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蒋巍
凝重。深沉。肃穆。那个紫色的夜晚,一条巨大灵动的红飘带,在这个开阔宏伟的场馆横空飞来。它似乎没有边界而超越了时空,仿佛一条被鲜血染红的历史长河在奔腾激荡,又像一支前仆后继的红军队伍在呼啸猛进。瞬间,我们跟着这条红飘带,跟着一面面弹痕累累的战旗,突入悲壮的黑夜,迎来灿烂的黎明。我知道,我读过,我记得,那些老兵九死一生、如泣如诉的回忆录堆积如山,字字钢浇铁铸,像丰碑一样崇高,又像十万大山一样凌越……
红飘带在眼前飘飞,让我忆起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红军命运的血战。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和200多架飞机,以步步为营、分割包围的方式,对苏区红军进行了第五次大“围剿”。湘江之畔,20多万敌军顽守在江对岸,以地毯式的轰炸和倾泻般的炮火,企图阻挡中央红军的突围之路。连续五昼夜的苦战,红军阵地已成焦土,天地被炸碎了,湘江被炸碎了,一只只强渡的民船被炸碎了,船上的民工、船娘和红军战士被炸碎了。战场上枪林弹雨,血肉横飞,战场外的江岸和几个山头上,站着无数急匆匆赶来观看战况的父老乡亲。看到红军战士们前仆后继,一群群倒在江水中和江岸上,鲜血染红了湘江,尸体堵塞了江流。乡亲们顿足捶胸,失声痛哭,因为这些战士在数日前或数月前,还是他们含辛茹苦、从小带大的儿孙啊!当时红军中有一支部队叫“少共国际师”,1万多官兵,除了师团领导和一些带队的老兵,其他都是十六七岁的娃娃。他们只有极少的枪支和子弹,更多的是柴刀和绑着红缨的竹矛。激战中,一位老团长腹部中弹,肠子流了出来,两个警卫员把他抬到担架上。团长大吼:“不要管我!你们快走!”警卫员不肯。团长指着自己的脑袋又叫:“我宁死也不能当俘虏!快,你们就冲这儿给我一枪吧!”小战士们大哭不止,谁下得了手啊!顷刻间,只见这位团长双手抓住自己的肠子,连血带肉全扯了出来,然后猛一翻身滚下担架,滚下山坡,滚向那深不可测的山谷。他留下的最后一声呐喊还是:“你们快走!快……”
这是红军在国民党军第五次大“围剿”中遭遇的第一场也是最惨烈的一场血战,即湘江战役。当地老百姓因此留下两句流传至今的沉痛民谣:“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
但工农红军是打不散也打不光的。当长征红军像一条奋飞的红飘带,辗转进入贵州地界时,又一次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和朱德的直接指挥下,红军神出鬼没,把跟在后面的国民党军队转得晕头转向,从而赢得了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娄山关战斗、遵义大捷、乌蒙山大迂回等重大战役的胜利,最后胜利抵达陕北,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期间,贵州先后有上万青年报名参加红军,仅毕节地区就有5000多人入伍。很多少数民族青年连汉话都不会说,操起大刀竹矛就上了战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毕节没出一个将军——他们大都战死了,活下来的没几个。
这就是贵州高贵而刚劲的风骨:为报家国,万死不辞!
红飘带仍在时空中继续飞扬,掠过这片17.6万平方公里的山川大地。
贵州没有地平线。这里开门见山,推窗碰山,种田上山,人生一世没有行走,只有登攀,恋人约会也要喊大山。这里到处是羊肠道、断头崖、浅表土、漏水地、小块田。三天无雨就地表开裂,存不下的河水和雨水,每每把农家血汗哗哗冲进地下的千洞万穴,只留下千年难解的贫穷与饥饿。上世纪80年代,改革春风吹到这里时,一户农家分得8块田。女儿和父亲兴冲冲上山数田,女孩扔下斗笠,用手指点着,数来数去却只有7块。另一块呢?父亲笑眯眯说,在你的斗笠下面呢。女孩哭了,说这还算田吗?
是的。许多年前,我就进过贵州许多村寨,见了漫山乱岗上无数的小块田,乍一看就像大山的一块块补丁。故而贵州方言中没有“平原”这个词而只有“平坝”。这里的包谷菜蔬长得细瘦低矮,人称“田鼠也要低头啃”,哪里见得到大东北和黄河长江两岸一望无际的青纱帐?这里的民生延续着千年不变的刀耕火种,民居多是几根木柱、几块木板支起来的杈杈房,有的只围着一张草席。牲畜住底层,人住上层——因为怕狼也怕盗。故有民谣哀伤地唱道:“年年不收年年播,种下一筐收一箩。扯上二尺包头布,脚板要像石板磨!”
哀哉痛哉!千百年来的穷困,一直折磨着贵州大地。究竟谁?什么时候?能带领贵州拔掉穷根,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君不见,改革开放、家庭承包的一代新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壮举,让贵州贫困农民彻底告别了刀耕火种和深山老林,全部搬进乌瓦白墙、花红柳绿的新城新村。愚公的子孙再也用不着移山了——因为那些荒寂的山和水,都变成了风景如画的青山秀水!我问一位从深山搬进铜仁新区的农妇袁新芝:“日子过得咋样?”她眉开眼笑:“没想到幸福生活来得这样快!”不过站在旁边的几位老爷子也有不满,一个说:“这么多大楼都一个模样,虽然各有各的楼名,可我不识字,经常找不到家。”另一个说:“小孙女教了我很多遍,可我还是不会开防盗门!”周围的笑声响成一片。
红飘带在这里纷纷扬扬,就像一条条高速和一条条公路,连接起省内省外和各县各乡各村,把贵州抬上风光无限、四通八达的绿色高原,让幸福的欢笑响彻每一个家园。山里迁来的娃娃不用再扛着板凳上学,在家创业的年轻人不必再远赴广东打工,相恋的情侣不再隔山对唱,而在村广场上载歌载舞。村边的小块田变成大片田,石头山变成大青山,老村庄变成家庭农场。种粮大户、蔬菜大户、水果大户和各种专业合作社,带动起周边村庄,让机械化、数字化、电子化的连线拥抱了山山水水。秋收时,远在外地打工的农户一个电脑指令,大丰收就被卖进国库粮仓,银行卡的数字陡然猛增,家乡的炊烟也变得愈来愈香……
千年贫困的标签,已从贵州大地彻底撕去。
共同富裕的梦想,已经并正在贵州实现。
江山如此多娇,已成贵州最新最美的画面!
我曾随意走进一家农户的红砖大院。院里停放着一辆白色轿车和一台高大的红色自动收割机,靠墙却摆放着一个陈旧斑驳的老犁杖。我问,这东西还要它做什么?
主人豪迈地回答:纪念!
这就是系着红飘带的新时代的贵州,这就是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的山乡巨变——一切都值得回忆,一切都值得纪念!
(贵州省作家协会供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4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