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晚清名臣曾国藩对气质有自己的理解,他说: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首次提出“气质”的医学家盖伦也同样认为,每个人的气质类型往往是先天形成一部分,后天塑造一部分。
而后天所塑造的那部分,是什么决定的?
是读书吗?
严格来说不是,是一个人的经历、眼界、见识、格局、习惯等等决定的。
那么,为什么还要说读书可改一个人的气质呢?
因为往往是读书这个习惯,最能扩大一个人的眼界,增长一个人的见识,提升一个人的格局,从而影响一个人的气质。
新东方创始人俞洪敏也曾说:“读书的习惯,最容易拉开人和人之间的差距。”
读书犹如吃饭,一点点融入一个人的血肉,逐渐改变、完善一个人的个体和灵魂。
所以,人和人之间,读不读书的差距真的很大。
那些书读很多,有厚度又有深度的人,言谈中很容易看出来,他们身上的这些“亮点”,难以掩盖。
自信从容
《脱口会大会》热播时,在网上看过一个相关话题——原来内向的人,也能如此耀眼。
这个话题,是关于鸟鸟的。
她是一个出生于92年的女孩,从小内向,还有严重的社恐,哪怕上了北大,成了别人“别人家的孩子”,她还是内向。
所以站在舞台上的她,像一只雏鸟一样缩成一团,声音偶尔还会颤抖。
但是,当她真的开始讲述自己的观点时,她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一般,发光发热,令人动容,这是内心足够自信才有的力量。
她的自信,来源于她的学识,从小内向的她没少看书,这才一步步增加了自己的知识量,让自己能够通过有趣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林语堂先生曾说:
“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
一个人所能走的路,所能见到的世界,总是有限的,就像大多数人都没有出过国一般,见不到多少外面的世界。
但是,一个能够沉浸在书籍世界里的人,单单在书中,就已经见到了更大的世界,这才让一个人变得不一般。
无论是得体的谈吐,还是自信从容的气质,哪怕是社恐产生的忧虑,都会因读过书而镀上一层光芒。
那是知识的厚度,也是一个人灵魂的厚度。
兼收并蓄
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教授经常去旧书市场淘书,一次,他和助手去淘书时,偶然看到一本记挂已久的书,只是旧到已经泛黄。
他询问了价钱,书摊老板不屑地说:“这种快烂了的书最便宜,要不要看看别的。”
教授笑着说:“不用,就这本吧。”
书摊老板眼看自己值钱的书卖不出去,一边装书一边调侃道:“你们这些肚子里有些墨水的人,哪有我知道什么书值钱。”
助手看不下去,想要出言制止,被教授拦住。
事后,助手问教授为什么不解释,教授说:“他一个书贩子,自然用价钱来衡量一本书的价值,我们的目的不同,对一样东西的定义也不同。”
因为这个故事,想起罗翔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在脑海中,能够存在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一个人不成熟的标志,脑海中总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认知越低的人,越会用自己想法来定义这个世界,这是认知的局限,也是读书太少的结果,这才不接受更多可能。
反而是知识储备大的人,见到了更大的世界,明白自己的认识只是世界一隅,这才能做到兼容并蓄。
所以,读书的人往往温和,不爱计较,因为他们明白,凡是存在,皆有合理之处。
很同意作家三毛写过的一段话: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如今的很多人,都知道读书的意义,生怕别人看穿自己肚子没有几滴墨水。
于是,每次看到感兴趣的书籍时,总喜欢把书买回去,可买是一回事,看是另一回事,买的书再多倘若不看,也只是白白浪费钱。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读了多少书,懂多少道理,是能看出来的。
有些人,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些人,空有书屋心无料。
愿我们都能成为前者,让书籍成为自己的血肉和力量,而不是自己向外炫耀的无用资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7 19:45:1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