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丨河南人的审美从古至今都在线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15 11:17:00 来源:大河网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丨河南人的审美从古至今都在线

论讲究,不得不向祖先致敬。

在古代,

为了煮肉,祖先们制作了四面均镶嵌了纹路的方鼎;

为了盛酒,制作了做工复杂、纹饰瑰丽的方壶;

为了展现那掩盖不住的绘画天赋,他们竟然在墙壁上作画;

…… ……

动手能力极强的中原人民,

凭借非凡的艺术天赋和创造力,

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中华宝藏,

穿越时空长廊,

一起从这些千年瑰宝中,感受他们的“讲究”人生。

讲究的人生 从“头”开始

说起古人的“头”,

不禁让人想起古装剧中那些女子精致绝美的发型。

相信大家有和我一样的困惑:

如果中午小憩一会儿,发型岂不乱了?

古人的智慧,让你“高枕”无忧。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丨河南人的审美从古至今都在线

三彩童子荷叶枕,陶器,宋代,长33厘米,宽16.5厘米,高15厘米。1977年在位于河南省上蔡县的宋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根据河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记载,

从宋代的三彩荷叶童子枕,到隋代、唐宋时期的陶瓷枕,

这些造型逼真、制作精美的枕头深受祖先的喜爱。

祖先们为什么会喜欢用又高又硬又凉的枕头呢?

原来,古人尤其是古代女子头发很长,发髻梳好后重新整理比较麻烦,

但用上这些枕头,

人的头颈会被枕头托起,不触碰床面,发型自然也就不会被弄乱。

除了“保护发型”,

这些枕头还有消暑养生、辟邪祈福、存放零钱等作用。

由此来看,“藏私房钱”这种事也是有传统的。

古人的镜子 主打的就是仪式感

在古代,一面镜子,咋还有仪式感?

原来,这个“仪式感”,来自镜面上精致的纹饰。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丨河南人的审美从古至今都在线

就从周口市扶沟县出土的唐代的骑马狩猎纹镜来看,这件直径28.5厘米、重4.3千克的国宝,形状为八瓣菱花形,其镜面除了有骑士执鞭策马的场景,还镶嵌了山川、飞鸟、蜜蜂、蝴蝶、花卉等连贯有序的自然景色,真实再现了唐代贵族日常生活中的狩猎场景。

据了解,古代铜镜普遍以圆形最为常见,

到春秋时期,陆续出现了正方形、长方形等形状各异的镜子,

到了唐代,开始盛行花形镜,

宋代较为流行钟形、瓶形等不规则形镜。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光流转,从战国一直延续到明清,造镜艺术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高峰。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手办

在河南出土的中国国宝级文物中,

有许多“小宝贝儿”可称为古代人的“手办”。

震惊!河南博物院惊现一颗大萝卜!上面竟然还趴着一只蝈蝈!

在河南博物院收录的众多馆藏文物中,

有件宝物简直可以假乱真——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丨河南人的审美从古至今都在线

这件由河南博物院自民间征集而来的象牙萝卜国宝,长27厘米,重165克,栩栩如生,且至今色彩鲜明。整颗萝卜宛如刚从地里挖出一般,分外水灵,令观者不禁想一尝它的鲜脆。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丨河南人的审美从古至今都在线

河南博物院里有一对从光山县出土的青玉人首蛇身饰,这一对国宝外径3.8厘米、厚0.2厘米,出土于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的合葬墓。其造型独特,雕工细腻,由人首和蜷曲的蛇身构成,据介绍,它们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对人首蛇身形玉饰,或许代表了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

在河南博物院二层,摆放了一座彰显汉代时期富豪生活的缩影——彩绘陶院落,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丨河南人的审美从古至今都在线

这件国宝通高84厘米,长130厘米,宽114厘米,是河南至今出土的最大的明器建筑模型。这件国宝为陶质,分为主体院落和田园两部分,模型整体规模宏大,比例精当,刻画细腻。

如果放在现代,这绝对是让人哄抢的热门“手办”!

小编深知以有限的篇幅无法将中原地区众多的文物宝藏完整展现。

一场奇妙的穿越之旅即将开启,何以中国?来河南寻找答案!

