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丽江日报
“沪新楼”暖流涌动 “金果果”沁人心脾
——沪滇协作帮扶宁蒗工作纪实
永宁镇永宁中学沪新楼。 (宁蒗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将时钟拨回到2022年1月2日15时2分6秒。
那一刻,地动山摇,部分民居大片房瓦轰然砸下,商品货物掉落一地,人们奔跑着去往空旷场所避难……
那一刻,众志成城,“逆行者”们闻令而动,人民群众互帮互助,一股股暖流在这片土地上涌动。
这里是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镇,5.5级地震共造成宁蒗县30人受伤,4个乡镇17个村委会207个村民小组6455户26797人受灾,民房受损8117间。
11个月后,再次走进永宁镇,大街小巷里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有中央、省、市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以及上海加大力度支持当地进行灾后重建,宁蒗县社会经济发展已恢复至灾前水平,灾后重建工作也已接近尾声。
“最美的建筑是学校”
永宁镇中学,一栋全新的综合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栋楼有个好听的名字——沪新楼。
“欢迎来看看我们的新楼。它由上海援建而成,从原先的3层楼增加至4层楼,还拥有一个可容纳260人的阶梯教室,是宁蒗县乡镇一级最好的阶梯教室。”永宁镇中学副校长郭春贤说。
地震发生后,他是第一个赶回学校的人。恰逢元旦假期,学生均不在校。在确认完全体学生平安后,郭春贤望着眼前的一片狼藉,愁容满面。
脱落的墙砖,震倒的桌椅,还有散落一地的课本、字典、教案……经鉴定,学校“笃志楼”、第一教学楼被鉴定为C级危房,原办公楼被鉴定为D级危房,无法使用。
“学校有15个教学班、764名学生,教学设施本就紧张,震后更是捉襟见肘。况且,天灾无情,我最担心的是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再过不久,初三年级即将进入中考冲刺期。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备考。”郭春贤说。
“无论如何,都要抢出时间,确保孩子们健康成长!”了解情况后,沪滇两地干部立刻行动,一方面投入资金,对C级危房加固维修,对D级危房拆除重建;另一方面,指导校方开展“小手拉大手”思想教育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并利用网课晚自习时间进行心理疏导。
“孩子们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坚强。”郭春贤说。2月20日下午,除D级危房拆除改建工程外,永宁镇中学校舍恢复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初三年级学生按批次分散报到。看着一张张生龙活虎的面孔,老师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但难题还没全部解决。一周后,初一、初二学生即将返校,原办公楼承载了部分住宿功能,拆除后,200多名学生住哪儿?
腾!老师们聚在一起,按家至学校距离远近排序,共同商量腾出10余间教师宿舍,并改装为每间可容纳12人的学生宿舍。最后,甚至连教师值班室都腾了出来。初春的宁蒗,夜里气温常常接近零度,值班教师“只能挤在洗澡间凑合过夜”,但为了孩子,“一切都是值得的”。
7月,捷报传来,永宁镇中学中考成绩位列丽江市所有坝区中学第二名。9月,修缮完成的“沪新楼”投入使用。
“在宁蒗,最美的建筑就是学校。”上海援滇干部,宁蒗县委常委、副县长曹利民介绍,目前,除永宁镇中学外,沪滇协作围绕易地搬迁社区,帮助宁蒗彝族自治县小凉山学校建设综合楼“沪滇楼”,楼内包括普通教室、信息化教室、办公室等;上海杨浦区也通过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支持当地教育高质量发展。
“最‘特’的产业是马铃薯”
2022年是宁蒗县“一县一业”马铃薯(种薯)示范县创建的第一年。
惊蛰时分,永宁镇温泉村委会瓦都村,农机具隆隆的轰鸣声不绝于耳,田间地头一片春耕忙碌播种马铃薯的景象。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1·02”宁蒗地震的重灾区。
据永宁镇宣传委员沙永才介绍,为了减少受灾农户的后顾之忧,当地政府在做好安置、重建工作的同时,通过发放补助资金、提供三年贴息贷款等方式,全力守护经济生产生活秩序稳定。
在当地农户看来,新技术的应用同样重要。过去,受传统农耕方式限制,部分土地因劳动力不足而荒废;现在,机械深翻、沟渠建成、机械种植等一系列现代种植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这也使得瓦都村能够将地震对于春耕的影响降到最低。
转变从何时开始?“十三五”以来,沪滇协作先后引入四川福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云南英茂集团两家种薯生产龙头企业,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营销网络”的营运模式,目前拥有1个脱毒种苗供应中心、2个组培扩繁基地、5个原原种生产基地、4个原种标准化生产基地和18个种薯生产标准化基地。
