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永不停歇的“战场”,有一群生命的守望者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2-22 18:02: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金台点兵工作室

杨悦等

一群平凡岗位的人给人的感动北京,复兴路28号。

红蓝光交错闪烁的救护车疾驰而来,一次次停在楼前;病人或家属攥着各种单据往来不息;身披白色“战袍”的身影匆忙穿行在诊室病房;小楼门口,两个宋体大字通红夺目,标示着这个地方的属性——“急诊”。

这里,是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是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不停歇的“战场”,是许许多多急诊医护人员奉献青春年华的战位。

急诊科的医护人员,究竟是什么样子?

作为军队医疗工作者,他们身上有许多标签:高尚、仁爱、敬业、奉献……人们从不吝于向白衣天使献上溢美之词。但这些词藻就像一道神圣的光环,给他们增添了许多距离感。

穿过急诊科走廊,看到一个个病人望着医护人员充满求助的目光,记者突然想起一位院士的话:“再年轻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长者,他肯向你倾吐一切……”

诊室里、病床前,军医翟永志的表情往往冷静而严肃。在这个极度要求专业和理性的岗位上,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总是兢兢业业直面每一次挑战、救治每一个病人。人们经常忽略,在那身白色的“铠甲”之下,是一群同样拥有笑与泪的普通人,也会感到犹豫或遗憾,只是因为使命和热爱,让他们坚毅前行。

虽然离家乡只有一个多小时车程,护士长赵卫燕却几乎没什么机会回去。那一次,父亲因为肌间静脉血栓腿肿得厉害,母亲实在没办法,打电话向她求助。赵卫燕忙完一天的工作,赶着晚上9点多的高铁回了家,用一晚上的时间联系好后续诊疗,跟母亲叮嘱了护理方法,第二天一早,便又赶着清晨的车次回去上班。

两个儿子从上学到现在,护士长张娟没能去学校开过一次家长会。因为没有太多陪伴的时间,她有时会觉得恍惚,好像一眨眼,小儿子已经不知不觉地读到3年级了。

“我们其实跟其他人一样平凡,只是把简单的事情坚持了下来。”翟永志说。

在急诊科采访时,听着医护人员自己的悲喜和无奈,记者常常想:真实的世界里,造就伟大事业的,正是平凡人们的英雄梦想。

正如一首老歌里唱的那样:“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答案,是每一个奋战在守卫生命健康一线的医护人员,是每一名坚守在自己战位上的普通官兵,是每一个为了梦想奉献青春的平凡个体。

工作之外,依然是生活。对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来说,岁月中的每一次“小确幸”,都是令人温暖的人间烟火。

科幻小说《三体》“爆火”几年后,翟永志终于抽时间买了全套实体书,感受故事里天马行空的磅礴幻想;觉得辛苦和疲惫时,张娟就跑去吃一顿火锅,蒸腾的热气和辛香的美食,会让人忘记那些负面情绪……

“今年如果能抽出时间,希望跟家人一起出去转转。”赵卫燕说,“我想带着孩子们去旅游,到海边吹吹风。”

急诊室里的守望者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永不停歇的“战场”,有一群生命的守望者

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医护人员忙碌的一天。医生查房。赵雅军摄

奔忙的脚步这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每天都在和死神抢夺时间

冬日清晨,熹微的晨光尚未驱散空气中的寒意。韩辉一如往常地穿着白大褂,带着一群医师和学生走进抢救间,挨个探查每名病人的状况。

抢救间里,分不清白天与黑夜。

炽白的灯光,洒在一张张病床并不宽敞的缝隙,将这方拥挤的空间照得异常明亮。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抢救间的病床总是处于“满员”状态。

这里是危重症患者的聚集地。病人们有的憔悴地蜷缩在病床上,有的口鼻间插着气管导管,有的意识混沌地沉睡着。耳边,不知哪个角落的监护仪仍在“嘀嘀”鸣响,示意着患者的心率或血压不在正常阈值。

作为主管抢救间的医生,韩辉总是牢记每张病床上的患者病况:一位在地铁做检修的男性因为呼吸衰竭住进这里,血压一直没有恢复正常;一位年过六旬的老爷子因为绊了一跤摔断肋骨、戳伤肝脏,幸运的是经过抢救,情况已经稳定;一位老人因为肺炎,出现严重的白肺症状,已经在这里停留了一个多月……

