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长三角多地前往设置“飞地”,但出行难题仍待更好破解
想去“世界的虹桥”真只是“一步之遥”?
任俊锰
国家会展中心“四叶草”和虹桥商务区周边华灯流光溢彩。 视觉中国(资料照片)
站在临海国际科创中心(上海),可以看见“上海虹桥站”。 任俊锰 摄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西交通广场综合提升项目正稳步推进,预计今年整体完成。本报记者 李茂君 摄 如今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不只是上海的、长三角的、全国的虹桥,更要成为“世界的虹桥”,搭建起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但在做强大交通时,毛细血管般纵横于商务区的“小交通”改善同样值得关注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体,由西向东依次是虹桥火车站、磁悬浮预留站及东交通广场和虹桥机场,它们分属不同的管理主体。多年来,由于磁悬浮尚未修建,处于火车站和机场间的那栋建筑只作为中间通道,一直较为冷清
本报记者 任俊锰
站在临海国际科创中心(上海)楼顶向南眺望,能清晰地看到虹桥火车站的站房,它是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地仅约1.8公里距离,看着近,但“望站累煞人”。在临海国际科创中心上班的人都知道,到虹桥站步行约25分钟,坐公交车、打车同样难言省时,就算骑车只需约10分钟,但借还共享单车,要先七弯八拐找到其设置的电子围栏。不到2公里的距离,交通却颇为尴尬。
像临海一样,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内设置科创中心、会客厅等“飞地”的长三角城市还有不少。比如与临海国际科创中心一路之隔的相城大厦,是长三角虹桥·苏州(相城)产业创新联动中心,2019年6月投入运营,目前已累计入驻项目20个,写字楼出租率九成;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南侧的虹桥世界中心内,2021年9月启动滁州国际(虹桥)会客厅,其定位明确——抢抓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机遇,搭建起滁州对外宣传展示窗口,与上海、与长三角多领域合作交流的桥梁。当时,仅仅一个虹桥世界中心内,就有浙江湖州、海盐、嘉善,江苏连云港等多个长三角城市在此设点。
然而,这些“飞地”虽然多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只有一步之遥,在其中工作的人却落入“尴尬的2公里”。步行走完2公里需要20多分钟,“这个时间已经足够从上海虹桥站乘坐高铁到苏州北站”。入驻相城大厦的吉咖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经营管理负责人杨晓岗说。
如今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不只是上海的、长三角的、全国的虹桥,更要成为“世界的虹桥”,搭建起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但在做强大交通时,毛细血管般纵横于商务区的“小交通”改善同样值得关注。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表示,“就像是主血管需要毛细血管支撑才能更加通畅”,进一步畅通微循环是大虹桥的必答题。
