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际

事实不容抹黑!《反间谍法》“破坏营商环境”的四大谬误

类别:国际 发布时间:2023-12-07 14:17: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今年4月《反间谍法》修订后,境内外舆论高度关注,绝大多数声音尊重和支持中国正当立法活动,但也不乏恶意攻击抹黑。一些别有用心的境外势力煽风点火、推波助澜,散布《反间谍法》“破坏营商环境”的荒谬论调,污蔑中方“泛化国家安全”,渲染在华正常商业活动可能被当作“间谍行为”。对这种有毒言论,法律本身和事实真相是最好的“杀毒剂”。

谬误之一:《反间谍法》恶化营商环境,对外企在华投资造成“寒蝉效应”。

事实真相: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修订后的《反间谍法》更加清晰准确、公开透明,恰恰是中国法治建设进步的体现。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也是国家保持开放稳定营商环境的基础。纵观世界各国,加强反间谍立法、依法维护国家安全,既是通行做法,也是正当之举。修订完善《反间谍法》是正常的立法活动,是中国法治建设不断进步的体现。炒作《反间谍法》“破坏营商环境”“加速经济脱钩”,纯属歪理邪说、颠倒黑白。

——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清晰明确的法律制度是企业安心投资经营的基本保障。《反间谍法》的前身是1993年《国家安全法》,已经施行30年,条文比较简单,多为原则性表述。这次修订将条文由40条细化为71条,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进一步明确合法和非法的边界,增强法律规则的确定性,减少企业违法的不确定性,帮助企业更好依法依规经营。

——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近年来陆续出台《外商投资法》《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不久前结束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89家,创历史新高;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84.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6.7%。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今年1-10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947家,同比增长32.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新增货运航线180条,其中欧美和亚洲航线超过一半;中欧班列共开行14562列、发送货物157.9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6%和9%。这一组组数据,既是外商在华投资兴业坚定信心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前景长期向好的最佳证明。

谬误之二:《反间谍法》将商业数据视为“国家秘密”,正常获取商业信息的行为可能被当作“间谍活动”。

事实真相:《反间谍法》打击的是极少数危害国家安全的间谍行为,不针对正常商业活动,不会对外企在华合法投资经营造成任何影响。

——“间谍行为”是严重违法犯罪活动,与正常的投资、经营、科研等活动毫不相同,这无论从法律还是常识上都能清晰分辨。将中国执法部门依法调查间谍违法犯罪活动歪曲为“打击外资企业”,是典型的偷换概念、强盗逻辑。

——对于什么是“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我国法律作了明确清晰界定。《保守国家秘密法》详细列举的7类国家秘密事项不包括“商业秘密”,《反间谍法》规定的6类间谍行为更不涉及所谓“正常获取商业信息”,《民法典》《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等分别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责任作了清晰界定。将“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混为一谈,将“商业活动”和“间谍行为”强行挂钩,分明是别用有心、混淆视听。

——恰恰是美国1996年出台的《经济间谍法》,将“盗窃商业秘密”作为一种间谍犯罪,规定了最高10年监禁、500万美元或者被侵害商业秘密价值3倍罚款的严厉法律责任,并滥用该法打压国际竞争对手,近年来更是罗织罪名、捏造“证据”,连续炮制数十起所谓“中国经济间谍案”。如果带着“有色眼镜”、拿着“美式概念”来生搬硬套中国的《反间谍法》,得到的当然只会是错误答案。

事实不容抹黑!《反间谍法》“破坏营商环境”的四大谬误

2023年1—10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947家,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士、荷兰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0.3%、94.6%、90%、66.1%、33%。

谬误之三:《反间谍法》扩大执法权限,在华外企和人员被“收集数据”“任意羁押”的安全风险上升。

事实真相:《反间谍法》对执法活动作出全流程严格限定,国家安全机关坚持依法办案,充分保障包括外企在内的组织和个人合法权益。

——《反间谍法》对反间谍工作的各项权力、各个环节均作出严格限定。开展调查前,根据执法权的性质和种类,明确规定不同权力的前提条件、不同层级的行使主体,严格事前监管。开展调查时,对采取各项执法措施提出明确程序要求。调查完毕后,对于需作出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要求执法部门履行告知义务,保障当事人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加拿大媒体近期披露,此前坚称遭受“任意拘押”,涉嫌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的迈克尔公开指控康明凯是加拿大间谍,承认在华期间曾从事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事实不容抵赖,真相大白天下。《反间谍法》施行以来,国家安全机关严格依法办案,没有发生任何所谓“任意拘押”事件。

