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出品丨搜狐汽车·汽车咖啡馆
编者按 | 2024 年 1月 4 日,2023-2024 搜狐汽车年度大选颁奖典礼于海口举办。大浪淘沙的时代,时间终将给出答案。本届峰会旨在总结 2023 年度汽车产业最具价值的企业、产品和技术,并探讨 2024 年汽车行业的风向标。

会上,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分享了主题演讲,标题为《全球汽车市场概览与我国汽车市场形势》。
以下为徐长明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汽车产业、汽车市场的情况,把国际的数据给大家做一下概览,包括我们国家的数据。这两个一对比,大家就会发现我们国家的汽车市场和全球的汽车市场还有很大的差别。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内容。第一是全球的概览,第二是我们国家的特点,第三是2024年我们国家汽车市场的情况。
我们看看全球的汽车市场概览,我大概总结成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全球汽车销量平稳回升。2023年1-11月份是7900多万辆销量,增长的速度是10%,比我们国家略低一点点,这是全球销量在平稳回升。我们再看看主要的汽车公司,两个豪华品牌,奔驰、宝马,今年1-11月份都是增长,奔驰增长6%,宝马增长8%;丰田1-11月份是930多万辆,增长了3%;原来大众跟丰田是平起平坐的,现在差距比较大,大众1-11月份销量是781万辆,增长9%。丰田从销量上来说还是最高的,在全球除去我们国家之外,它的市场表现可能更好一点。
现代和起亚也是增长3%,达到600多万辆;斯特兰蒂斯546万辆,在我们国内的声音是渐弱,但在国际总产量是第四大公司,增长5%;通用下降了1%,基本持平跟上年;雷诺日产增长1%,福特增长6%,本田增长3%。总体上看,各大汽车公司基本上都是平稳回升为主。

第二个特点,效益状态总体良好,这是我们特别值得关注的指标。2023年,丰田的利润同比增长35.6%,大众低一点,增长0.6%,现代的利润增长46.6%,起亚增长1.6%,斯特兰蒂斯增长了37.2%,通用增长1.1%,日产比较特殊,上年利润太低,增长了385%,福特增长242%,本田增长38%,奔驰增长13.7%,特斯拉增长39%,总的利润情况都还是不错的。
特别是利润率我们看一下,特斯拉的利润率是比较高的,9.9%,奔驰也比较高,也是9.9%,最高是斯特兰蒂斯,销售的利润率11.1%,而且利润总额也很高,前九个月的利润是190亿美元,奔驰的利润相对更高一些,前九个月是117.7亿美元,最高还是丰田,丰田半年利润是132.4亿美元,按这个算,全年就是大概260亿美元,这跟我们国内大家对丰田的口碑有点不一样,(因为)它不做电动车已经被国人评价比较低,但是丰田在全球销量第一,利润远远超过其他公司,这是丰田一个大致的情况。现代利润也是8%,起亚利润是8.7%,利润普遍来说都还是比较好,总的利润状态也是比较好,大众前九个月利润是141亿美元。

第三个特点,电动化发展比较稳健。全球范围之内,2023年电动车的渗透率是15.6%,1-10月份,比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上年是14.6个百分点,2023年是15.6个百分点,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扣除我们国家,全球电动车渗透率应该是下降的,因为我们国家占总销量的60%要多一点,我们的渗透率提升7个点。我们1-10月份新能源渗透率是34.4%,全年应该是超过35%。欧盟是跟上年基本一样,是20.9%;美国的渗透率为8.8%,其他国家更少一点。欧洲20.9%主要在北欧比较高。挪威渗透率达到90%,瑞典59.3%,荷兰42.3%;欧洲的主要国家,法国、英国分别在23%、25%,西班牙更低一点,这是全球的情况。
我们再看看主要的厂家的情况。丰田的电动化率是比较低的,只有1.9%,按我们的定义,氢能、燃料电池车加上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只有1.9%;大众是在大公司里面比较激进的,它现在的渗透率在10.9%;现代起亚7.9%,斯特兰蒂斯8.8%,总体上还是比较平稳。通用是9.3%,去年12%,通用前几天好像报道过,准备要放慢电动化的步伐,它的渗透率比上一年大概要掉3个百分点左右。雷诺日产7%,福特4.1%,本田2.1%,这是全球车企的情况。
实际上我们国家以自主品牌销量为100%的话,我们的电动化率在55%左右,就是我们的自主品牌里面一半多是电动车,油车不到一半。日本、美国这些公司,为什么他们的利润比较好?第一,电动化的比例还比较低;第二,它的电动化卖车也不赔钱,就是在欧洲不赔钱,在中国赔钱。在中国之外的地方市场销售,像大众,他们都是按照成本加利润这个模式在做,只有在中国,它是赔钱的,所以这是不一样的。我们国家电动化的比例太高了,电动车除去特斯拉、比亚迪、理想之外,几乎单车利润都是赔钱在做,所以我们的利润受影响要大一点。