一步之遥
上海太叶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曹波需要经常乘坐高铁出差长三角,他熟悉从虹桥火车站到位于临海国际科创中心之间的各种交通方式,经过这些年的摸索和筛选,拖着行李箱步行,是他认为最便捷的方式:从虹桥站出站到商务区地面出口,需要走上10分钟,再从出口到公司,还要再走上约15分钟,若是下雨,步行时间会更久一些。
打车这一选项首先被他排除。从虹桥站出来,打车排队通常要半个小时,甚至有人排队超过1个小时,况且,上车一说目的地,难免听到司机抱怨,“出租车不愿意接,距离太近了”。即使主动提出愿意为起步价的距离支付几十元,有些司机师傅因担心乘客事后投诉,也不乐意接单。
如果选择骑行共享单车会怎样?记者连续两天在早高峰时实地调查,发现位于虹桥天地附近的一处共享单车停车点内,可供选择的车辆通常只剩下1—2辆,但争骑者众多。车辆数量少还只是难点之一,难点之二是,按规定,在虹桥商务区共享单车不能直接停放在自行车停放区,而要按照手机App寻找设置较为稀疏的电子围栏,费时费力。在临海国际科创中心工作的永强集团上海研发中心负责人林利告诉记者,去年12月,他骑着共享单车前往虹桥站,但当抵达车站附近停放共享单车时,却被提醒需停放至电子围栏区域,他不得不往回骑行寻找停车点,之后再急吼吼奔向车站,寒风中依然出了一身汗。
此外,记者在体验中还发现,在商务区内骑行时,自行车有时无法避开逆行道路,需要下车推行,如此自行车出行效率大打折扣。
公交车同样难言省时。距离曹波办公室最近的公交车站是虹桥商务区1路的申虹路淮虹路站,仅200多米,但是到达公交终点站虹桥东交通中心后,前往虹桥火车站仍需步行600多米,加上等车、乘车时间,算起来比步行还要多花约10分钟。“一旦错过一班车,就要等更长时间。”企业相关负责人说,虹桥商务区1路在晚高峰时段发车间隔在10分钟—20分钟。
即使如此,因打车难、共享单车不便等问题,杨晓岗和同事们出差回来后,一般仍会选择坐公交车。这也是无奈之举,为应对交通问题,公司有些员工干脆将房子租在附近的爱博二村、三村等小区,上班步行10多分钟。
如果选择个人自驾,情况又会如何?不少受访者说,自驾也有很大的痛点。从商务接送角度看,由于标识系统复杂,加上网约车抢占停车空间和进出通道,进出一趟虹桥枢纽的停车库绕上半小时已是家常便饭。与此同时,对于企业主和上班族而言,整个商务区的停车费也不便宜。有人做过调查,商务区内停车场月停车费基本是1000元—1500元,不少停车场一天封顶也要48元。
“尴尬2公里”,也影响着这些长三角“飞地”招商。去年,一家位于虹桥枢纽附近的企业,考虑将办公地搬到2公里外的某飞地,每平方米租金可降低六成。但企业也担心搬过去后,员工通勤不便,造成人才流失,目前还在犹豫中。这个忧虑并非多余,在虹桥商务区有过先例,有企业从距地铁站仅500米左右的地方,搬到距地铁站超过1公里的办公地后,不少员工选择离职。
为克服交通不便,林利总结了一些小妙招:如果火车站出租车排队较长,就转到机场排队,可以更快上车;前往商务区内的公司,可以先乘地铁到淞虹路地铁站,之后打车到公司,反而更快捷。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院长陈小鸿也有类似经历,她与专家一同前往商务区开会时,会派车到淞虹路地铁站接送,而并非前往虹桥枢纽。如此辗转应对的背后,正是商务区小交通的尴尬之处。
泾渭分明
“一说起虹桥,大家的第一感觉都是交通比较方便,但是来了之后感受有些不同。”一位受访者表示。
虹桥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综合交通枢纽,但走近看,为何感觉如此不同?