——《反间谍法》对国家安全机关依法调取数据的前提、程序、范围作出严格规范。《反间谍法》在2021年《数据安全法》授权基础上,对依法调取数据作出进一步细化,要求同时符合三项条件:一是限于执行反间谍工作任务;二是经设区的市级以上国家安全机关负责人批准;三是不得超出反间谍工作所需的范围和限度。相比于中国坚持尊重他国数字主权、反对非法采集他国数据信息的鲜明态度,一些境外组织和人员故意违反中国法律,在我境内大肆收集和传输关系我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数据。近期,国家安全机关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开展专项治理,发现处置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份的数百个非法涉外气象探测点,及时消除风险隐患,依法维护数据安全。

——《反间谍法》充分保障公民组织合法权益。对国家安全机关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决定等不服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任何人都有权向上级国家安全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人民检察院进行检举或控告。今年4月,国家安全部主动向全社会开通“100091-091分箱”举报信箱和“400-040-5198”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反间谍法》施行5个月来,国家安全机关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没有发生一起因违规执法引起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

事实不容抹黑!《反间谍法》“破坏营商环境”的四大谬误

谬误之四:《反间谍法》“泛化国家安全”,说明中国现在“重视安全高于重视发展”。

事实真相:发展和安全从来不是“单选题”,各国都有对国家安全的合理关切。中国始终审慎界定“国家安全”,坚决反对将其政治化、武器化。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国家安全都至关重要。中国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同时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这次修订《反间谍法》,“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原则直接写入了有关条文,在整部法律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清晰划定安全的底线、红线,确保精准“反间谍”、更好“促发展”,营造既开放又安全、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一些国家以“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为幌子,以“小院高墙”“去风险”为借口,将“国家安全”政治化、武器化,肆意打压中国的正常经贸活动和发展权利。据统计,美国至今已对1500多个中国实体和个人滥施制裁,严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严重影响中国企业生存发展。就在今年8月,美国又出台“国家安全技术和产品投资行政令”,强化对华半导体、微电子、量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投资审查,连美国半导体协会都公开声称美国政府滥施单方限制、破坏半导体生态系统,认为这些行为最终损害的是美国自身利益。

谣言止于智者。事实雄辩地证明,《反间谍法》“破坏营商环境”不过是别有用心之人炮制的谬论。让我们共同落实《反间谍法》,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为不断优化我国营商环境提供强大法治保障!

