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科技守护候鸟越冬(美丽中国)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5-01-09 06:28: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人工智能监测、无人机巡护、算法推演,多地创新手段——

科技守护候鸟越冬(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年01月09日

第 15 版)

科技守护候鸟越冬(美丽中国)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候鸟。

刘远庆摄(人民视觉)

科技守护候鸟越冬(美丽中国)

鄱阳湖畔的白鹤。

张小林摄(人民视觉)

科技守护候鸟越冬(美丽中国)

南大港湿地的黑翅长脚鹬。

刘全胜摄(人民视觉)

科技守护候鸟越冬(美丽中国)

南大港湿地。

刘 冲摄(人民视觉)

科技守护候鸟越冬(美丽中国)

黄文(左)与同伴一起记录鸟类观测结果。

本报记者  张 驰摄

科技守护候鸟越冬(美丽中国)

在滇池水域上空飞翔的红嘴鸥。

董蓉梅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滩涂、沼泽、芦苇丛……苍鹭、黑鹳、红嘴鸥……正值候鸟越冬季,大江南北的不少越冬地采取人工智能监测、无人机巡护、算法推演等技术,创新候鸟观测和保护手段,为候鸟和栖息地保护提供科技支撑,守护各类候鸟安全越冬。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无人机+算法”智慧护鸟

本报记者 王 丹

梅西湖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境内,是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9个重要的碟形湖之一。“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鄱阳湖进入枯水期,大面积湖滩、草洲露出水面,丰美的水草、丰富的鱼虾吸引了各种水鸟珍禽前来栖息。”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吴城保护站巡护员王小龙拿出望远镜,仔细观察候鸟种群信息和栖息环境。

“白色的是白琵鹭,褐色的是斑嘴鸭,湖面还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黑鹳。”王小龙如数家珍,“十几年前,日常巡护、监测全靠两条腿,越洲涉水、风吹日晒。”

如今,借助高科技设备、智慧化手段,保护区工作人员对候鸟监测追踪实现“人力+物力”双重保障。

“无人机巡护147次,巡护里程609公里……”在吴城保护站智慧管控室,平台实时显示智慧无人机巡护信息。2023年12月,保护区建立智慧管理平台,众多布设在湖区各水域的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全天候运行,通过AI技术自动识别和记录候鸟的种类、数量、鸟群密度等信息。“以前想要记录鸟儿的情况,需要深入湖区现场蹲守、人工巡查,耗时费力,准确度也比较低。”王小龙说。如今,一双双“智能眼睛”将捕捉到的鸟类影像实时传送到智慧管理平台。“操作人员只需提前设定飞行线路,录入无人机巡检系统,通过远程操控,就能用无人机对保护区进行全域、高效、精准的巡护监测。”吴城保护站工作人员袁子期介绍,以前,湖区的沼泽、滩涂地带监测人员难以到达,现在可以尽收眼底。同时,无人机还能实现高空喊话,对危害候鸟和破坏湿地资源行为进行警告。

“平台可以清楚看到无人机巡护的实时画面,遇到特殊情况,工作人员会及时通知我们。”袁子期说,为了让无人机不惊扰候鸟,工作人员通常会将飞行高度设置在百米以上。返仓后的无人机,还能用机械臂智能换电,做到持续巡护。无人机采取高空巡护方式,高精度相机可以及时追踪候鸟行迹和人类活动踪迹,同时又不对鸟类活动造成干扰。

“这套智慧管理系统还能通过仿真推演对湖区水位进行精细调节。”袁子期说,系统结合当前的气象条件、水域面积、候鸟数量等进行算法推演,提前研判湖区水生生物量和越冬候鸟食物总量,适时开、关闸口,科学调控水位,为候鸟栖息创造有利条件。

河北沧州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

“AI声纹识别”“听”声识鸟

本报记者 张腾扬

冬日,河北沧州南大港湿地。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在水面上洒下点点金光。遗鸥、小天鹅、苍鹭……鸟儿们或低飞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或悠然自得地穿梭在芦苇荡间,漂浮在浅浅的沼泽地,三五成群,低头觅食,好不惬意。