“进入抢救间的病人,第一目的不是治病,而是救命。”韩辉对记者说。

护士们穿梭在病床间,目光时刻留意着一台台监护仪。为了不错过任何一名病人的情况,他们将每台监护仪显示屏的字号都调到最大,即使隔着一段距离,仍然能一目了然。

抢救间外,许多家属或站或坐,沉默地守在门外,不知是谁的丈夫或妻子、父母或儿女。一张张狭窄的病床,承载了生命的重量,以及他们背后的一个个家庭。

这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每天都在和死神抢夺时间,每一场“仗”都毫无预警。在时钟指针划过的固定刻度里,医护人员们步履不停——只有让自己语速更快、脚步更急,才能抢下更多生的希望。

“急诊,是向死而生的存在。”作为急诊医学科主任,朱海燕的手机24小时从不关机。所有危重症病人到来、所有抢救工作展开,都要汇报给她知晓。长长一串刷不到头的通话记录里,凌晨1点、3点、5点的通话屡见不鲜。一年365天,只要不开会,她必定要到各个诊区、每张病床前查一遍。

采访前一天,朱海燕12岁的女儿发烧39℃,她一时抽不开身回去照顾。直到晚上10点忙完所有工作,朱海燕才把女儿接到医院,陪着她输液到凌晨2点。安顿好女儿,朱海燕又匆匆赶回急诊科,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

下午3点,急诊病房护士长张娟终于能喘口气,坐下来,打开那份已经放凉的盒饭。

按时吃饭,对于急诊科的一线医护人员是一种奢侈。更多时候,他们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来到急诊近20年,张娟早就习惯这种没日没夜的忙碌,没有周末,更谈不上节假日。不间断轮转的值班,代替了更替的时序与节庆,在每名医护人员的青春岁月里循环反复,不曾停息。

值班时,张娟最怕听到病人家属撕心裂肺地喊“救命”,这意味着一场无法预料结局的抢救即将发生。她在这里见证过太多九死一生的瞬间:气管插管、心脏除颤、心肺复苏……在急诊科,这些挽救病人于生死边缘的操作,是每个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生命搏动的一呼一息如此脆弱,让他们不敢慢下脚步。

病人繁多、病情复杂,等到张娟跟夜班同事交完班,距离下班时间早过去几个小时,已经是近9点的光景。

夜色如浓重的幕布,笼住了繁华都市的万家灯火。张娟知道,家中的婆婆应该像往日一样为她留好了晚饭,等着她回去。

寒夜中,小楼门口,鲜红的“急诊”两个大字,仍然在标示生命的方向。张娟走出急诊楼,跨上自行车,动身向家中骑去。她抬头望去,街道两旁不知什么时候挂起了红彤彤的灯笼。

新一年的春天,来了。

岁月的礼赠医疗不只是冷冰冰的理性举动,它应该是有温度的

年关将至的日子,急诊医学科发热门诊主治医师翟永志收到一个拜年祝福视频。94岁的老兵坐在轮椅上,口齿有些含混地向曾经为他诊疗的医生护士祝福着新春。

看着老人如今的样子,翟永志不自觉扬起了笑容。

2023年12月底,这位老兵因肺炎引发呼吸衰竭,住进发热门诊的留观病房。就在病房中,医护人员陪老人度过了94岁生日,围着病床为他唱响生日歌。经过20多天治疗,老人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回到家中。

“医疗不只是冷冰冰的理性举动,它应该是有温度的。”翟永志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平凡的人。众人皆知急诊苦、急诊累、急诊忙,家人也曾调侃他“天天见不到人影”,但他在这里收获的幸福感,却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那一次,翟永志收到一封写满3页纸的长信。由于病情缠绵,那名病人在急诊科停留了许久。因为担心病人状态,翟永志常常到病床前关注他的病情变化,向家属叮嘱护理方法。他并没觉得自己付出了多少,但在信件中,病人家属由心而发的感激让翟永志深深触动——“从来没有遇到一个医生,像您这样耐心细致地关照我们。”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永不停歇的“战场”,有一群生命的守望者

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医护人员忙碌的一天。为病人家属指导。赵雅军摄

经历得越多,越容易被一声简单的“谢谢”温暖。

尽管免不了喧杂和纷扰,也遭遇过不解和斥责,但被病人握住双手、热泪盈眶地道谢时,翟永志心中依然会涌起热潮。“哪怕有99%的委屈和泪水,我们还是会为那1%的感动选择坚持。”他说。

