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彩云之霞爱在凡尘
——读刘云霞散文集《风中的祖母》有感
文/袁野
“好多年来,扎根心底的都是那一幅油画式的画面:小山顶上伫立着一根桃木拐杖。拐杖上搭着两只青筋突起、手骨隐约可见的手。手背上面搁着一张苍老的面孔,任一头白发被山风吹打……”这是刘云霞散文集《风中的祖母》的开篇文章。
拿到这本厚厚的集子,封面的设计如山风一般清新明净,连绵起伏的群山,拄着拐杖的祖母的背影,十六开合本瞬间拉大了这本书的大气与厚重。
一
初看书名有“祖母” 二字,肯定是亲情散文。亲情一直是散文创作中最常用的题材,虽然母亲的早逝和弟弟的猝然离世以及挚爱的祖母相继离开,比较悲戚和沉闷,但当你品读完《风中的祖母》,你就会发现,亲情散文可以如云霞般清新质朴。明明就是祖母对孙女的爱,孙女对祖母的依恋这样一个简单的情理,作者巧妙地将创作场景放置在一个凄冷枯黄的小山坡,用祖孙百转千回的回望道尽世间最美的亲情,那一声“婆”,喊疼了作者笔下的绢纸,拨动了万千读者最柔软的心弦,我想也一定喊疼了那个北方某日报编辑的心,在浩瀚如海的散文随笔作品中慧眼识英雄般看到了这个来自江津的彩云之霞,从她清澈如溪的笔端流泻出的文字,淌过她落在凡尘的思念,尽管她的成长带着疼痛,但是洒向文字却是满满的爱。所以,这朵彩云把对故乡的爱,对亲人的思念汇成文字的霞彩飞向各种报刊共计200余篇散文作品,这本散文集是云霞多年积攒的情感喷发,展示出作者内心深处对往昔岁月的梳理和回望,凝结成文字淡淡的一瓣心香。
慢慢铺展开来,跟随作者诚挚而朴实的内心,委婉而细腻的笔触翻开一个命运多桀却又坚挺善良的女孩的成长历程。散文集开篇《风中的祖母》,用一幅油画式的描绘为读者们呈现了一个在山坡驻足,在风中凝望着孙女远去的祖母,着墨不多没有矫揉造作,不动声色地紧紧抓住了我的心。那个在草黄山瘦风寒露冷的山坡上,风中的祖母纵然对孙女万般不舍,“终于,做母亲的“私心”胜过了做祖母的慈爱”“我的乖孙,回家去,爸爸不容易”。读到此处,泪水情不自禁地溢下来,彼时,作者刚刚经历了丧母之痛,那个“脚穿一双苹果绿的高跟塑料凉鞋,坐在院坝的竹丛下编织毛衣,或者袅袅婷婷地在院中走来走去”的美丽母亲,抛下正值壮年的父亲,抛下了尚在学龄前的弟弟,也抛弃了年仅九岁的作者....... 祖母何尝不心疼刚刚失去母亲的孙女,她也更心疼刚刚失去妻子的儿子,只有狠下心沉下脸拉着小云霞的手:“走,我送你回去。”我一边憎恨着,一边走几步就回头看看祖母还在不在山上……
云霞的叙述里没有花里胡哨的形容词,对于幼年丧母的悲痛之情也没有矫揉造作似的卖惨,娓娓叙来,平实生动,用真挚熨帖的情怀贯穿整个文集。正如《散文百家》编辑赵海萍对云霞文章的点评:语言优美,布局讲究,叙述客观冷静,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我也何尝不希望有个这样的祖母,“有时祖母打开的是一包冰糖,硬硬的一大坨,她拿来一把菜刀,把糖块敲碎,一声“张开丫雀儿嘴”,我们张开嘴巴等着祖母乐呵呵地把冰糖渣子丢进我们涎着口水的嘴巴里。”那个爱孙女孙子的慈祥的奶奶形象,早已从文字中跳进我的心里。云霞的文字灵动而精准,用动词去描绘出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我们叽叽喳喳地跟着祖母往熊家堡走去”,那个小脚的祖母领着一群孙儿孙女儿们打打闹闹走在乡间小路上的画面感扑面而来,又让我忍俊不禁地开怀一笑,想象着彼时的小云霞扎着两个羊角辫儿的可爱模样。
我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大家庭,尽管外祖父祖母都是知识分子,但他们也没有挣脱“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的余毒,我是不受待见的那个“女娃子”,我的童年没有得到他们过多的爱。但在外祖父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却是引领我走上美术这条道路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外祖母在弥留之际,却始终牵挂着母亲和舅舅,希望他们兄妹和睦,牵挂着我和表弟,希望我们亲情绵续。或许,他们本就是如世间万千慈爱的祖父祖母一样,是疼爱自己的孙子和外孙女的,只是他们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作为长房的长子,肩负着家族最古老的生命延续方式。其实多年以后,当我自己成为母亲的时候,我发现尚在自己幼年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抱怨过外祖父祖母的偏爱,我把他们想象成所有疼爱外孙女的祖父祖母一样,那份豁达宽广的胸怀却是幼年时和秉直憨厚的父亲常常生活在一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可以窥见 《风中的祖母》中,作者虽幼年丧母,但却得到祖母的荫庇。祖母本是缠过足的旧时妇人,在她幼年之时,每每母亲将裹脚布拿来之前悄悄逃跑,一声不吭躲起来,幸运地躲过几次才不至于烂掉化脓,成为十足的三寸金莲。祖母的父亲是做私墪的先生,非常开明地主张不缠足,这又何尝不是祖母之幸。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社会,曾祖父亲自教祖母习文,所以祖母是戏迷,热爱生活,聪明风趣,恩威并用,她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她将崭新的拐杖送给同村的老头老太们,将舍不得穿的新衣送给生活不易的胞妹;她在作者幼年时代,领着“孙辈们这群好吃狗去给村里的五保户爷爷们送糖”;她把自己舍不得用的零花钱给予别人帮助时毫不含糊……
