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江淮晨报
课程重新定制 学子甘愿吃苦
确保一毕业就能在乡土里站稳脚跟、施展才华
◤这几天,省内各高校陆续迎来了2023级新生。9月8日,铺好床铺,在校园里逛了一圈,安徽农业大学新生陶文浩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接下来四年的时间,我要好好学,也不怕以后‘自找苦吃’。”
与此同时,智慧农业专业教师方庆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备课,对于这批学生,得拿出点不一样的看家本领。◢
高出一本线123分选择读农学?
“我是农民的孩子,也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陶文浩是安徽芜湖人,从小生活在农村,从爷爷辈开始,家里天大的事都与粮食有关。
幼年的陶文浩只要一闲下来拔腿就往田地里跑,跟在大人后面折腾一通,有模有样地学着,结果把秧苗插得歪歪扭扭。
大人们总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陶文浩一边听着,嘴里也跟着念。久而久之,这句话就成了陶文浩儿时常常挂在嘴边的顺口溜。
后来上了高中,陶文浩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什么都不干,就研究数学,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厚厚的玻璃镜片压在他的鼻梁上,遮不住眼睛里闪烁的光芒,“根本不会觉得累,因为这是我感兴趣的领域,也是我的长项。”
今年高考,陶文浩取得理科605分的成绩,高出一本线123分,随后报考了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23级智慧农业定向班,成为安徽省今年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计划的第一批大学生。
说起这个选择,他把背挺得直直的,紧实的手臂压在桌面上,答得干脆:“我对数理化和科研都很感兴趣,感觉这个专业很合我的胃口,没有犹豫就报了。”
“很多同学都难以置信,有的替我感到可惜,说我分数这么高,怎么选了这么个专业。”陶文浩笑了笑,“但这是我的眼界,我很清楚我热爱什么,我想为农业做贡献,我做这个事是有意义的。”
得知陶文浩想报考的专业,家里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爷爷奶奶种了一辈子的地,每天风吹日晒,听到这个专业名称,下意识地就表示反对,认为孙子是在走他们的“老路”。陶文浩的父母倒很支持,了解到这个专业与技术相关,跟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同,十分鼓励儿子追求自己的梦想。
“其实他们只是怕我辛苦,但是我不怕吃苦。”说到这里,陶文浩稍作停顿,眼神定了定,“既然我选择了这条道路,我就一定会做出一番成绩来。”在陶文浩的坚持下,爷爷奶奶也不再顾虑,张罗着在家里摆了两大桌为孙子庆祝。
一场学校和学生的“双向奔赴”
像陶文浩一样,这几天,报考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生的其他学生也都来到安徽农业大学报到。
新入学的谢竹雅被安徽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对她来说,暑假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是个特别的日子。“让我没想到的是,给我送录取通知书的竟然是副校长。”
原来,作为首批招收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生的高校之一,安徽农业大学一共招录174人。在发放这份“新农人”录取通知书时,7月27日,安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红带队,驱车从合肥市赶赴300公里外的黄山市祁门一中,只为亲手把通知书送到学生手中。
李红很欣慰地表示:“学校和学生的双向奔赴,都是在表达朴素的愿望,希望能够为农业一线输入源源不断的人才。”
谢竹雅将录取通知书放在自己的书桌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个新起点,四年后我将回到家乡为乡亲们服务,我要好好努力挑起这个甜蜜的担子。”
谢竹雅老家在山区,一到农忙时节,看到乡邻还在使用传统农具劳作,她就暗自下定决心,“我要让大伙都用上我研发出来的新农机农具,通过科技的力量改变乡亲们的劳作方式。”
来自巢湖的沐乙昕是安徽农业大学2023级植保专业的一名学生,她从小的愿望和谢竹雅有些相似,“我想成为‘植物医生’,给树看病。”
沐乙昕特别喜欢自家种的葡萄树和枣子树,一到结果的季节就天天盼着,结果葡萄还没成熟就掉落了,枣树结的枣一口咬下去也全是虫,这让她觉得很可惜,也很费解。
奶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竟看着沐乙昕一脸认真地说道:“你是读书人,能帮我给这树看看病吗?”沐乙昕无奈地摇摇头,愣愣地看着这两棵树,陷入了沉思。
“奶奶知道我读这个专业高兴得不得了,一直念叨着让我过年回去给那些树看病。”所以,“植物医生”不仅是沐乙昕一个人的愿望,更承载着奶奶对她的期许。
提及为什么会选择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计划,植保专业的万正豪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毕业了有喜欢的工作,而且进入编制,这也是我选择这个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才培养方案为基层“量身定制”
听说报考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生的这批学生入学了,安徽农业大学智慧农业专业教师方庆奎给首届智慧农业专业辅导员裴志远拨通了电话。
早在几个月之前,方庆奎就接到通知,今年自己即将面对智慧农业专业的学生,会有点不一样。看到了文件,方庆奎可算是弄明白了。随着现在“民族要复兴,乡村要振兴”的理念深入人心,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接下来的时间里,方庆奎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完善和修改,“我们方案研讨至少经过了三轮,也多次在校内外论证,后来才最终定稿。”
不过,距离学校该专业上版培养方案也才两年的时间,而且教学反响还不错,值得为了这批新生再重新“麻烦”一次吗?
“值得。”
记者在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智慧农业专业负责人唐庆峰的口中,听到了肯定的答复。
这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说是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计划“量身定制”的。
依托建立在全省各地的八个综合试验站,让人才培养扎根田间地头这个大课堂,确保一毕业就能够站稳脚跟、施展才华。所以课程设置中也新增了许多实践环节,“这是上一版当中没有的。”唐庆峰说,只要到了寒暑假,学生们就要去田间地头。
平常除了学校的工作外,唐庆峰也时常会去乡村转一转,“虽然如今种地也有现代科技,但是承包得多,许多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还是少。”
而安徽省今年出台的计划就如同一场“及时雨”,不仅惠及了乡村,也给学校培养人才带来了新路径。
唐庆峰看得出来,今年定向培养计划很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大家对它的关注度和认可度都很高。
在学校层面,同样得到提升的还有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学生的生源质量。
安徽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钱慧介绍,今年是我省首次实行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招生,实行“带岗入学,就业有编”培养方式,确保考生毕业后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上岗就业,同时纳入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管理并享受待遇。
由此看来,定向生吃香是一种事实存在,主要原因一是开设定向生专业的高校都还不错,二是毕业后就业比较稳定,对家长和考生来说吸引力很大。
在安徽农业大学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招生中,虽然专业方向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对四年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我们来自安徽的各个城市,现在又在省城上学,未来将会去感受农业农村发展的崭新面貌,属于我们的青春舞台将会更加广阔且扎实。”陶文浩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1 06: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