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德国弗劳恩霍夫研发模式的启示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11-08 07:0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黄宁燕

成立于1949年的弗劳恩霍夫协会在应用研究创新方面受到全世界广泛赞誉,是公共科研机构实现技术跨越“死亡鸿沟”、助力企业创新的典范。

最近十几年来,法国、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借鉴德国弗劳恩霍夫模式,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家级研发机构。

弗劳恩霍夫协会长盛不衰的原因何在?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制度化的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是弗劳恩霍夫研发模式成功的根本原因。

德国弗劳恩霍夫研发模式成功的根本原因

首先,制度化的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源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研学一体化制度背景。其大部分研究所设在大学之中,并且大多是在大学已有研究团队基础上成立的。研究所所长及主要负责人通常是合作大学中的全职教席教授,工作人员约40%是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

例如,弗劳恩霍夫集成电路研究所是1985年在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两个微电子研究团队的基础上建立的,后来该所研发出著名的MP3技术。

“研学相长”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便于科研人员直接参与大学的教学活动,有利于科研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后备力量的选拔;二是促进研究所与大学间的直接合作,利用大学资源,降低研发项目成本。

其次,该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经费和人员制度,促使科研机构与产业紧密融合为一体。

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经费由三部分构成:公共事业经费、竞争性项目经费和企业研发合同经费,每个部分各占1/3。研究所获得公共资助的前提是与企业开展合作科研,事业经费则按照上一年竞争性项目经费和产业收入总和匹配,联邦政府还会按研发成本的40%至60%为与中小企业共同开展的研发项目提供补贴。

此外,弗劳恩霍夫协会与60%的研究人员只签订3年至5年的固定期限工作合同,合同期满后,绝大部分研究人员须到企业中求职。这促使研究人员向产业部门流动,弗劳恩霍夫协会的人员流动率每年可达20%左右,为德国企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这样的制度设计使研究所与企业必须紧密合作,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产研一体化”的效果。

制度安排下的“研学一体化”+“产研一体化”,自然就形成了 “产学研一体化”。如此制度化的好处是,大学不需要为推广研究成果而费力寻找技术商业化的承接单位,企业也无须到处寻找可商业化的技术,从而使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研究所成为德国大学和企业之间一座固定的桥梁。

良好的制度安排以及弗劳恩霍夫的品牌效应,使德国的大学、研究所和企业在知识、资源、组织和系统等方面很容易匹配,再加上合理的知识产权分配制度以及完善的保护体系,大学-研究所-企业达到了一种极佳的协同创新效果,即1+1+1>3的非线性叠加效果。

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解析

产学研创新的动力基础是因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三者的异质性而产生的互补。然而,差异也会导致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如利益分配、沟通成本等。

而弗劳恩霍夫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能产生以下两个效果:一是消除壁垒,克服不同创新主体之间通常存在的信息沟通障碍;二是协同,由于细致的制度设计,参与研发创新的各创新主体在知识、资源、组织和系统各方面能实现匹配和协调一致。

这首先是因为制度化的“研学一体化”使研究所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高度一致,其次是因为经费模式促使研究所的研究内容必须符合产业需求。

由于制度安排消除了上下游创新主体间的壁垒、降低了合作成本,因此各创新主体很容易实现匹配并协同运作,并使产学研合作长久稳定地开展。

与一般产学研合作的区别

制度化的弗劳恩霍夫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与一般的产学研合作有很大区别。

在一般的产学研合作中,由于各创新主体的出发点和利益诉求不一致,需求与技术供给往往很难匹配,合作具有偶然性。知识、资源、行动、系统有一个方面无法匹配,各方就很难真正合作,即使勉强合作,最后大概率是不成功的。

一般的产学研合作是非制度化的,由各个独立的产学研协议联结起来的创新主体间的联合是暂时性的、非制度性的,因而不会形成持续而稳定的合作。

各创新主体没有固定机制协调不同的价值取向,常常会因利益分配等导致问题复杂化,因此一般的产学研合作常常出现零和博弈的结果。

制度化的弗劳恩霍夫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则不同。虽然表现形式是产学研合作,但制度化的内涵是各个创新要素的匹配整合、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制度化的核心是尽可能实现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同步、尽可能打破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

通过弗劳恩霍夫研发模式的制度化安排,大学-研究所-企业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一个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的协同创新链条,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每一方都各有贡献并各有所得,从中似乎看不到“死亡之谷”等创新阻碍。

对于如何借鉴弗劳恩霍夫研发模式,笔者有以下建议。首先,将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两大体系的协同提升到国家层面;其次,建立面向企业需求的有效协同创新合作平台,推动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方务实合作;最后,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探索协同创新培养人才机制。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8 08: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赴江苏、上海调研考察 我市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之后,刘震一行前往位于上海临港的上海交通大学德国弗劳恩霍夫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科研机构,成立于1949年,以德国科学家、发明家与企业家约
2023-02-21 17:08:00
同济大学教授、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中国首席科学家房殿军:对标国际一流提升产业供应链的敏捷性和韧性
...标杆企业主题会议上,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中国首席科学家、中国首席代表房殿军“对标国际一流,提升产业供应链的敏捷性和韧性”的主题演讲,金句频出。房
2023-10-29 20:54:00
...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活动期间,德国弗劳恩霍夫光电、系统技术及图像处理研究所,常州弗劳恩霍夫IOSB基地分别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大连理
2023-11-10 04:07:00
...用到生产中,这将为他们带来巨大的机会。 记者到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展区继续寻找未来工厂的发展方向。弗劳恩霍夫协会是世界领先的应用导向型研究组织,专注于与未来相关的关键技术以及
2023-04-22 02:55:00
...电力供应及能源转型状况如何?发电及用电量双下降根据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15日发布的数据,在关停核电站前的12个月内
2024-04-16 16:03:00
弗劳恩霍夫推出reassert项目,推动循环经济
...用。这些电动发动机无法重新利用单个部件和组件,为此弗劳恩霍夫制造工程与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多家车企,推出了REASSERT项目,共同研究电机维修、再制造和再利用,从而推动循环经济
2024-01-03 14:16:00
...交流会”,推介济南投资合作新机遇,与黑森州经济部、弗劳恩霍夫研究院、德国教育专家委员会、德国手工业行会、法兰克福工商会、费斯托、西门子、安永、格诚、AAT等40余家政府、机构
2023-07-10 11:45:00
...新高度。“6G技术将成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德国弗劳恩霍夫集成电路研究所的工业通信技术组负责人弗兰克·布克哈特在展会期间表示,6G技术意味着人们将能够在工厂里做到目前“做
2024-04-27 00:58:00
...绍了他们的技术优势和竞争力后,直接与企业对接。德国弗劳恩霍夫电子纳米系统研究所以及德国海洋集团的专家来到淄博,聚焦“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开展实地考察、项目对接、洽谈交流活动。
2023-04-24 01:53: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