河北沧州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转站。2024年7月,该湿地作为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近年来,南大港湿地开展大规模生态修复和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据统计,南大港湿地2023年观测到候鸟10万余只。湿地现有鸟类27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7种,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稳步提升。

“鸟类AI声纹监测设备‘听到’鸟叫声,就能识别种类。”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张景兴介绍,近年来,保护区搭建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在湿地布设3套声纹设备,包括2艘无人船和1套立杆,在芦苇荡、芦苇丛等多遮挡条件下使用智能声纹监测手段,对鸟类进行大范围、全天候、低干扰监测。监测到鸟叫声,设备上传平台系统,后者自动识别。

“听,这是黄鹡鸰的叫声,清晰明了,悠扬婉转。”在科研监测平台监控室,张景兴操作电脑,点开一条当天实时监测的鸟叫声。监测界面上,系统很快识别出鸟类的名称,并同步了照片、生活习性、分布位置等信息,“黄鹡鸰、灰鹡鸰等小型鸟类声音清脆,苍鹭等大型鸟类则声音低沉。”

据悉,平台物种库目前已收集到鸟类音频数量1500多种、19万多条作为AI声纹识别样本。通过AI声纹识别,保护区工作人员能更加准确掌握湿地鸟类现状,“可以知道本次越冬有哪些鸟类到达湿地、在哪个位置分布,并根据鸟类迁徙和生活状态分析生态修复措施成效。”张景兴说。

南大港湿地有10个保护站点,以往人工巡护,有很大时空局限性。如今,AI声纹识别等技术构建起覆盖全湿地范围的智能监控网络,再结合人工,大幅提升了监测效率。工作人员能远程监控并及时应对突发情况,有效弥补了人员不足、突破了时空局限。

云南昆明滇池——

“AI慧眼系统”实时数鸟

本报记者 张 驰

云南昆明滇池旁,早上8点刚过,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研究生黄文已经来到昆明海洪湿地公园。她一手拿着滇池鸟类调查表,一手端握双筒望远镜:“红嘴鸥约1520只、苍鹭27只……”在她头顶约60米高处,还有一位“调查员”——一架连接到AI鸟类智慧监测识别系统的无人机。

日出就开工、每天至少走几万步,参与鸟类调查一年多的黄文习惯了冬季每月走一遍滇池沿线。然而,滇池湖面宽阔,沿岸建有54个湖滨湿地,环滇池鸟类调查并不容易。

“传统的鸟类调查选择合适的样点或样线,由人工调查员在鸟类活跃时段计数,进而推测候鸟种群情况。”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副院长潘珉介绍,滇池沿岸调查样地有数十个,每个样地需要调查员在每月或每季度固定时间、固定路线用望远镜观测后查数或估算,每次调查约需10天。长期坚持苦累不说,更难的是识鸟、拍鸟。

传统方式人力物力投入大,如何利用新科技助力鸟类数据统计?在滇池大泊口水域附近,记者见到“调查”归来的无人机缓缓降落至一处平台。“设定好无人机巡航的时间、飞行高度和路线,它们每日定时自动起降,对滇池草海两岸共约24公里岸线进行巡航,记录实时影像,每次巡航时间不到1小时。”潘珉说。

打开监测系统平台的实时“直播”,画面中每只鸟都被标注上物种类型,左下角显示系统识别出的鸟类数量,画面来源于大泊口水域岸边固定位置的高清摄像机。通过区域扫描、拍摄图片,对大泊口0.52平方公里水域内的鸟类实现实时记录。

潘珉介绍,2022年起,昆明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在云南省—昆明市省市一体化重大项目支持下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开展基于AI的高原湖泊生态系统关键种群智能感知技术研发及示范项目,尝试用智慧化手段满足不同情境下的滇池湖泊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的需求,其中对鸟类开展固定高清摄像机、移动无人机等智慧化监测技术的研发。