策划:张磊

文案:刘思嘉

海报:张谷臻

编辑:张龙(小)审核 :王世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5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豫博约不到票?戳这里↓“云”端漫步,沉浸式逛展
...到河南后,首先选择的就是逛一下现在的网红打卡地——河南博物院……这个夏天火热的不仅是天气,还有火爆的“人气”。北京游客李嘉子是一位“90后”宝爸,平时由于工作忙,很少能带孩子
2023-07-27 17:51:00
...费、文化消费、体验消费、时尚消费的勃兴是题中之义。河南博物院门口排起的长龙,清明上河园络绎不绝的人流,各大商圈人气足、消费旺,都是消费迸发和内需旺盛的明证。四是河南经济发展后
2024-02-20 06:27:00
魅力汉语 “豫”你同行⑥丨伊朗留学生埃米尔:空手道拉近了我和河南距离
...始更加了解河南的历史与文化。“我去过很多地方,比如河南博物院、洛阳含嘉仓,我还去过少林寺多次,我知道少林寺里有少林功夫。”作为习武之人,埃米尔特别关注少林功夫。谈到少林功夫与
2024-06-08 09:24:00
...”代表一种承诺、带着肯定和自信,千百年来,深深刻入河南人的文化基因。如果从空间方位的角度来看,“中”,也意味着东西南北的汇聚,比如中部、中原,还有本期视频的主角——“天地之中
2023-07-31 10:58:00
13位画家76幅精品佳作 来河南博物院看“丹青奇韵——津豫博物馆藏扬州画派精品展”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6月29日,由河南博物院与天津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丹青奇韵——津豫博物馆藏扬州画派精品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展。大师之选 扬州画派13位画家76幅精品佳作扬州画
2023-06-30 09:02:00
...艺术资源丰厚。中原大地蕴藏着丰富的古代壁画遗存,从河南博物院珍藏的壁画精品、新密打虎亭汉墓壁画,到河南古墓博物馆的“河南古墓壁画大观”、开封州桥遗址祥瑞石雕壁画,凡此种种,灿
2024-07-10 15:22:00
中国年·河南味丨博物馆里志愿“红”“豫”你一起过春节
...扇探索世界的大门,也是建立孩子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河南博物院志愿二队在博物馆等着大家河南博物院也在春节期间推出了“节日我在岗——豫博红志愿服务”“豫博红讲解进行时公益讲解”“
2024-02-16 10:35:00
“黄河颂”宋华平书法作品展开幕
...者 潘志贤)今天上午,“黄河颂”宋华平书法作品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共展出宋华平创作的书法艺术作品70余件,既有气势磅礴的丈二立轴,又有笔触细腻的小幅精品,全面展现了书法家深厚
2024-09-01 22:49:00
纪念邮折首发 百年“莲鹤方壶”为河南幻化新期待
...里而同框今年恰逢国宝莲鹤方壶出土100周年。8月22日,由河南博物院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分公司联合主办、郑州邮政分公司承办的《莲鹤方壶出土100周年》纪念邮折首发仪式
2023-08-22 21:4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
巷遇②|遵义这条宝藏老街穿越百年
开头的话: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
2025-09-18 16:17:00
书桌抽屉里,一直放着爷爷留下的一块旧怀表。表壳斑驳,指针早已停摆,背面刻着模糊的“1945.9.2”,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2025-09-18 16:47:00
大皖新闻讯 9月17日上午,《包拯:儒家文化的风范》新书发布会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参会,围绕该书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展开研讨
2025-09-18 18:29: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郑州最早“一环”,承载3600年城市史
大河网讯 郑州市区“一环”内,3600年前曾经崛起了一座商代都城。郑州商代都城是商王朝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都城,它奠定了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规制
2025-09-18 19:36:00
值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展”,9月18日在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开展,展出包含遗址
2025-09-18 21:50:00
9月1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1006发掘资料,该墓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阶段,从随葬器物判断,墓主应是一代倗国国君
2025-09-18 22:22:00
“九一八事变后,外公童长荣担任东满特委书记,带领军民开辟了10余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组建了4支反日游击队,还积极筹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
2025-09-18 23:23:00
“‘英雄’曾是家人口中的回忆。今天,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看到这么多史料和展品,我又重新感受了‘英雄’二字的重量:那是对国家生死与共的牵挂
2025-09-18 23:23:00
《义勇军进行曲》:从东北抗日烽火中诞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座“国歌墙”巍然屹立它长8米
2025-09-18 23:56:00
9月18日,防空警报划过城市天际,电影《731》在全国影院同步上映。影院之内,几乎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掩面而泣,神情凝重
2025-09-19 04:15:00
画笔为枪刃热血染丹青 刻骨铭心的抗战厦门记忆
厦门美专学生画的抗日插画。黄燧弼1931年的厦门美专特刊 厦门美专十周年纪念刊封面毕业于厦门美专的庄索和同事一起为新四军设计的臂章
2025-09-18 08:20: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2025-09-18 10:15:00
3500年的建城史,邢台,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在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眼中,邢台又占据着怎样的历史地位?翻开典籍,《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迁于邢”
2025-09-18 10:21: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每年的9月18日,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025-09-18 12: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