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水具有动能与势能,兼具防御与进攻的双重特性。古代兵家把水进攻的特性运用于军事、运用于战争,就产生了“以水代兵”、“以水攻敌”,亦即“水攻”。历史上军事家对水攻颇为重视,或利用自然水灾,或人工筑堰或堤坝,或掘开上游堤坝,创造了诸多富有成效的成功战例。如韩信决胜破齐之战、关羽水淹七军等以大江大河为武器进攻的战例,也有如侯景乱梁引玄武湖水淹灌建康等以天然湖泊、人造运河为“攻击”武器的战例。以水攻敌的威力不容小视,且在很多攻守关系中,攻击的战术同样适用于防御的一方。
一、两宋两淮军事防御策略
宋朝自建立之日起,就根据时局的变动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军事战略,这对南宋政权的存在与巩固至为关键。在两淮防御初期普遍认为,单纯以坚固城墙为防御方式的战术过于单一,难以最大化发挥城池的防御功能,故还需配合其他多种策略与方式。
至南宋后期,两淮防御策略的重点转移为淮东、淮西分兵。于此产生了淮东、淮西和沿江分区布防的防御策略,并逐步应用于实际操作。但是,两宋政权由于长期存在“崇文抑武”的思想,很多决策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落实。
两宋群臣大多认为,筑城是两淮区域最合适的防御策略。宋孝宗时期及其之后较长时间的和平年代中,又多是文人提出一些防御理论,着重强调在两淮设置机动兵力的策略,在保留重点防守战术的前提下,加强主动出击的动作。针对以上所述两淮地区的防御策略思想,结合诸多历史实际交战的呈现,总结出“强化水军、以水御敌、定点布防”三大防御战术。
1.强化水军
由于两淮地区的地形等天然条件使然,两宋军队在两淮地区的部署主要是以水军为特色的多兵种的联合防御。在水系纵横的两淮地区,借助于其天然的军事地理环境优势,培养出了具有高效战斗力的水军兵力,这也是两淮战区兵力区别于荆襄、川陕其他两大战区的特点之一。在对金、对蒙的诸多战役中,也充分发挥水军、陆军联合作战的优势,着重对淮河、长江及各渡口进行防御,利用多兵种的联合抗敌最大化实现防御效果。
两宋水军沿淮沿江对于抵御金、蒙进攻,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两宋国防战略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南宋建都临安,偏安一隅。从南宋与金、蒙的对峙情势看,“绍兴和议”之后,大散关与淮河以南区域为南宋占有,加强淮河、长江地带的水上防御极为重要。从南宋整体立国战略看,临安所在的江浙等东南地区成为南宋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区域,江浙地区濒临大海,巩固海防成为保卫东南安全的关键。
不难看出,长江、淮河、沿海地带的战略位置尤为突出,如何加强长江、淮河与沿海地带的防御,就成为南宋防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武备,利于水战”,南宋因此从军事训练的角度加速水军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水防战斗力。
两淮地区水系纵横,水军的强大战斗力、灵活机动性是军队取得防御胜利的一大利器。其中合理的战略布防是发挥水军战略优势的关键因素。南宋以大散关、淮河与金、蒙为界,以临安为行在,这一客观形势决定了其水军的战略布防紧紧围绕如何确保长江、淮河沿线与东南海域地带的安全而展开。从实际布防的地理位置来看,南宋的水军主要分布在以上两个区域,即东南海域与长江、淮河沿线。
2.以水御敌
在中国漫长的朝代更迭和兴衰亡替中,水与战争的关系源远流长。水作为军事战争中的战争资源、制胜武器甚至是决战力量,得到了历朝政权的高度重视,水的形态和特性成为启发战略战术思想的重要介质。历代名将在戎马征战中创造了以水胜敌的成功战例,如以水代兵、凿河攻敌、绝水胜战、渡水作战、以水为防等,使著名战争因水而彰显谋略;他们或在军事名著中对水与战争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以水喻军、以水喻政,利用水地、征战取胜,以水助战、攻防自如,组建水军、布阵水阵,等等,使军事战术因水而充满智慧。