“首先划分观测区域,在鸟类多样性较高的开阔生境安装高清摄像机,在物种单一但数量较多的开阔湖面使用无人机录影,在鸟类多样性高、遮挡物多的地区则安装声纹监测设备。”潘珉说,借助智能设备,不但获取鸟类数据更高效快捷,数量统计从估算变得更精准,长时序、高频次的记录也弥补了人工调查数据碎片化的不足。

“算法包括基于图像、视频和声音的识别,通过对鸟类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精准提取和分类,进行物种识别和数量统计,实现实时监测、即时分析。”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鉴海防介绍,在实际应用中,团队结合鸟类形态学专业知识对算法进行大规模数据训练,不断提高算法模型稳定性、精确性。

监测2年后,潘珉等人发现,2024年红嘴鸥“大部队”抵达昆明的时间比前两年晚10天左右。“智慧监测和人工调查数据互为补充、融合应用,可以更精准掌握不同鸟类物种和数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潘珉说,根据与昆明鸟类协会共同开展的统计,目前滇池范围内红嘴鸥数量达3.97万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09 11: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湿地生态修复:ai智慧鸟类观测系统助力候鸟迁徙
...池高原湖泊研究院最新投入使用的AI智慧鸟类观测系统,无人机上升到距水面约60米的高度,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线路拍摄记录红嘴鸥。计算机仅用几十秒就识别到观测范围内的红嘴鸥数量为20
2024-11-05 00:29:00
...保障网。科技助力上,吉林借助生态红线智能避让系统、无人机巡航、AI鸟类识别系统、生态水位调节系统等,构建起“空天地一体”的立体监测网络,推动护鸟工作从传统的“经验驱动”向现代
2025-05-12 14:48:00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华丽逆袭:从荒山到候鸟的“幸福驿站”!
...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治理新格局。同时运用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实现河湖问题的精准识别和高效处置。与之前相比,这里的空气、土壤、植被和鸟类动物的生长环境都得
2025-08-04 22:17:00
南来北往——候鸟迁徙也需“中转站”,选址有何讲究?
...类爱好者们,鸟类对人类活动实际上相当警觉,如果采用无人机拍摄候鸟,往往会“打草惊蛇”,导致候鸟群“牵一发而动全身”。虽然候鸟集体起飞看起来十分壮观,但采用惊吓候鸟的方式很可能
2023-11-22 11:58:00
湖南永州蓝山公安:全力守护候鸟迁徙“生命线”
...或是南行的征途。高帅是蓝山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的一名无人机飞手,9月起便驻守在四海坪候鸟保护监测站,默默守护着这场生命之旅。来到监测站后,高帅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监控,观
2024-10-23 17:00:00
东方白鹳疑遭无人机绞断双腿后死亡,专家呼吁不要让观鸟变伤鸟
...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余星翰猜测,这只鸟是被大型无人机截断了双腿。对于这种站立的大型鸟禽来说,双腿高位截断基本没有办法存活,原先家庭的另一只成鸟因为无力抵抗侵占而被驱离,全
2024-05-23 15:07:00
...特别是时空要素进行分析研判,在此基础上搭建人、车、无人机“错峰”巡逻和视频巡查、实地巡防、群防联动相结合的动态监管模式,有效提升巡防质效。为全面挤压非法捕鸟违法犯罪空间,菏泽
2023-12-19 08:05:00
湿地保护区里的“著名”老头
...飞到湿地滩涂觅食玩耍,这也正是观鸟的好时机。 通过无人机可以观察到麋鹿种群车子从黑夜中逐渐驶向泛着红色光亮的海边,早晨5点,记者抵达了川水湾海岸带湿地修复项目现场。李东明一
2023-09-24 19:39:00
...无数摄影爱好者,除了手中的长枪短炮,还有腾空而起的无人机。近日,“彰武融媒”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一则《鸟:别拍了!我很慌!》的文章,以拟人化口吻恳请摄影爱好者暂缓拍摄,让初来乍到
2024-03-19 12:02: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记者走基层|智能安全帽,让矿工有了AI“卫士”
