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为生命承重 传递爱与希望
记录ICU里生死战场的温暖瞬间
■记者 樊昕旖 通讯员 诸胜涛
有的在病床上无力呻吟着,有的正由医护人员帮忙把痰液吸出来,有的正在医护人员温柔的低唤中作出些许反应……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在真正进入ICU(重症医学科)时,记者还是有些无所适从。满眼都是“动弹不得”的病患,身上连接着各种各样的仪器,病床边各种各样的设备显示着不同的数值,这是患者的生命体征,也是生的希望。
“别碰桌子!”
一声喝令将记者的思绪拉回现场。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朱建刚快步走来,用手势示意记者一行人离ICU移动护理台远一些,避免接触!
ICU里的患者大多无法自理,需要医护人员悉心照顾,加上各种有创操作,使得这里成为整个医院感染风险最大的科室之一。在这“离死神最近”的地方,医护人员奋力坚守着这道“生死门”。
用速度和温度传递生的希望
早上8时刚过,ICU医护人员开始交接班,第一件事就是查房。ICU医护人员分为3个大组,再细分成6个小组,穿梭在40张病床间,评估一个个患者的健康情况,开出新医嘱,安排检查,等到全部查完,怎么也要两个小时。
“能听清楚吗?”“手抬抬起看能动吗?”“脚动动看。”朱建刚俯身,对着病床上那个上着有创呼吸机和床旁血滤机的年轻姑娘轻声说道。眼前的姑娘眼珠不停地转,想说些什么,但是发不出声,等了好一会儿,还是抬不起四肢来。
朱建刚介绍,这个姑娘症状较重,是糖尿病合并新冠感染,要重点关注。给姑娘做完心电图后,朱建刚对组员们交代了一番后,快速走向另一间病房。
“奶奶感觉怎么样?”“嘴巴闭牢用鼻子透气效果好。”朱建刚一边盯着床边的监护仪,一边用方言和患者进行着沟通。这是位出现肺部感染的奶奶,目前恢复状况良好,过会儿就要转入普通病房了,朱建刚正在给她作转出前的呼吸指导。
检查完奶奶的情况,朱建刚又快步走向对面病房。
这时,肝胆胰外科医生闵捷前来查看自己科室送来的病人情况,恰好遇到查房的医疗组长宋先斌,随即就是一次会诊。
“老宋,你说怎么样?”“针剂有用吗?”“不行的话再讨论下。”两人交谈着治疗方案。这时,病床上的大爷主动抬起手,闵捷看到后连忙拉起大爷的手,轻轻握着,并细声安抚道:“大爷,没事的,会好的。”
记者看到,大爷发出“啊啊”两声,极力回应着医生,眼里有些湿润。这温情的一幕,是大爷的“求生欲望”,也是闵捷的“救人本能”;是生命的守护和传承,也是人间温暖和关怀。
站在一边的许世杰是麻醉手术部来ICU进修的,他一边记着笔记一边告诉记者,大爷本来要采取鼻饲治疗,但由于胃穿孔,鼻饲可能起不到预期效果,并且刚刚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阳性,那么需要重新制定治疗方案。
给病人翻身是场硬仗
ICU的紧张气氛是从进门那刻就能感受到的,记者在现场甚至找不到插话访谈的机会,生怕耽误患者治疗,只能静静地在一边看着。
2号病房一共有7张床位,其中5位患者都处于俯卧位通气的状态,因为趴着更有利于重症患者较好地通气和排痰。也就是说,医护人员要时刻盯着患者的情况,给患者作翻身处理。
每次给病人翻身都是一场硬仗。宋先斌说,有些病人插着管,身上有储尿袋,稍有操作不当,气管脱落就会危及病人生命;还有各种仪器,翻身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要轻拿轻放,避免伤到病人,也避免出现意外;有些病人身上有创面,更要注意防止感染;有些病人同时是传染性病毒携带者,更要警惕职业暴露。
给患者翻身时,要警惕各种管道的脱落,每次翻身,都要六七个人协作才能完成,有时翻一次身需要耗时半小时甚至更久。
“稍等,喷到脸上了,我去处理一下。”话音未落,对面床位正在给患者翻身的ICU主治医师宣娟娟便被气管里的液体溅了一脸。
没几分钟,换好装备的宣娟娟回到病房,她说,管子里有痰液、尿液等,会带有很多病菌及微生物,一旦接触,感染风险极高,要及时进行处理,保护自己也是保护病人。
拉上急救箱赶去救命
“16B,32床,999事件,请相关人员及时到场……”
10时15分,医院广播中传来呼吸内科的“呼叫”,一场生死救援即刻上演。
“快快快!”听到广播的ICU主治医师戴靓潇即刻跑向大门,还不停地向后招手,身后的主管护师蒋林涛拉着RRT急救专用箱,用最快的速度跟了上来,搭上前往16B的专用医护电梯。
10时17分,急救力量到达抢救病床前。患者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有严重的肺部感染,已出现氧饱和度差、呼吸急促等症状,需要ICU的支援进行插管。局促的病床前,ICU医生、护士、外科医生、内科医生等多名医护人员轮番上阵,消毒、抽血、插管、上机,情况紧急但各岗位有条不紊。
“快去ICU取根有创呼吸机管路来!”在这里,所有人的语速都像开了倍速一般。经过一通熟练的操作,老人的生命暂时抢救了回来。然而,情况还是很不乐观。
10时34分,ICU抢救队员准备归队。在等待电梯的间隙,戴靓潇解释道,“999事件”又称心肺复苏急救事件,一般发生在患者心跳呼吸骤停、意识模糊出现休克等需要紧急抢救的时候,急救快速反应团队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抢救现场。
“等会儿17床转入神经内科病区,床位就腾出来了。”“下一步采取什么治疗措施……”在电梯内,戴靓潇还与刚刚赶来的朱建刚讨论着抢救患者的下一步治疗方案。
11时20分,ICU原17床患者在护士戚燕、护工及病人家属的护送下,成功转入神经内科病房。抢救患者随后转入ICU,接受进一步观察和治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6 0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