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众所周知,刘备三度造访诸葛亮的家,每一次都是恭敬地想要见他。当时的诸葛亮还只是被称为“卧龙”,而刘备如此看重他,这让诸葛亮深受感动。
正是由于这份感动,诸葛亮才同意担任刘备的军师。然而,刘备多次前往卧龙坡,真的只是为了见诸葛亮吗?他是否还有其他的目的呢?
三次登门恳请天下大计
刘备在北方与曹操周旋了很长时间,手握衣带诏去找袁绍,但遗憾的是袁绍实力有限,根本无法对抗曹操,使得夹在两者之间的刘备处境相当困难。
为了摆脱困境,刘备从袁绍那里逃离。与此同时,暂时投靠曹操的关羽得知了大哥的消息,于是他带着两位嫂嫂开始寻找刘备。
三人会合后互相交流了信息,他们意识到去曹操那里绝对不可行,因此只能回到袁绍的阵营。然而,长时间待在袁绍身边显然不是解决之道,于是刘备决定向南前往荆州,寻求亲戚刘表的庇护。
刘备以联合刘表对抗曹操为借口,前往找刘表,而这一去他就再也无法回来了。
刘备抵达荆州时,受到了刘表的热情款待。他还曾担心如果得不到刘表的认可会怎样,但最终他的忧虑完全是多余的。
刘表热情地为刘备提供了一座城池,并将他安置在新野。对刘备而言,新野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前往刘表处的途中,刘备邂逅了一位“神秘老人”,这位老人正是水镜先生司马徽。那时,刘备心怀创业梦想,希望有才能人士能够与他携手打造伟业。
水镜先生因其识人之能而闻名,因此刘备便与他深入探讨了世间英雄俊杰的事情。
司马徽却认为刘备的见识太狭窄,他没见过真正有能力的人。司马徽告诫刘备,普通人根本无法看透天下的大局,只有那些能理解大局的人才能被称为杰出人才。
刘备再次询问司马徽:“谁可以被称为俊杰呢?”
司马徽向他提到了两位人物——“卧龙”和“凤雏”。
刘备在听闻诸葛亮与庞统的名声后,便向水镜先生辞行。直到刘备在新野安顿妥当后,一位侠客前来拜访,表示希望归附于他。
刘皇叔急忙走出门去迎接,来访的正是徐庶。
徐庶与司马徽等人是好友,他得知刘备在新野驻军后,心中想要来到刘备那里大展拳脚。
直至建安十二年,即六年后,某天徐庶对刘备提问:“主公可曾听闻诸葛孔明?他被誉为卧龙,难道你不想见一面吗?”
徐庶早就与诸葛亮交情颇深,自然清楚诸葛亮的住处。
刘备一直寻找“卧龙”,却没想到“卧龙”的朋友竟然就在他身边。
在获得徐庶的指引后,刘备三次拜访茅庐,最终请到了诸葛亮。第一次带着两个兄弟去的时候,他们三人的态度都相当不错,但那天诸葛亮却不在家。
刘备他们第二次前往时,仍然在雪中,然而这次诸葛亮依旧不在家,这让关羽和张飞感到有些不悦。
其实也不能完全责怪他们,那个时候的情形确实很奇特,刘备一行难道就不能等上两天吗?为什么非要在大雪中出发呢?这让三人的状态都变得不太理想。
而且诸葛亮也是,大冬天去哪里游玩呢?不过,诸葛亮确实不愧是军师,他比刘备他们要聪明得多,知道在大雪天气不能出门,所以他没有返回,而是在外过夜。
直到第三次去的时候,关羽和张飞实在忍不了。关羽心里想,这个诸葛亮必定是在卖弄神秘,想来没有真正的本事,因此才不敢见人。
张飞将两个哥哥截住,并没有提及诸葛亮的事,他只是去拿了一根绳子。
张飞说道:“大哥不是想见诸葛亮吗?我现在就去把他抓来,肯定能让大哥见到!”刘备急忙劝慰两位兄弟,让他们乖乖地和自己再走一趟。
这次去的时候,诸葛亮确实在家,不过他正在睡午觉。张飞气得想要烧他的房子,但刘备立刻把张飞制止住了。
刘备在屋外恭敬地等候诸葛亮的午休,许久之后,诸葛亮才慢慢醒来。
刘备于是走进房屋与诸葛亮进行了交谈,这也形成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并产生了传世名篇《隆中对》,为困惑的刘备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次造访草庐”的真实情况
刘备三度拜访诸葛亮,费尽心力,最终将其请回。事实表明,这几次出行并没有白费,因为诸葛亮确实具备非凡的才华和学识。
然而,正如关羽所言,如果诸葛亮真是一个追求虚名的人,那么刘备这样的逃跑岂不是恰好落入了诸葛亮的圈套?不仅没能得到贤才,反而还无意中为他做了宣传。
刘备内心其实并不安稳,尽管有水镜先生与徐庶的双重承诺,但他们同属一伙,有可能一起欺骗刘备。
尽管面临着费劲却得不到好处的风险,刘备仍然决定一试。他认为即使这三次没有得到诸葛亮,也一定会有所收获。
那么刘备能得到什么呢?他获得了“求贤若渴”的声誉。
在创业之初,刘备非常依赖谋士的协助,显然不能仅靠诸葛亮一人。即便诸葛亮再有才华,他也无法同时身处于两个不同的地点。
刘备此举是为了树立自己重视人才的形象。
实际上,不仅是刘备如此,曹操在这方面更为高明,比如他的《短歌行》和《求贤令》,都是为了让人意识到他对人才的渴望,希望优秀的人能够尽快前来归附他。
荆州这片区域在刘表的管理下已经多年,加之东边有孙吴,北边有曹魏,是否还有贤才愿意投奔刘备呢?
当然有。在刘表到达之前,荆州简直成了土匪的天下,几乎没有任何城池落在朝廷的控制之下。朝廷任命的荆州刺史常常遭到土匪暗杀。
刘表刚开始执政时,经历了一些波折,才成功治理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在他的治下,荆州已经变成了一个适宜居住的地方。
此外,北方的局势也很不稳定,许多隐士贤才为了避开战争纷争,最近刚抵达荆州,他们同样需要一位英明的领导者。
诸葛亮的故乡实际上并非此地,他童年时与叔父一同前往豫章任职。然而,他的叔父所担任的官职是袁术所任命,并不属于朝廷正式的官职。
因此,当朝廷的正式官员到来后,诸葛一家便被驱逐出去。
诸葛一家最终选择投靠刘表,诸葛亮的叔叔在刘表麾下工作,但不久后便去世了。
诸葛亮不断成长,结交了许多名士,如庞统、徐庶、司马徽、庞德公、石韬和孟建等,从而在荆州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名士群体,他们彼此都非常友好。
刘备三次访问茅庐邀请诸葛亮,这不仅展现了他对杰出人才的渴求,也向荆州的士人群体传达了友好态度。后来,庞统的加入也受到这件事的影响。
换句话说,刘备跑了三次卧龙坡,并不仅仅是为了让诸葛亮看到,而是希望全荆州的优秀人才都能注意到。只有当刘备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时,荆州的士人们才能做出是否投奔他的决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4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