韩辉医生始终记得一位来自东北的病人——

当时,因为失去救治的希望,家属决定带着病人回到家乡,落叶归根。不久后,急诊医护人员收到了家属从远方邮来的感谢信。那位病人虽已离世,但他们付出的一切努力,依然被病人家属记在心里。

时隔数年,韩辉忘记了那位病人的样貌和年龄,却依然忘不了那份超越生死的沉重谢意,给他带来的动容。

急诊分诊区护士长赵卫燕记得2022年底的一次抢救——

那天,一位阿姨慌乱地喊着“救命”冲进急诊楼。她就要临产的儿媳突发大出血,此时正在医院外的出租车上。听到呼救声,守在分诊区的护士们立马冲过去,有的甚至直接从分诊台跳了出来。

一边紧急通知产科医生,另一边,赵卫燕和几名护士推着抢救床向楼外疾奔。到了出租车旁,几个人合力把产妇搬到床上,争分夺秒地向外科大楼跑去。

正值冬日,寒风呼啸着迎面袭来。随行的护士顾不上其他,脱下身上米白色的羽绒服直接盖到产妇身上。赵卫燕记得,短短二三百米的路程,她“跑出了一身汗”。

幸运的是,产妇最终平安生产。后来,家属将那件沾染了血迹的羽绒服清洗干净,专程来到急诊科送还。看到家属眼中真切的感激和庆幸平安的喜悦,赵卫燕感到无比欣慰与满足。

一束花、一封信、一张卡片,抑或一个笑容,赵卫燕的心中收藏了许多这样的瞬间,那是她幸福的源泉,也是她继续坚持的信念。

许多时候,赵卫燕也会对家人感到歉疚:手机相册里存着不少患者发来的感谢信,却没有几张自家孩子的照片。粗略算来,她抱自己孩子的时间和次数,还没有抱其他来看诊的孩子多。“我女儿今年8岁,但从她出生以后,我陪她睡觉的时间只有2个月。”赵卫燕说。

“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家里人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给我打电话。他们知道,我的工作经不起一点干扰和分心。”几个月前,正值流感频发的季节,赵卫燕常碰到高热惊厥的患儿。看着一张张烧得通红的稚嫩脸庞,她总要快步从家长手中接过孩子抱在怀中,紧急地拍打救治,直到他们睁开双眼、恢复意识。看着怀中的孩子“哇”一声哭出来,她悬着的心才能落地。

岁月漫漫,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地坚守在这里,将对生命的珍重铭刻成信条,筑起了守护人民健康的伟大事业。

在上幼儿园的儿子曾两眼放光地问赵卫燕:“妈妈,你每天的工作,是不是就像动画片里的大白一样治病救人?”她愣了一下,笑着点点头。

“治病救人”——从多年前迈进急诊科的那一天起,所有坚持、所有守望,都是为了这个信念而存在。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永不停歇的“战场”,有一群生命的守望者

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医护人员忙碌的一天。为病人采血。赵雅军摄

生命的咏叹正因为生死无常,才需要每次救治都拼尽全力

敬畏生命,是医护人员的第一品格。而在急诊科,你会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之脆弱——生与死的危机和转机转瞬即逝,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生活,就踏在这条与死神拉锯的生命线上。

护士长赵卫燕忘不了,一位看诊的老人在走廊里突然抽搐,经过他们紧急抢救暂时脱离危险后,老人的儿子抓着她的手泣声感谢道:“如果不是你们,我就没有妈了。”

护士长张娟见过,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因为溺水被送医,他们拼尽全力进行心肺复苏,最终依然没救回来,孩子妈妈没有哭,只是紧紧抱住已经失去心跳和呼吸的孩子,一声不吭地坐了许久。

韩辉医生还记得,一个31岁的年轻人抢救失败,他的妻子接到电话抱着孩子惊慌赶来时,已经是天人永隔。他的朋友对韩辉说,没想到前几天约的那顿饭,竟然是他们这辈子见的最后一面……

“急诊就是这样,随时会有人抢救成功,随时会有人逝去。”赵卫燕告诉记者。作为急诊医护人员,他们一次次体会着挽救的庆幸和失败的无力。然而,正因为生死无常,才需要每次救治都拼尽全力。

“除颤后,病人睁开眼睛了;心肺复苏后,监护仪上的心电图恢复了——那是我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刻。”张娟感慨。

