛体系不断完善升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以举国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体育,正在尝试将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方式向体教融合方向作出更多引导和探索。但在给予青少年校园体育更多平台空间的同时,如何解决“体育教师缺乏”“体育教学水平不足”等存在已久的难题?
以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厚植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础为目标,2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关于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通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可根据工作实际,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参与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
《意见》中明确,“学校教练员要发挥专业特长,参与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与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工作中形成良性互补”。这意味着,校园教练员这一岗位的出现,未来一方面将有效补充我国校园体育师资力量,提升普通体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也将逐步缓解校园专业体育教学匮乏的现状,满足体教融合背景下,为校园体育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作出铺垫。
此外,《意见》还提出,鼓励退役运动员在学校教练员岗位继续发挥专长,“各地可拿出一定数量的学校教练员岗位面向取得一级及以上运动员技术等级的退役运动员公开招聘”,并明确“考虑各地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给予基层自主权”。
对此记者认为,以不搞“一刀切”为前提,利用退役运动员人才资源建设校园教练员人才队伍,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现有运动员人才的综合发展,是对现有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次不错的升级。但同时,基本各方面均是从零开始的校园教练员究竟要如何推动校园体育发展?目前看来这条路任重道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2 23: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