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岳阳日报
“你好,勒拿河”系列报道之十七
北极荒岛历险记
□周得桑
在北极为候鸟立碑,周自然实现了12年前的梦想。
接下来,他要干啥呢?
他要的是独处,要在北极荒岛独自来一次远足。
这个奇怪的想法,是他在读初中的时候产生的。那时,他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一本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探险小说《十五少年漂流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渊博的科学知识,使周自然进入了一个科学和冒险的乐园。小说描述了一艘载着15位少年的帆船在暴风雨中脱锚,漂流到荒岛上,孩子们团结一心,在具有领袖风范的布里昂的带领下,发挥众人的聪明才智,勇敢面对并战胜残酷的自然环境与坏人,经历两年时间,终于回到了故乡的故事。小说中描写了布里昂为了众人的出路独自远足、了解荒岛的地理情况并设法与外界取得联系的过程。从那时起,周自然就一直有一个荒岛探险的想法。
在乘坐六轮大驱进入贝科夫斯基半岛时,有丰富野外生存经验的巴维尔就宣布了纪律,其中第一条就是不准独自离队。但是,人不激情枉少年,对于这个禁令,周自然的对付办法是“打擦边球”。远行时,尽量不离开大家的视野,如果意识到大家可能看不到他,他也会通过手势告诉同伴他要去的方向。
他首先进入一片湖边湿地。这个区域连接着营地所在的网格湿地和北面的高地。往北是狭长的半岛,往西是季克西湾的海岸线,往东是一个通往北冰洋岸边的坳口。周自然看到,一群小天鹅正在通过这个坳口,向北冰洋的方向飞去。
他用很久的时间通过一个积雪很深的地段,几次陷进半人深的冰雪窟窿。这时,他想起巴维尔的警告,知道那不是危言耸听。于是,他及时调整了行进方式,绕开雪地和水洼子。好在湿地里到处是从勒拿河漂过来的浮木,有的是连根拔起,长度达二三十米。最难通过的水面,他用6根长短不一的树木搭成浮桥,才小心翼翼地通过。
有诗云:无限风光在险峰。在五颜六色的苔原和水天一色的湖泊中,是成双成对或成群结队的绿头鸭、针尾鸭、花脸鸭、长尾贼鸥、楔尾鸥和各种鹬鸟,对周自然的到来,它们有的置若罔闻,有的升空警告。
周自然登上北面的苔原高地,准备沿西海岸线往北前进,这样走是因为弧形的海岸线可以让一直在营地附近拍摄的周海翔看到他,而他可以用望远镜隔着海湾观察勒拿河三角洲,那里才是最大的候鸟保护区,很多小天鹅和白额雁就是从那个方向飞过来的。
4只长尾鸭从他的眼前飞过,停在海湾背面的冰面上。周自然为之一振,尾随它们来到岸边。正当他准备沿陡坡下行时,惊飞了两只豆雁。周自然探身往下一看,顿时吓出一身冷汗。
原来,他的脚下是不到半米的苔草层,苔草下面完全悬空;而紧靠苔草根系交缠形成的黑土层,失去冰层的承托,随时可能向海中崩塌。
这就是一个最危险的信号!要知道,北极苔原之下,并非泥土,而是万年玄冰。反过来,是千百年生长出来的苔原植被,为冰川覆盖了一层不算太厚的棉被。而现在,人类集体进入现代社会,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使全球气温逐年变暖。这就导致苔原不足以为它下面的冰层保温,百万年以来形成的冰层和冻土开始融化。苔原塌陷,近岸处向海中滑坡……这就是周自然此时看到的情景。
看着眼前岌岌可危的苔草,和它下面完全暴露在阳光下正在融化、熠熠闪光的冰层,周自然打了一个寒颤。对全球气候变暖,他当然早有了解,而如此触目惊心的崩塌,又有几个人能够感受呢?
这使他想起在进入营地的路上,巴维尔指着远处的一个小岛说,这个岛若干年以前与半岛是相连的,现在苔草下面的冰层融化,小岛以每年数公里的速度离开半岛,正消失在海中。
同理,贝科夫斯基半岛也正在变窄,消失在北冰洋也只是时间问题。
周自然又想起《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一些国家在如此重大的气候问题上草率反复、犹豫不决,他们真的应该到北极来看看啊。
重回坡顶,周自然又看到了周海翔和营地。周海翔打手势提醒他,两只黑喉潜鸟正在向他飞过来,周自然也结束了他在荒岛上的远足。
但是,他却感觉自己没有回来,他的心还孤悬在冰崖上飘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7 08:45:4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