死亡如夤夜,而医学如萤火,只要多发出一寸光芒,就能多点燃一分希望。

急诊科主任的工作虽然忙碌,但朱海燕很喜欢现在的状态。

青涩的年纪里,朱海燕也曾想过未来到底要干什么。那时的她,畅想自己会穿上精致的套装、涂着口红、踩着高跟鞋,飒爽地穿行在高耸的写字楼,在阳光温暖的午后跟二三好友喝上一杯下午茶。现在的她,穿着一身简洁的白大褂,毫无修饰的黑发简单束起,连午休时间都没有停歇喘息的空隙。

医疗、行政、科研、教学……每一天,朱海燕的日程都满满当当,就像是“一根火柴点了6把火”,但她觉得很满足:“我这个人就是停不下来,总想做点事,想在我奋斗的领域里多奉献一点光和热。”

诗人曾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用有限的生命长度守望无限的生命健康事业,是许许多多急诊医护人员共同的选择。

朱海燕的电脑里,至今留存着两张照片:一张是2003年“非典”时期,还在读硕士的她跟随老师和其他几名专家一起讨论病人病情;另一张,是新冠疫情期间,长期留守医院的她和女儿视频通话,手机对面的女孩忍不住哭着要妈妈回来……

岁月流逝,历经千帆,朱海燕依然守在急诊科,守在这个总是率先直面风暴一线和荆棘的地方。

“有没有想过离开急诊?”采访中,记者问她。

“只有觉得不值得,才会想要放弃。”在朱海燕心里,在急诊科度过的每一分钟,都是有意义的。

时序轮转,又是一年四季。

急诊科里,生命的轮回,像极了季节更替。当春天踏着新岁的钟声翩然而至,生命的复苏和新生的希望,也正在温暖与爱中无声酝酿。

谈起新一年的期待和目标,医护人员们聊了许多:关于业务能力、关于科研项目、关于专科建设、关于凝聚团队、关于医疗体系……看似冰冷的理性规划,其实澎湃着热血的信念;看似日复一日的平凡日常,仍然在积蓄前行的力量。

“无论是一年,还是更远的未来,我希望自己能好好地、健康地守在这个岗位上,为急诊医学事业继续奋斗下去。”翟永志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2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他们或许没有想到,在这高山之巅,还有我们这样一群守望者——没有航空兵搏击长空的英姿,没有空降兵凌空一跳的潇洒,也没有地空导弹兵利剑劈空的壮美,有的只是封闭的方舱、眼花缭乱的
2023-02-23 04:24:00
...率提升到96.6%。两张“成绩单”,来自同一家军队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两张“成绩单”,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战创伤救治。“军队医院必须紧盯战场需求提供有力卫勤保障。
2024-03-17 12:52:00
本文转自:解放军报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着力提升为兵服务“含战量”本报讯 记者孙兴维、通讯员李国平报道:“这几个动作简单实用,对缓解训练疲劳很有帮助……”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八
2023-06-18 03:56:00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探索远程救治模式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探索远程救治模式前移救治端口服务保障打赢解放军报讯记者陈小菁、通讯员杨志勇报道:前不久,某部一名守礁战士突发肺部感染,解放军总医院海南
2023-10-27 10:16:00
使命在肩 爱永不“暂停”
...本文转自:中国军网从接到疫情防控通知的第一天开始,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妇产医学部主任孟元光就带领学部全体人员积极备战。通过视频网络交班等形式组织学部医务人员进行新冠肺炎相
2022-12-28 16:20:00
不断提升为军服务能力
本文转自:解放军报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心血管病医学部——不断提升为军服务能力■符圣杰 张 松“感谢人民军医给了老人第二次生命……”不久前,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心血管病医
2023-10-29 05:25:00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毒供应室工作纪实
...那么无菌安全的医疗用品就是“战士们”的铠甲与战袍。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毒供应室始终在背后默默奉献着。回忆起那段艰难时期,消毒供应室的工作比平时任何时候都要繁重。回收、分
2022-12-29 17:00:00
向战而行,勇攀科研高峰
...士(前)指导科研团队开展研究。张书新摄【标兵风采】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部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研究中心是全军战场救治基础与临床研究的重要力量。2019年,他们被表彰为全军践行
2023-02-26 08:48:00
走出诊疗室、走上演训场,卫勤力量服务战场主阵地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推动保障能力向战重塑卫勤力量服务战场主阵地编者按 习主席深刻指出,打仗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打保障。卫勤保障是后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10-05 13:31: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