不矝细行,终累大德。祖母的慈爱情怀早已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子孙后代身上,作者这样写道:祖母从没有给我们说过“常动善念恒持善道,福禄寿喜都在其中”的话,她用健康一世,长寿一生的亲历修为在我内心深处撒下教养的种子。
那粒种子在小云霞的内心生根发芽,她笃定信念,坚韧果敢却又不失坦诚率真,一如她的文字,一如与她交往,总是让人身心愉悦。
祖母从来都不曾离开,她一直在云霞的笔端,变成馨香缭绕的美文,成为读者心中最可爱的祖母。
二
那朵记忆梗上摇曳的?婷一定属于云霞的母亲,在《母亲的生存法则》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是的,母亲是斯文的。除了笑声很清脆,像一串打着铃的溪水,她几乎从不大声说话。
云霞对母亲的记忆止于九岁,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可怜巴巴地目送着母亲的离去而无声地啜泣,目睹了自己逝去的母亲在炉?里化为灰烬,不思量自难忘,从此无处话凄凉。可是当成年后的云霞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她无不在内心感念于母亲,尽管母亲赐予她母爱的时间并不长。
母亲爱干净,家里虽然简陋,没有多少像样的家具,可是母亲将刷着黑漆的柜子和抽屉抹得如镜子般亮堂堂。
云霞这样描写记忆中的母亲:母亲长得好看,身材高挑,高鼻杏眼,头发乌黑浓密,一咧嘴笑就露出一口整齐的大白牙……这要放在今天也是妥妥的美女一枚,且这个女子还有才情,“不幸的是母亲有病”,一句简单直了的转折将故事引入另一个高潮,不得不说作者驾驭文章结构的能力,一个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女人,即便你再好看再有文化,在那个才情不能当饭吃的特定年代,“乡下人有乡下人的价值观,劳动和繁衍才是最主要的”“所以母亲嫁给年龄大她十二岁的父亲是外婆急于扔掉一个累赘,身强力壮的父亲娶了风吹柔柳的母亲是急于需要一个家庭,一对精神上大相径庭的男女就这样以婚姻的名义结合在了一起。”云霞的文字一如既往地真实、独到,很多时候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走进她用文字创造的氛围中,感同身受,不由让我想起她的人。
认识作者属于机缘巧合,两颗真诚坦荡的心总是有相见恨晚的无话不说,倾心相谈甚欢。新年前夕,她忙于儿子的婚礼,我隔空送去祝福。在相处中,她快人快语落落大方,她的身上透着一种平和,沉稳。我想用一种植物来形容她,梅,经历风霜凌寒独自绽放的梅,所以在读她的文字时,总能感受到文字的张力,跟着她的语境徜徉其中。
这种文字的感染力,一方面来源于作者从小的生活境遇,她的成长是凄楚而悲冷的,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挚爱的亲人的分离,一次又一次撕心裂肺的疼痛,生活早已教会她用独特而敏感的心灵触角去感知周遭。另一方面缘于那个对生活充满激情和梦想的母亲的基因滋养,和母亲对云霞异于常人的文学熏陶和启蒙教育。
母亲有她的生存法则,做不了地里的粗活。就把家务收拾得妥妥帖帖。她把简单的院落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母亲还有一手点豆花的绝活,以至于在她离世之后的几十年里,亲友相聚吃豆花时都不断有人念叨母亲的手艺,少不了一番惋惜。而对于姐弟的教育,母亲更是将她的生存法则发挥到极致。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农村小孩总是被大人从学堂拉回家去劳动,云霞的母亲不仅让她专心学习,还亲自辅导她学习课外知识,订阅了《少年文艺》《步步为营》等课外读物拓展她的视野和思维训练,从她能识字开始,引领她穿越时空认识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小学五年级教读半古文半白话的《红楼梦》,母亲以到县城探望姑妈的名义,偷偷带着姐弟去电影院看风靡一时的《少林寺》,让作者的童年有了见多识广的资本。也正是这些,串联起作者对母亲的眷爱。
母亲虽然只活了29岁,但她对云霞的影响却是至关重要的,母亲所做的这一切在云霞身上发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效力,对生活的好奇与激情,对文学和哲学的偏爱,对教师工作由衷的热爱。
云霞笔下的母亲没有期期艾艾,没有无病呻吟,她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即使天生有病却为母则刚,有情有爱的母亲,于幽微处闪耀着母爱的光辉。
《风中的祖母》是云霞用文字对自己的一次救赎,她不负众望,诚实又艺术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以清澈如溪明净的文字诠释了凡尘中所有美好的遇见,爱会稀释别离的忧伤,潺潺流淌的情感长河是云霞用最本朴的心对人生,人性的思考,用文学艺术的方式传播更远,感人至深,流传更久。
作者简介:袁野,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金融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朱阳夏责编:陈泰湧审核:冯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3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