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芜湖日报
从机械化种田到“稻虾连作”
—— 一位农机手的创业故事
田连阡陌,满目葱茏。
初夏时节,记者在无为市石涧镇柘城村十字圩看到,虾田垄块相接,微风拂过,皱起阵阵微波,这里便是柘城村的百亩稻虾田。
“现在正是龙虾的销售旺季。今早我们一共收上来龙虾800斤,目前市场均价每斤在10-12元之间。”村民方咸强说。从最开始的外出务工到后来闻名远近的农机手,再到如今的“稻虾连作”,方咸强走出了一条因势而变、因地制宜的致富路。
从打工人到农机高手
“这是我今年2月采购的一台机器,花了17万多元,水稻、小麦、大豆的收割都能搞定。”在无为市柘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方咸强指着一台红色联合收割机高兴地告诉记者。
作为土生土长的柘城村人,高中毕业后的方咸强早年一直在外务工,北京、武汉等地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2005年,因在家务农的弟弟胳膊意外受伤,方咸强回到家乡。“无心插柳柳成荫”,出生农村的他由此扎根乡村,并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农民企业家。
2009年,看到附近不少农户逐步实现机械化种田,方咸强也动起了心思,开始入手农机,并将产业越做越大。由于善于学习,他个人也成了当地有名的农机手,并先后多次在无为市举办的机插秧技能大赛中获奖。
2014年,方咸强创办了家庭农场,2016年又在村里带头成立了农机服务合作社。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目前拥有收割机、插秧机、大疆无人机、旋耕机等各类农用机械45台。这期间,方咸强还流转了1100多亩的土地,种植小麦、水稻。在保障自己农田的同时,方咸强还开始外接农机服务订单,并将业务做到了河南省。2020年,方咸强和他的无人机喷洒农药上了央视财经频道,成为疫情期间利用农机作业的典型。“从刚开始1台机器发展到现在45台机器,每台机器政府都有补贴资金,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民的增收。”方咸强言语之间,透露出国家和当地政府农业政策给他带来的厚重获得感。合作社如今共有5名成员,每名成员都有自己熟悉操控的机械。
从“无人机”种田到“稻虾连作”
近年来,随着种田成本增加、农药化肥价格上扬,在继续做优农机产业的基础上,方咸强又将眼光投到“稻虾连作”模式上来。
经过前期多方细致调研,2022年,方咸强投入100余亩农田初步尝试“稻虾连作”。由于准备充分,首战告捷,去年每亩光龙虾养殖就实现了纯利润2000元左右。“以前种稻,每亩田纯利润在300-500元,龙虾养殖的利润相当于我去年一年种了四年的水稻。而且每年还照常有水稻的收入。”聊到“稻虾连作”带来的收益,方咸强兴奋地掰着手指跟记者算起账来。
除了直接的经济效益,龙虾养殖不但能提高稻谷的品质,还能提升水稻产量。方咸强告诉记者,自己经过初步测算,实行“稻虾连作”的稻田,每亩至少增产200-300斤。“稻田养虾之后,龙虾能够消灭稻田中的害虫,粪便还能做肥料,客观上带来的是肥料和农药投入的减少。”
“今年,我采购了15000斤虾苗,平均每亩下种7000尾。”由于去年收益好,方咸强今年又追加了300亩稻田用于“稻虾连作”。夏阳高照。站在稻虾田边,方咸强一边指挥员工施放虾笼,一边向记者介绍“稻虾连作”模式和养殖经验,“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为保证土地肥力,我们采取的是‘一季虾一季稻’,3月初在水田里投放虾苗,5月初开始收获第一批龙虾。同时,随着气温的增高,5月进入龙虾丰产期,也是销售旺季。我们开始加大喂养力度,龙虾能一直收到6月中旬左右。龙虾收完后,便进入紧张的插秧阶段。11月底左右,等到稻谷水分减少,便进入了收割时期。”对于养殖龙虾的风险,方咸强俨然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5月高温,龙虾容易缺氧;龙虾蜕壳时易发生互食现象;此外,一些“不速之客”也常成为龙虾的天敌……这一切因素稍不留心,都会影响龙虾的产量。“野鸭子、白鹭、黑鹭最为常见。不过,这也是好事,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们生态变好了嘛。”方咸强笑着说。
“柘城村属深圩区,四面环河,是个典型的水网地区。‘稻虾连作’模式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打破了柘城传统农业的单一模式,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民的增收,为发展‘一地多金’新型业态带来了新思路。”柘城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建平告诉记者,为鼓励这一模式,当地政府和村“两委”推出了系列措施和激励政策,帮助养殖户争取各级农业补贴资金,聘请农业水产养殖专家到基地授课,降低种养殖风险。
近年来,柘城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理清发展思路,制定产业计划,引进产业项目,因地制宜求发展,打造生态旅游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依托产业(项目),先后投入近千万元,产业由原先单一化水稻种植向多元化发展;同时,还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兴修项目,实现了农田“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积极为乡村产业振兴中的能人大户搭建施展才技的大舞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31 11: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