11月5日,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所属恒洋电器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智能安全帽产品。河北日报记者 魏 雨摄“嘀嘀
2025-11-13 08:03:00
“长与短”周期变革,“快与慢”时效重构,“热与冷”业态碰撞—— “双11”三重奏,解读消费新变局□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黄琳燕11月12日中午
2025-11-13 08:05:00
南报网讯(记者周容璇)日前,在南京医药中央物流中心,一辆白色无人车平稳地穿梭于主仓库与宝湾库区之间,仅用15分钟便完成了一次驳货作业
2025-11-13 08:05:00
向“质”攀升,南京机器人解锁“智造”新图景
全链条持续发力,以硬核技术竞逐市场向“质”攀升,南京机器人解锁“智造”新图景□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徐宁 实习生黄倩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核心组成部分
2025-11-13 08:05:00
江苏南京:“爆单堵件”难寻踪迹,科技赋能让“双11”物流运输“从从容容”
“爆单堵件”难寻踪迹,科技赋能让“双11”物流运输“从从容容” 直播间“秒光” 无人机“闪送”□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周容璇“3
2025-11-13 08:06:00
逐浪氢能“新蓝海”,南京加速能级跃升
实现全产业链布局,链上企业持续“加码” 逐浪氢能“新蓝海”,南京加速能级跃升□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徐宁通讯员陈伟伟郑瑞陶炎李雪莹蹲点主题
2025-11-13 08:06:00
2025 脉脉职场新人报告:超50%职场新人想跳槽,校招生最想去字节跳动
脉脉人才智库近日发布《以能为本——互联网职场新人流动趋势 2025》报告,将校招和工作经验在3年内的社招人才界定为“职场新人”
2025-11-13 08:57:00
江苏南京:多点突破屡刷纪录 科创助推产业升级
黄维院士引领南工大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闯出新天地 多点突破屡刷纪录 科创助推产业升级□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谈洁姜静实习生钱逸霖在柔性电子领域
2025-11-13 09:43:00
海尔三筒洗衣机:中国第一,海外陆续上市
11月7日,一场聚焦中国三筒洗衣机的发布活动在越南胡志明市西贡河畔举行。活动以户外用户交互嘉年华形式打造沉浸式体验,2000余名消费者
2025-11-13 10:34:00
“双11”厦门网络零售额全省第一总额397.2亿元 760家企业、1062家店铺销售额超100万元东南网11月13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孙春燕)又一年“双11”即将落幕
2025-11-13 10:48:00
辛选双十一数据出炉!销量超3000万单,总人气突破5亿
鲁网11月13日讯历时超一个月的“双 11”大促正式落下帷幕。作为快手头部直播电商企业,辛选集团在新任董事长初瑞雪的带领下
2025-11-13 11:10:00
打破学科壁垒,贯通产学研链条:宁诺以“”无边界理念回应智能时代命题
10月31日至11月2日,机器智能与自然启发计算国际会议(MIND 2025)在厦门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联合主办
2025-11-13 12:05:00
长春万达滑雪场启动造雪 12.25解锁四季滑雪自由
不用等寒冬、不用等降雪,长春净月高新区万达茂里藏着一座“四季不打烊的滑雪天堂”!吉林省首家室内滑雪场长春万达滑雪场已正式启动造雪模式
2025-11-13 14:05:00
利和味道“双塔”齐聚FHC,重塑中国西式食品市场格局
2025年11月12日,第28届FHC上海环球食品展—— 一场关乎中国西式食品未来的布局正悄然展开。国内食品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利和味道
2025-11-13 14:09:00
欢喜传媒引入新投资人及战略合作伙伴 共筑“AI+影视”新生态
近日,欢喜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欢喜传媒”)宣布引入新投资人C River Co, 发行约7.3亿股(19.9%)的新股及约7
2025-11-13 14: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