两宋时期将水的防御功能运用于军事、运用于战争,就产生了“以水御敌”的战术,其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凭借江河湖泊甚至海洋之天然屏障,构筑江河湖海防御体系,据险而守。黄河、长江等江河都曾经被当做天堑,如春秋时期韩、赵、魏等据黄河而安,三国、南北朝凭长江天堑对峙,南宋以淮河、长江、汉水天险抵御金军、蒙古元军南侵。二是利用江河湖泊众多的优势,构筑堤坝,修筑运河,人工建构江河湖泊水上战线防御。北宋时期构筑的江河湖泊水上防线,曾有效阻止了辽军南下。
三是修筑坚固的城垣,同时在其周围修筑城壕,即护城河,使城池并重,构筑起城池军事防御体系,防御敌军“攻城略池”。四是依托海洋和江河构建的海防工程和江防工程。海防和江防工程主要在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对沿海威胁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3.定点布防
定点布防指对重点军事城镇进行定点防御。两淮地区的军事部署是基于处于重点战略地位的诸多军事重镇组成的“点”防,形成以长江、淮河等组成的“线”防,进而构成两淮战区的“面”防。在这点线面的防区中,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机动作战,两淮实战中会有选择性的将战术要点侧重放在囤积有大量兵力的重点军事城镇的“点”防上,如淮河防线的光州、寿春、盱眙等定点防御城池,长江防线的黄州、蕲州、安庆府、无为军、和州、真州、通州等,运河防线的楚州、高邮军、扬州等。这些重点军事城镇依托城池防御体系,增加并开发城门、护墙、城楼、壕沟等多种防御建筑工程,结合两淮特有的水系优势,最大化发挥城镇的防御功能。
在重点军事城镇防御过程中,常采用以步制骑的战略方法。北宋时期的传统军事理论中的“平戎万全阵”即是以步兵为主的阵法,也是以步制骑战术的来源之一。至南宋时期,一改北宋一军统天下的军事部署,采用了若干只兵力分散行动的形式,由于两淮地区军事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每只步兵可以针对不同的地理情况,无论是山地、丘陵、林地、沼泽,都可以结合各自队伍的特点,灵活出入防地,实现对骑兵的有效打击。
二、两淮水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两淮地区的水防工程体系,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过程。北宋及宋代以前时期主要以黄河、长江、淮河等大江大河作为天然的水防屏障,对两淮水防工程的有所忽视。到宋朝中后期,迫于金军、蒙军进攻的军事压力而持续加强水防部署,在这段历史时期里,两淮水防工程体系也经历了初创、发展、完善。
1.北宋及以前时期
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尤其是冷兵器战争中,由于造桥、造船技术的局限,江河、海洋、湖泊、沼泽等常常成为抵御敌人进攻的天然屏障。尤其是黄河、淮河、长江等大型江河,更是被视为难以突破的天堑,其防御作用甚至胜过千军万马。纵观中国古代战争史,春秋战国时期,黄河等一度成为弱国防御强国如秦国进攻的天险。
