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鲁网2月19日讯在波澜壮阔的黄海中,一艘工程船稳稳地停泊在作业区,驾驶舱内,刘建港紧握舵盘,目光专注。作为中交一航局的资深船长,他参与了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大连湾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的建设,被誉为“海底绣花”的第一舵手。31年来,他以船为家,用匠心与坚守,为中国海底隧道工程书写了一段传奇。
深海逐梦,从青岛港到港珠澳大桥
刘建港的职业生涯始于青岛港。1994年,他加入中交一航局,从一名普通船员成长为“津安3”的船长,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港口和跨海工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2013年,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开工时,刘建港被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亲自“点将”,担任沉管安装专用船组“津安2”和“津安3”总船长。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非自航沉管安装船组,刘建港几乎全年无休,带领团队摸索出一套深海沉管安装方法,能实现两船联动,远程操控沉管与船体,沉管与基槽以及沉管与基床距离的精密调整,隔水指挥深海对接。最终保证了全部33节沉管顺利沉放对接,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海上施工纪录。“这不仅仅是我的功劳,更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刘建港谦虚地表示。
攻坚克难,“津安3”上的匠心坚守
2017年,刘建港从伶仃洋转战大连湾,承担起了大连湾海底隧道的沉管浮运安装工作。虽然积累了宝贵经验,但面对大连湾复杂的施工环境和水文条件,刘建港时刻保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大连湾海底隧道E1浮运安装前,由于施工安装区域狭窄,需要在码头系缆桩带缆绳,然而码头缆桩最大受力仅有35吨,每根缆绳的受力方向和角度也不同,还要保证船管位置在预定范围内,加之风向和海流影响,操控难度非常大。沉管下放过程中,刘建港紧握高频电话,眼睛凝视着显示屏,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前前后后调整了十几次,才将缆绳和管节的位置调整好。
“这项工作就像在海底‘穿针引线’,丝毫马虎不得。”在大连湾,刘建港带领团队成员攻克了国内曲率最大沉管安装操作难题,最后一节沉管还面临施工水域最狭窄、系泊工艺最复杂、安装空间最小、沉放控制难度最大等6项安装难度之最,最终实现沉管浮运安装提前圆满收官。大连湾海底隧道与光明路延伸工程通车,使我国沉管隧道建设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刘建港和他的团队再次用精密的技术,为中国海底隧道工程树立了新的标杆。
荣誉背后,家庭与个人的平凡坚守
2023年,刘建港荣获“感动青岛”道德模范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多年如一日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褒奖。在颁奖典礼上,刘建港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荣誉属于整个团队。”
在成长为“筑港尖兵”的同时,刘建港深知“传帮带”意义重大,31年工作经历中,有着近20年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量优秀船员。尽管深爱自己的小家,刘建港也始终心系着安装船这个“大家”,妻子生病、老母亲手术、孩子远行……这些家庭大事他屡屡“缺席”,家人的理解、支持则给了刘建港筑梦海港永争第一的不竭动力。
从青岛港到港珠澳大桥,从深中通道到大连湾海底隧道,刘建港用坚守与奉献,为中国海底隧道工程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潮起潮落间,这位与大海博弈半生的“刻度守望者”,正在毫米之间续写着中国工程的时代新画卷。(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刘亮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19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