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益阳日报□ 刘行剑
最近,一段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一名女性外卖员在街头痛哭,她深夜停车送餐时车子被盗走。然而经警方证实,视频内容是虚假的。类似这种摆拍造假事件屡见不鲜:某网红编造将主播“绑走”“活埋”的剧本摆拍直播、 某团队摆拍“吃饭遭陌生男子要求陪酒”……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互联网平台上出现了部分网络博主制造话端,炒作社会对立和矛盾,“挑逗”公众的情绪,用“流量密码”牟取个人利益。这种混淆视听、不讲是非的行为,值得警省。
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背后存在着商业利益和公众需求。网红经济通过制造和推广所谓的“网红”来获取利益,而摆拍作秀是最常见的营销手段。大众对新奇事物会有本能的关注,各路网红自然要想方设法制造内容博取眼球,其中一些人就“剑走偏锋”,不惜动用歪招、损招。追求流量本身是网红经济的组成部分,无可厚非。网红“引流”可以凭借个人的魅力、团队的创作能力以及其他合法资源,但内容上应讲常识、合情理,守住人文底线,有趣而不恶心,揭露而不颂丑,不能无端捏造“噱头”,挥霍大众的审美认知,特别是不能突破道德的边界,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线。
一味追求流量的虚假视频,瞄准的是人们对新鲜事件的猎奇心理,以耸人听闻的情节吸引关注,“造谣”无底线,扭曲“三观”,污染文化环境。我们看到,很多假视频悖离正确的价值观,或极力渲染人性之恶,损害人与人之间信任度;或无端制造恐慌,胡乱传播没有根据的不安全感;或恶意炒作社会对立,煽动仇恨情绪和暴力行为,危害社会安全……凡此种种,有百害而无一益,贻祸莫浅。
对此类视频,大众应从常识出发判断真假、明辨是非,不信谣、不传谣,不被“套路”。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和监管,规范网络行为,遏制恶意炒作现象的发生。在社交媒体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面对各种信息,不盲目跟风,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6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