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程远州
不在田畴不在墟,一家三代水为居。在我国沿海地区,有这样一群水上生于江海、居于舟船,且在陆上无田无居的渔民,被称为疍家人。在广州南沙,也有疍家人群体。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疍家人上岸定居,告别“风雨飘摇”的苦日子,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广州南沙迎来了收获时节。广州南沙美丽渔场正上演一幕幕好“丰”景,鲜鲩欢腾跳跃,巴掌大的青蟹填满了箩筐……随着休闲渔业的不断发展,上岸后的疍家人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渔业餐饮、生态观光、水产交易等与旅游业适配的项目中,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靠技能吃饭”的华丽转身。
广州南沙美丽渔场由中建二局二公司承建,在这里,互联网接入了鱼塘,新型打药机变身“新农具”, “汗水渔业”朝着“智慧渔业”转变,越来越多的疍家人在岸上操控机器干活。
走在广州万顷沙镇附近的水乡路上,早已看不到疍家人昔日渔船云集的风光,只见道路两旁是建起的小楼房,远近闻名的海鲜市场和备受好评的餐馆成为了当地特色招牌。
“今年年初,在属地政府的帮扶下,我和家人一起从事休闲渔业的生意,不用再出海靠天吃饭,而且人均每月能有8000元的收入,收入有了很好保障。”疍家人张健说。
今年年初,随着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推进,对点帮扶工作全面铺开,为疍家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宜居环境,也让他们的钱包鼓了起来。“现在政策好了,政府为村里做了绿化,心里别提多高兴。”万顷沙镇红海村的疍家人王雪艳说道。她口中提到的绿化便是红海村红海路景观绿化提升工程,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生态工程,由属地国企投资帮扶,并派遣专业团队参与实施。
图为南沙美丽渔场航拍。
南沙水域缸瓦沙岸线河网密布、水系发达,但在城市和村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违章建筑、非法捕捞等破坏了区域水环境的现象,河道变得脏乱差。今年3月份,区政府联合施工企业共同推动基层水域治理。一时之间,数艘挖泥船同步作业,50千米的河道逐步完成疏浚清淤,沿岸配套碧道绵延铺开,呈现出一幅“绿水绕岸头,栈桥通幽处”的生态画卷,不断改善着当地的宜居环境。
曾经漂泊的水上人群逐渐“上岸”,对疍歌与疍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作为新的时代命题。为了创建承载疍家人独特文化的载体,位于南沙万顷沙镇的渔舟唱晚项目融合了场地文脉和场地资源,创新布局嘉鱼汇、疍家风、水乡里三大主题场景,使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达到完美结合,带动人居环境提升和产业发展,实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愿景。
图为南沙水域缸瓦沙岸线治理项目航拍。
自8月份以来,项目建设团队陆续进场,紧锣密鼓地投入到渔舟唱晚项目的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了能更好彰显疍家文化,建设团队刚一开始就和设计较起了劲,在遵循“渔舟水乡,打造现代独特渔涌风情”理念的基础上,他们将目光紧盯在植被绿化、亮化照明、IP形象应用、创意装置的一系列设计细节上,进行数次修改,确保宜人生态与疍家文化底色被原味保留。
“我们将当地疍家人的文化符号、特色IP等元素融入到项目实施工程中,围绕道路、围栏、绿化景观等优化改造,以提升项目的整体环境,最终实现农文旅互融一体化发展。”项目负责人于浩介绍道。
不仅“上得岸”,而且“能发展”。如今,疍家人的脚下不再摇晃,流传千年的疍歌却在岸边依然曲调高亢嘹亮,唱响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乐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2 2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