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杭州日报讯 上海自19世纪中期开埠以来,铸就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风格气度,海派绘画亦由此形成,引领一代风尚,绵延一百多年。这些优秀的海派画家或毕业于专门的美术院校,或曾是海派绘画风云人物,或担纲过各地美术界的重要角色……这其中还有一位曾任银行高管的画家,他就是与齐白石有“北齐南姚”之誉的姚虞琴。
姚虞琴(1867—1961),名瀛,字虞琴,一字渔吟,号景瀛,晚年以字行,原籍仁和亭趾(今属浙江杭州),久居上海,精绘画、工书法、擅诗文、喜收藏、长鉴赏,与吴湖帆、黄葆戉、张大壮并称“四大鉴定家”;著有《珍帚斋诗稿》《杨柳楼台》等,还合编过《临平记再续》三卷、《杭县志稿》。
姚虞琴于知命之年迁居沪上,并以善画兰、竹、梅等而闻名海上画坛。其画取法明人,上追宋元,画面逸笔草草,形象极为灵动,花叶相穿插,似乱而有序,笔墨更具书法之韵,使草木带有生命气息。
他尤爱兰花,称其“灵根自昔称香祖,位置孤高品独尊”,喜欢用画兰来表达自己幽谷清香、节操自持的品格。姚虞琴笔下的兰花表现手法多样,兼融设色没骨和水墨写意二法,笔、墨、色、形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属于写意花卉一类。无论是设色典雅的草兰、蕙兰,还是水墨交融的墨兰,都迎风带露,叶多修长,不仅叶叶舒展,且能松散不结,戛戛独造。
从上海中国画院所藏的姚虞琴作品来看,兰的题材居多,如《墨兰》边角生发,无根无土,淡墨染花,充满生机;作品《春正好》亦为墨兰,只是兰叶更加舒展,有根无土,别具气象;《石兰》用笔湿润,兰草后一石挺然而立,唯兰花略染淡红于其中,意趣盎然;《兰》《蕙兰》《兰池清夏》三幅也都是写兰,只是褪去墨色,兰叶用色直接勾勒,叶长而灵动,似风中摇曳,花蕊则以红点染,更添俏丽之姿。其次他画得多的是竹,与明代归昌世最为相类,爱用长锋紫毫,随意撇捺,清雅闲静,韵味天然,无清季以来剑拔弩张之习气,有墨竹、朱竹,偶有风竹,还有兰花配以翠竹等。偶作菊花、松藤、灵芝、牡丹,幽雅秀润,刚柔相济,具有浓郁的文人画气息。
晚年,他受吴昌硕影响,加之家乡余杭超山不仅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誉,且有以六瓣梅而傲然于天下的唐梅、宋梅,而开始寻梅、咏梅、画梅。他画的大都是红梅,花瓣以没骨手法写之,色彩温润,浓淡相宜,别开气象。有时也会搭配墨竹,画面中,竹叶饱满,疏密有致,与疏影横斜、枝干遒劲的梅花彼此穿插,相映成趣,文气典雅。间作山水,云横一抹,天高气爽,红叶苍苔,胜概在目,虽是秋色寥廓,却少萧瑟之气、忧伤之感,鲐背之年后的笔墨亦无衰老迹象。
一个艺术家的成功或风格的形成,与其师承交游是分不开的。姚虞琴到上海定居后,逐渐融入海上书画圈,与画家陈夔龙、程十发、陈祖香、唐云、吴昌硕等交往甚密,常聚会于“海上题襟馆”。当时,姚虞琴与比他大23岁的吴昌硕常常在题襟馆一起挥毫论艺,由于性格脾气相投,艺术观念相似,渐成忘年之交。他曾多次与吴同游超山,赏梅、题咏、作画,风雅之致。1923年,姚虞琴邀请著名书画家周梦坡、塘栖文人王绶珊等人共游超山,见报慈寺香海楼前环植老梅十棵,感到非常珍贵,便约定于宋梅旁建小亭一座,取名“宋梅亭”。待亭落成时,名家云集,周庆云撰写亭碑,周梦坡、马一浮、姚虞琴等人撰联,吴昌硕以梅之神韵作《宋梅图》,后勒石“宋梅小影”一幅。吴昌硕在《忆梅》诗中吟道:“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两人相约百年以后同葬超山伴梅眠。吴去世后,于1931年冬被移葬于超山北麓之大明堂西侧。三十年后,1962年姚也归葬于超山南麓之海云洞西侧,南北相望,实现了与吴同葬超山梅乡之愿。其情谊之深,由此可见。(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03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