首先是其天然禀赋先天不足。商务区地处长宁、闵行、青浦、嘉定4区交界地带,原本就关联度低、整合难度大。至今,受河流、铁路、行政区划等阻隔,商务区范围内仍存在申长路—金园一路、申昆路—金运路等断头道路。
其次是硬件即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在虹桥枢纽建设落地之前,最早的虹桥枢纽规划就已尽量做到前瞻性的超前规划,“但是做得还不够”。“最早讨论时,大家只能看到虹桥承接航空客流快进快出,并未能更长远看到,地区性交通需求发展迅速,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在此集聚。”当年曾参与虹桥枢纽规划论证的陈小鸿表示,如今再看虹桥枢纽,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虹桥火车站、机场与商务区的边界感较强,甚至有些割裂,站城融合程度不足。
有些新事物的产生也超出了当年的前瞻,比如网约车。现在虹桥枢纽停车场时常出现进出堵塞,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网约车大量涌现,陈小鸿表示,虹桥枢纽规划时还没有网约车,更不会想到发展如此迅速。“因此交通等各类规划在满足可预见情况后,还要为未来‘留白’,为调整优化留有弹性空间。”陈小鸿说。
商务区“小交通”的不便,还有更深层次的观念问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体,由西向东依次是虹桥火车站、磁悬浮预留站及东交通广场和虹桥机场,它们分属不同的管理主体。多年来,由于磁悬浮尚未修建,处于火车站和机场间的那栋建筑只作为中间通道,一直较为冷清。“不仅公共空间不‘公共’,而且修了很多‘围墙’。”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这正是虹桥枢纽与商务区的共同“困境”。“有些路面资源能否及时转化成路边停车资源,向公众提供?空铁联运能否实现安检一体化?”曾刚连连发问。
解决堵点的关键,在于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曾刚曾在德国工作多年,据他观察,当地的火车站新站可以直接修到法兰克福机场内,不仅实现民航和铁路设施的无缝连接,同时联合成立空铁联运公司,一系列措施使得前往欧洲主要城市的中转旅客快速增加。
枢纽城市
“虹桥枢纽的交通更新需求,需要一圈一圈来完善。”陈小鸿介绍说,最先需要满足的是大部分旅客需要的中远距离流动的“枢纽”功能,其次是与枢纽联系紧密的商务区核心区,再次是不断“生长出来的”虹桥四大片区,其内部交通需要根据企业分布、人群活动等实际情况进行不断优化。
这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便是以大交通著称的“城市枢纽”迈向“枢纽城市”的过程。对此,何建华表示,枢纽发展往往可以整合各类资源,这一过程中,枢纽也从单一的交通功能,变身为更高能级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综合枢纽,而当周边的交通等配套难以匹配辐射带动功能时,就需对其进行改造升级,更好打造“枢纽城市”。
“随着商务区与虹桥枢纽站城融合程度不断提升,可通过在制度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上做加法,在有限的空间内提升区域交通品质,对现有交通进行迭代升级,以适应满足城市不断生长的需要。”陈小鸿建议。
目前,一些改变已在发生。为配合商务区能级提升,已有示范区线、嘉闵线等多条轨交在建或规划中,未来商务区内交通将更为便捷。
前段时间,曹波也注意到,中运量71路正在进行西延伸改造,“说明商务区正在想办法,以中运量系统优化区域内交通”。曹波如此揣测。去年进博会前夕,71路区间车延伸至商务区,不仅实现了商务区南北方向高效联通,且在绍虹路(虹桥枢纽站)与虹桥枢纽衔接,乘客在此通过地下通道可乘坐高铁、大巴和地铁。值得一提的是,71路延伸段还在申长路(扬虹路—建虹路)专门设置一条可变车道,高峰时段社会车辆可借道通行,提升道路通行效能。
另一方面,为无缝衔接虹桥枢纽与商务区核心区,虹桥枢纽西交通广场综合提升工程已开工建设,扩建地下停车场、新建含3座步行连廊的二层平台以及地面层改造增加大巴停车位等,推动构建商务区宜人宜商的慢行空间。对于慢行空间,专家、企业主都很重视,背后关注点不再是城市枢纽的交通功能,而是枢纽城市交通功能与城市经济功能的高度融合。若是拥有便利的包括自行车和步行在内的慢行系统,就能一并解决如今的“尴尬2公里”问题。
长三角其他城市也乐见虹桥商务区向枢纽城市转变。滁州会客厅与徐泾东站步行距离约1公里,前往虹桥火车站、机场都不过10分钟车程,其窗口效应逐步显现,不仅带动城市知名度提升,沪滁合作也愈发紧密,企业家投资滁州意愿更强,“以前不少人知道湖州、徐州,现在通过大虹桥这个窗口,也知道了滁州”。滁州市驻上海联络处主任李传祥透露,滁州会客厅落地当年就在此举办了20场“双招双引”活动,今年场次有望再创新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0 08: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