东汉王朝之后,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宽阔的长江水道成为东吴拒曹魏、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偏安江南一隅的天然屏障和战略防御线,是进攻者的必由之路和必逾之险。这一时期,拥有长江中下游水域的两淮地区,激战频繁,甚至多次爆发决定国家命运、影响历史走向的空前会战。长江天险曾使许多意欲统一中国的英雄豪杰或望而却步,或无功而返,壮志未酬。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使曹操“横架赋诗”、并吞寰宇的雄心付诸东流。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叙曾多次亲率水军南征东吴,皆因长江天险而无功而返,北魏陆也曾望江兴叹。总之,两淮地区的在宋以前时期主要依托天然大江大河作为天险,来防御敌军的进攻。
北宋前期,水防建设的重点主要在河北地区。为阻挡辽国铁骑南进,以江河湖泊为防御手段,把河北北部一些河流、运河、湖泊加以疏浚沟通连接,一度形成了宋辽南北对峙的局面。北宋后期,逐渐强大起来的北方女真人建立国家后,短期内消灭了辽,并把宋作为进攻的下一个目标。宜和七年金太宗正式下诏伐宋,宋金战争爆发,软弱的宋军节节败退,最终北宋政权颠覆。两淮地区在此期间一直偏安于江南大后方,长期作为经济后备区而处于和平状态,对水防工程体系的建设有所忽略,仅有一些水防基础设施的维护,如河道的治理、护城河的修缮等等。
2.南宋时期
从南宋初期的宋金战争开始,南宋政权开始着手构建水防工程体系,并将其防御重点放在淮河、长江、运河沿线。例如建炎三年,宋高宗得知金兵从楚州沿运河南下,急忙从扬州逃到镇江,金兵至瓜洲,“王渊请幸杭州。命留朱胜非守镇江;以吏部尚书吕颐浩为资政殿大学士、江准制置使;都巡检使刘光世为殿前都指挥使,充行在五军制置使,驻镇江府,控扼江口;主管马军司杨惟忠节制江东军马,驻江宁府”。
高宗逃至杭州后又对长江、运河防线重新进行部署:“命杜充兼江、淮宣抚使守建康,前军统制王燮隶之,韩世忠为浙西置使守镇江,刘光世为江东宣抚使守太平、池州,并受充节制。”但部署在长江、淮河、运河沿线的防线并没有阻挡住金军南下,金军主力从楚州至亳州间渡淮河南下,并在光州、黄州等地渡江。宋高宗逃至明州后,金军沿浙东运河直追至明州,“金人陷明州,夜,大雨震电,乘胜破定海,以舟师来袭御舟,张公裕以大舶击退之”。金军于是撤军、沿运河北归。
至镇江时,宋将韩世忠率军截击,给予金兵重创。这是南宋时期宋金交战的第一阶段在长江、运河一线发生的战役。此后,宋金还在两淮区域进行多次交锋,宋军借助长江天堑和运河为屏障,与金军展开激烈的攻守之战。
南宋后期的宋元战争中,由北方草原而来的蒙古族积极对外扩张,与南宋联合灭金之后,又与南宋在两淮地区开展了多次战争。最初,蒙古军队分兵东、中、西三路进攻两淮、襄汉、四川,宋廷也在淮河、川北地区和长江一线设防抗击,蒙古军队未能如愿。之后,南宋政府将两淮地区作为重点防御区,而蒙古军队则主攻四川,企图从长江上游顺流东下,会师鄂州,从长江水道直攻临安,经宋军的奋力抵抗,粉碎了蒙古军队的这一企图。
后至元军围攻扬州,“既抵扬州,乃造楼格战具于瓜洲,漕粟于真州,树栅以断其粮道”,从东路进军两淮地区的元军也集结战船于南岸西津渡,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堵截江面。此时长江水防线已经完全由宋军防御屏蔽变为元军隔绝驻淮宋军主力与宋廷联系的天然屏障。十一月,元军三路大军合围临安,迫使宋室于次年正月十八日降元,宋室皇族逃亡流离于东海流域两年之后,为元军所灭。宋元之战最终以宋政权灭亡,元统一全国而告终。
总结
从南宋初期到宋代末年,两淮区域的防御工程一直在发展之中,至南宋后期已基本形成较为成熟的防御体系。在南宋初期,宋高宗南逃,定都临安,出于国防安全开始重视两淮地区的防御战略,至此两淮地区基本从北宋的政治经济后备区转变为军事防御前线区。而两淮战区的军事地理环境有异于荆襄、川陕其它两战区,境内的长江、淮河两大自然河流和其他运河、湖泊等水系对两淮地区的军事防御有决定性的影响,反之,两淮地区的诸多防御工程也建立在水系的基础上,因此水防工程体系愈加成熟,两淮水防工程成为两宋国防之路上非常关键的一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0 00: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