事实不容抹黑!《反间谍法》“破坏营商环境”的四大谬误

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8万家,同比增长32.4%。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7 1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文转自:西双版纳报误区33:无烟环境主要靠大家自觉,不需要立法。解析: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8条实施准则明确指出:“必须立法以防止公众接触烟草烟雾。自愿的无烟政策一
2022-12-30 10:19:00
困惑的西方:托马斯·索维尔眼中的身份政治与社会正义
...维尔教授笔耕不辍,在2023年推出了他的新书《社会正义谬误》(暂译名),一经上市即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社会正义谬误》(暂译名
2024-02-05 15:45:00
谣言粉碎机:西方对华认知中的谬误和事实真相
本文转自:人民网设计:趣动全媒体工作室 方红
2022-12-29 15:34:00
5G不如4G,谬误认知多。说国外不推广5G的,知道国外高铁不普及吗
关于5G的认知谬误怎么这么多?到处都是!看这一位,通篇七、八十个字罗列了一大堆5G问题,其认识简直就没概念一样。5G稳定性不如4G?就网络来说,4G咱们中国已经有了接近500万个
2022-12-31 11:00:00
...新版香港商业警告”,大肆抹黑香港国安法律,唱衰香港营商环境,外交部驻港公署发言人表示强烈不满、坚决反对,予以严厉谴责,并强调指出:第一,中国中央政府始终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
2024-09-07 13:57:00
这些女生从小就被建议的“箴言”是假的,别再盲目相信了
...。事实上,已经存有许多科学依据来辟谣,这些根本就是谬误,我们一起来看看真相是什么吧。辟谣:那些女生从小被骗到大的“谬误”谬误一:不穿内衣胸会下崔女生胸部下垂真不能让内衣“背锅
2022-12-18 15:37:00
...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着力营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依法依规履行涉企政策调整程序,避免政策出现“急刹车”“急转弯”,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2023-12-20 09:14:00
本文转自:解放军报警惕陷入“滑坡谬误”■张西成科学研究中,顺着某个因果链条一路推之,直至获得一个创新的结论,这一过程让人们充满了学术上的成就感。但不幸的是,人们在此过程中很容易陷
2024-05-21 04:43:00
光大大讲堂再次开讲|姚景源:宏观政策要打好组合拳,避免合成谬误
...要围绕稳中求进的目标,政策不能相互打架,要避免合成谬误。另一个是打好扩大需求组合拳,稳住进出口。经济恢复有一些反复是正常的姚景源表示,把握任何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主要看四个指
2023-08-19 14:12:00
更多关于国际的资讯:
海外网4月3日电 据《印度快报》等印媒4月2日报道,印度贾坎德邦1日发生一起21名少年犯集体越狱事件,在当地引发轩然大波
2025-04-03 11:16:00
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处心积虑,发展运用本国在华人员,大肆开展间谍情报活动,持续窃取我国国家秘密,严重威胁我国国家安全
2025-04-03 11:17:00
自动播放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处心积虑,发展运用本国在华人员,大肆开展间谍情报活动,持续窃取我国国家秘密,严重威胁我国国家安全
2025-04-03 11:47:00
中新网4月3日电 据韩联社报道,随着韩国总统尹锡悦弹劾案宣判进入倒计时,当地时间3日,赞成和反对弹劾尹锡悦的民众集结在宪法裁判所(宪法法院)附近举行集会
2025-04-03 11:59:00
自动播放据凤凰卫视报道,日本电视台一档综艺节目通过故意剪辑,讹传“中国人吃乌鸦”,日本电视台社长福田博之近期在记者会上公开道歉
2025-04-03 12:47:00
长期以来,美国都是加拿大木材的主要出口国之一。2025年2月,美国商务部提议大幅提高对加拿大进口软木木材征收反倾销税,外加一项反补贴税
2025-04-03 13:17:00
图为梅赛德斯—奔驰纯电CLA在意大利纳尔多赛道行驶。(新华社发)全球经济增长态势不容乐观,贸易壁垒升级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潜在风险
2025-04-03 13:47:00
特朗普想联俄抗中,克宫不给机会,普京会见王毅,第一句话不简单
4月1日,普京与王毅的历史性握手,普京第一句话便请王毅转达对"我们的好朋友"中国领导人。这让美国人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
2025-04-03 11:25:00
特朗普汽车关税来袭 美新车价格将迎大涨 工薪阶层首当其冲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进口汽车加征25%的关税。特朗普表示,对汽车征收的25%关税将于4月3日生效。尽管特朗普政府宣称
2025-04-03 11:27:00
中国网4月3日讯 据微信公众号“中国驻欧盟使团”4月3日消息,我驻欧盟使团发言人就欧盟对外行动署涉台声明答记者问。问:2025年4月1日
2025-04-03 09:12:00
加拿大总理:将对美国关税政策进行反击
加拿大总理卡尼(资料图)加拿大总理卡尼当地时间4月2日在渥太华表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关系。尽管美国没有将加拿大列为征收“对等关税”的国家
2025-04-03 09:26:00
中新社洛杉矶4月2日电 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郡警方2日消息,该郡康普顿市近日枪击案频发造成3人身亡。洛杉矶郡警察局2日发布的警情通报显示
2025-04-03 09:29:00
现在美国要求菲律宾购买F-16战机,就是希望菲律宾穷兵黩武。文 | 海上客在昨天(4月2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法新社记者向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提问称
2025-04-03 09:46:00
美国利用关税手段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讹诈,已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面对美国人为制造的风险,各国应合作加以应对近段时间
2025-04-03 09:46:00
中新社北京4月3日电 朱巴消息:当地时间4月2日,非盟代表团抵达南苏丹首都朱巴,展开旨在避免该国陷入新一轮内战的和平会谈
2025-04-03 09: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