在企业的带动下,原本用以解决温饱、维持生计的“救命粮”,真正变成了老百姓的“致富薯”。
“宁蒗属高寒冷凉山区县,拥有海拔较高、紫外线强、空气土壤洁净、自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害传播途径小等特点,生产出来的马铃薯种薯品质甚佳。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当地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打开销路。”云南英茂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海洋说。
2022年,为进一步推动宁蒗马铃薯产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沪滇协作再次携手英茂集团,于温泉村落地马铃薯种薯全产业链项目。投产后,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智慧大棚种植,预计年产组培苗1000万株和原原种5000万粒。
“事实上,通过沪滇协作资金支持,以及国家科技特派团云南宁蒗团成员的精心指导,我们已经在宁蒗县马铃薯(种薯)产业示范基地取得了突破。经专家测产,品种为丽薯6号一级种可实收鲜薯4896.4公斤,折亩产鲜薯4345公斤,创造了宁蒗马铃薯历史最高纪录。未来,我们将深化与相关科研院校产学研合作,力争培育更优质的品种,与当地农户分享更多发展红利。”海洋说。
百余公里外的大兴镇拉都河村,宁蒗县马铃薯原原种快繁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建成后,将配备先进的接种室、组培室、茎尖剥离室、质检内控室等,并采用“企业+基地+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全县1100余户马铃薯种植农户增收。
“科技是高寒冷凉山区土地转劣势为优势的关键。我们将在沪滇协作的引领下,为当地实现质量兴薯、绿色兴薯、品牌强薯贡献力量,助力宁蒗打造中国最干净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区、云南重要马铃薯种质资源圃、西南最优的脱毒种薯供应基地。”宁蒗县佳禾种子公司员工张韬说。
“最甜的岗位是果农”
在宁蒗,除了马铃薯,还有一颗致富“金果果”——“2700苹果”,果面红而靓,果香浓而宜。一口下去,酥脆爽口,“冰糖心”晶莹剔透,如蜂蜜般甘甜,沁人心脾。
“早在20世纪80年代,新营盘乡就开始种植苹果,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管理粗放、交通闭塞,再加上缺乏种植技术、销售渠道,当地苹果产业发展陷入停滞状态。”宁蒗恒泰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学东说。
2016年,在沪滇协作的推动下,张学东初抵新营盘乡。2700米的高海拔、强光照、大温差……这里是苹果绝佳生长地,可眼前的荒草却快要没过脖子,“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是一座真正的荒山”。
当即,他决定扎根当地,助力发展。
在恒泰的带领下,当地果农逐渐掌握科学培育方法,一座现代化的苹果基地应运而生。“2700苹果”也插上了沪滇协作的翅膀,通过上海推介会、天猫和阿里巴巴等300余个销售渠道,飞向千家万户。截至2021年末,新营盘乡种植苹果总面积5.5万亩,苹果产业综合收入17266万元,从事苹果产业的农户达2616户,其中年收入最高的可达30万元以上。
今年年初,由于距离震中较远,新营盘乡并未受到地震太大波及。望着渐渐长大成熟的果子,新营盘乡毛家乡村党总支书记阿余以干跃跃欲试,准备带着村民们大干一场。没承想,夏末秋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苹果“掉的掉、伤的伤”,减产不可避免。
“本以为今年果农的收入会受到影响,可让我意外的是,今年‘2700苹果’的平均销售价居然快翻了一倍,一下子就抵消了恶劣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现在,我们村苹果种植规模已达1.68万亩,种植户870户,老百姓的收入年年增长,日子也一天比一天红火。”阿余以干说。
“云南当地、北上广深,甚至还有海外的订单……这背后,得益于我们在沪滇协作机制的帮助下持续投入‘2700苹果’产业,并通过差异化收购、技术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其品质,市场的认可度也越来越好。”张学东说,随着宁永高速公路即将通车,宁蒗的交通将迎来质的飞跃。“我们也想抓住如此好的发展机遇,与更多消费者分享宁蒗苹果,并让它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幸福果’”。
2022年11月21日至23日,是彝族传统节日“库史节”,又称“彝族年”。在宁蒗,家家户户聚在一起,边宴饮,边叙情,辞旧迎新,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一切都会过去,未来始终可期。
(来源:上观新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30 10: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