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承德日报
弘扬传统文化 共育文明花朵
——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综述
□ 本报记者 李海涛
承德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深入挖掘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年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以文型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
注重实践 创新发展
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为弘扬我市优秀传统文化,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组织学生志愿者开展讲非遗故事和非遗历史拍摄工作,推动我市非遗故事及非遗历史在校园普及和传承,让学生们在接触非遗文化的同时,感受其魅力,深化孩子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特色寒暑假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召集民间艺术家,在寒暑假及节假日期间以形式多样的内容,诸如剪纸、布糊画、面塑、太极、月饼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推行孝信雅行的教育活动。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让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其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加强宣传 广泛传承
建立非遗进校园的长效机制
将非遗项目列入校本课。南营子小学、魁星园小学等学校将非遗保护传承与学校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培养师资,编写教材,开发课程,组织实训,累计研发课程200余种,开发校本教材100余本。
在校园内建立学生社团组织。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开展“一校一品一非遗”工作,组织将剪纸、布糊画、清音会、面塑、萨满舞、二贵摔跤、霸王鞭、满族民歌、满族舞蹈等非遗项目引入我市各县(市、区)中小学校实践课程,定期开展教学和交流活动。各学校共建立社团60余个,社团人数达1000余人。2021年,《小学社团活动传承非遗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省级非遗项目走进东园林小学课堂》等7篇文章分别在河北日报、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等媒体刊发。
引进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驻学校。南营子小学将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霸王鞭”引入学校作为学校大课间活动项目;隆化县第一小学、民族小学、华冠小学作为“霸王鞭”的传承基地,有序开展该项目的传承和保护,《非遗“霸王鞭”传承在校园》在新华网刊发;会龙山小学将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杨氏太极”引入校园作为校园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丰宁黑山嘴中心校将满族舞蹈、满族民歌等纳入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严格监管 宣传引导
为未成年人成长保驾护航
打防并举,净化网络空间。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全市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治理行动的通知》,组织“校园周边文化市场整治行动”活动。今年,已开展各类专项检查28次,出动执法人员1200余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场所656家次。
开展防沉迷宣传教育活动。2022年以来,市旅游文化广电局依托图书馆、群艺馆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宣讲25场,参与学生和家长2800余人,发放《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倡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宣传品1000余册。
创新开展线上活动。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依托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线上知识竞答,参与人数达3万人;与教育、卫健、网信等部门协作,开展“网络文明进校园”“爱眼护眼从远离网游开始”等青少年网络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增强网络安全意识。自防沉迷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各类防沉迷宣传教育活动覆盖未成年人12万余人次,效果良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7 11: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