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花
他的餐馆就他一个人,他做的菜,其他地方“吃不到”;从书房到厨房,他的每一道菜都“有故事”,让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背后的情怀与温度。
老万在烧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日,南京这位沉迷于“有故事的食物”的大叔,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他们纷纷@“听语+”平台,希望有更多人知道他的故事,他就是万俊,大家亲昵地称他“老万”。
他的餐馆没菜单
“老万,明天晚上,8个闺蜜小聚,无忌口,等待惊喜!”手机弹出这样一条消息,万俊只简单回复“收到”二字。熟悉的对话模式,一看便知是老客户。
面对记者“不用发菜单给客人吗”的疑问,万俊笑着解释:“我的餐馆没有菜单,菜谱都在我脑子里。”这张订单里,藏着特定“标签”——请客人是一位出生于苏州的小姐姐,聚餐的都是女性。在老万看来,这些信息就是最好的菜谱指引。作为一名痴迷菜谱研究与烹饪的厨师,他始终坚信,“用心”才是一桌好菜的灵魂。
为了呈现最佳的菜品,老万早已形成一套严格的流程。“我今天构思菜单,明天一大早去菜场精挑细选食材。”多年的烹饪热爱,让他对食材品质要求极高。在他眼中,每一种食材都有独特的性格,只有亲自挑选,才能让它们在餐桌上绽放光彩。挑选完食材,他还会花上一整天时间,精心烹制每一道菜肴。
正因如此,老万的餐厅始终只有他一人。“小工大厨都是我自己,食物烹饪的每个细节都有讲究。”他将自己的餐馆称为“工作室”,把每一道菜都当作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目前,他的两个工作室分别位于老城南的熙南里和浦口的响堂。在这里,客人不仅是食客,更是朋友。用餐时,老万会分享每道菜背后的故事,在美食与故事的交融中,工作室成了大家灵魂交流的港湾。尝过老万私房菜的朋友,都用“妙不可言”来形容这段独特的美食体验。
他每天早上“要看书”
清晨,古色古香的老城南院子里,茶香袅袅。穿过摆满老门匾、老家具与旧书的老式堂屋,记者在大板巷77号“桐月春至”工作室的后院,见到了正沉浸在书海的万俊。每天雷打不动的晨读时光,竟藏着他独特的职业秘密——为菜谱寻找灵感。
“每天早上看书已经成了习惯。”万俊握着《杨绛作品集》,翻开“回忆我的父亲”章节,兴致勃勃地分享,“你看,杨绛先生笔下家人用独特方法制作的冰淇淋,还有从‘叫化鸡’延伸出的‘叫化蛋’,这些充满巧思的美食记录,总能让我产生新想法。也许,我也可以尝试一下这样的新菜。”在他看来,书籍不仅是文学载体,更是美食灵感的宝库。他常常思索,那些曾风靡古人餐桌的“畅销菜”,能否重现江湖?若融入现代元素,又会碰撞出怎样奇妙的口感?
走进工作室,满墙藏书令人惊叹。每一本都像是时光宝盒,藏着不同的美食密码。记者随手抽出一本《金陵美肴经》,万俊便如数家珍:“这本里记录各种传统美食,比如鸭四宝,可是老南京的经典菜。”在书页翻动间,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美食的生命力在文字中悄然延续。
从古籍里的饮食智慧,到现代烹饪的创新可能,万俊用阅读架起一座桥梁。对他而言,每天的阅读时光,不仅是自我滋养,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美食对话,让灵感在字里行间不断迸发。
他想从文学梦走入美食梦
翻开老万的朋友圈,一半是锅碗瓢盆碰撞出的人间烟火,一半是山川湖海勾勒的诗意远方,配文总带着几分“文绉绉”的韵味。在灶台与书卷之间,他正编织着一个独特的梦——将文学与美食融为一体,未来执笔撰写属于自己的美食著作。
“小时候,我的零花钱大多都变成了一本本《儿童文学》《读者》。”来自安徽全椒的万俊回忆起童年,眼神里满是温柔。那时的他,总爱在书页间穿梭,在文字构建的世界里流连忘返。随着年岁渐长,他发现许多文人墨客都是“资深吃货”,苏东坡笔下“日啖荔枝三百颗”的畅快,汪曾祺对家乡美食的细腻描摹,王世襄记录的美食逸事,都让他深深着迷。这些文人不仅用味蕾感知世界,更将美食化作文字,传递给后世。
如今快50岁的万俊,与同龄人热衷的钓鱼、旅游不同,他独爱沉浸在书海与厨房之中。在他看来,文学是赋予食物灵魂的基石。“我想把文学梦和美食梦揉在一起,让每一道菜都有自己的故事。”老万笑着说,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那本充满烟火气与诗意的美食书籍。
【记者手记】
在烟火与墨香中遇见匠心
采访万俊的那天,踏入“桐月春至”工作室的瞬间,我便被一种独特的氛围包裹。老式堂屋里的旧书、老门匾与后院飘来的茶香,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故事,也让我对这位将文学与美食融合的大叔充满好奇。
与老万交谈,他眼中的光芒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聊到如何从古籍中获取菜谱灵感,还是讲述为客人定制菜肴的用心,都能感受到他对美食与文字的热爱。他说“让食物有故事,文学是基础”,这句话看似简单,背后却是无数个日夜的阅读积累与对烹饪的执着。
如今,快餐文化盛行,许多人追求效率与标准化,老万却坚持用书籍滋养灵感,用时间打磨美食。在他的工作室里,我看到了匠心的坚守,也看到了文学与美食碰撞出的别样火花。这场采访,不仅让我认识了一位有趣的美食创作者,更让我相信,只要怀揣热爱与坚持,平凡的日常也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25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