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邢台日报
素质教育让基础教育更精彩
董桂美
在寒假期间拿到黄全愈教授的《教育的基础》这本书,本以为这本书会阐述一些概念、专业性的知识,没想到打开书便是“我儿子来美国时5岁,那时还懵懵懂懂……”就这样在一个下午读了50多页。
这本书分为上篇“教育的起点”,中篇“教育的起跑线”和下篇“他山之石”三部分内容。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案例”为素材,不仅讲述了教育的重要性,还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一二三四”素质教育理论、“混血虎”理论、“三脚架”理论、“四区”理论,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发人深思。
作者在第一章《创造性是教出来的吗》中,讲述了他在国内时就开始让3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画得有鼻子有眼很像那么回事。到美国后,他就把有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在这个班里,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所以他儿子无法落笔画画。当时黄教授很不满意,就立刻让儿子停止上这个绘画班。后来他发现美国孩子绘画有着超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国孩子画完画只问“好不好”而不是“像不像”。
在这里,作者想告诉我们:倘若孩子创作心里的画,不管多么一塌糊涂,大人们都要去赏识孩子难能可贵的创造性。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老师和家长就是那片土壤、那滴雨水、那缕阳光……
在书中第22页和第183页,作者都提到“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前面说的是解放个性,是自我认识的过程,培养创造性前提就是解放孩子的个性;后者谈到不管是“千里马”还是“伯乐”都要自己站出来走两步,强调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父母也一直在说“只要成绩好,其他不重要”“要赢在起跑线上”,一直在给孩子报放学后或者周末的各种学科辅导班和兴趣班,现在卷死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现在孩子是不是已经成为了“学习的工具”?孩子们在家长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那长大后的他们适应能力又会怎么样?
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们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他们能成为独立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在想我也是一名老师,每天跟学生谈的也仅仅是如何提高成绩,却忽略了孩子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立的人,是有潜力的人。我们不仅是教育还要育人,让学生全方面发展。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只有题海战术的成绩,那孩子跟机器有什么区别呢?他们可是活生生有思想的人呢?“双减”下的教育又是什么样呢?该是什么样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化,为他们多提供实践动手能力。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模拟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因此,中国的素质教育目前还浮于表面,没有深入,需要教育的“四位一体”协同发展。归根到底,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基础,才是撑起中华民族崛起的脊梁。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读的书,好书就像好茶一样需要慢慢品味其中的醇香,教育是个过程,让我们静待花开。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就能为祖国的花朵创造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和未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1 08:45:2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