第四个特点,中国市场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地位普遍下降(除奔驰、宝马外),其他公司以它自身销量为100%,在中国它的销量占比都是下降的。丰田在中国的销量占比之前是18.6%,2023年降到16.8%,丰田在全球卖100辆车,之前在中国是18.6辆,2023年是16.8辆,在下降。大众在中国的销量占比下降更多一点,前年大众每卖100辆车有39.5辆卖在中国,2023年降到了34.9辆。
现代起亚在中国的销量已经从高峰大概能占20%,现在逐年掉到6%;斯特兰蒂斯,高峰的时候大概6%到7%左右,现在掉到1.4%,中国市场对斯特兰蒂斯来讲已经太小了,只占百分之一点几的销量。通用在中国2021年还在差不多一半,现在掉到39%。雷诺日产2022年还在19%,今年掉在15%,比例也在下降。福特连续三年在下降,在9.1%、8.7%、8.2%。本田2023年掉了差不多6个百分点。
只有奔驰和宝马,他们在中国的销量占他们自身全球比重还在有所提升。奔驰2023年占到了26.7%,过去三年基本上25.5%左右,2023年提升一个多百分点。宝马2022年中国销量占比为31.7%,2023年为31.8%,有一个很小幅度的提升。可以看到,除了奔驰宝马之外,其他的跨国公司在中国销量占自身全球的比重都是在下降。

第二,把我们国家2023的情况跟大家做一下分享。我们的产量是创历史新高,预判大概在3010万辆,最高峰2017年是2894万辆,现在比最高峰已经涨了120万辆左右,跟2022年的2685万辆相比,大概涨了325万辆。这个增长是国内和国际都增长。2023年的出口预判大概能到492万辆,国际市场增加了180万辆左右。2023年增长的320多万辆里面,有180万辆是出口带来的,国内市场增长大概是140万辆。

国内市场的增长基本上是价格带来的。两根线大家看,经济学的两根微观曲线,横的是代表汽车销量,纵向代表汽车价格,所有商品都是一样的,那根蓝的线是2022年的一个曲线,每个价格一个销量,2023年如果不降价,我们觉得是这根曲线往左移动了,曲线往下移动了,同样价格下销量下降。
大家可能不理解,为什么GDP增长5%还要多一点,汽车需求侧的量却减少,实际上就是大家放在买车上的钱就是不如过去两年多了。过去防疫,大家都开私家车上班,这个因素现在没有了,另外三年疫情有一批人,特别是在购车门槛那批人,以前可能把储蓄花掉一些。2023年上班挣了钱,大家发现还是要储点钱。所以今年年初为什么这么大幅度降价,就是需求的往下走带来的这样一个变化。

需求下降之后,大家的产量还在增加,销量还想增加怎么办,就是降价,在2023年这个线上,把P0的价格降到P1这个点,就用红的那个点对应的那个大的红的那个点,这就是降价销量就往右移动,Q撇到Q1这个点是降价带来的一个增量。2023年总的算差不多国内乘用车涨了85万辆。如果没有降价,我觉得这个需求量可能比2022年要减掉100万辆以上,就是降价效果远远大于总量实际增了85万辆销量,这种效果其实对全行业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为什么大家感觉到卷,就是你不降价你卖不动,现在我们经常去问消费者,消费者说你说降没有?说降了,降多少,一万,一万块钱还叫降价吗?消费者就已经是这种感觉。

第二是效益,降价当然会影响企业效益。比亚迪在我们国内企业来讲利润最高,前九个月利润29.8亿美元,利润率大概是5%;吉利2023年上半年的数据,利润是2.2亿美元,2.1%的利润率;长安是利润率最高的企业,13.8亿美元的利润,利润率9.4%。上汽销售收入非常高,724亿美元,但利润只有15.9亿美元,利润率2.2%。长城利润7亿美元,利润率4.2%,广汽是4.6%的利润率,理想利润率比较高,仅次于长安,是7.4%。蔚来、赛力斯、小鹏等都是亏损的,这大概是我们的情况。
大家看得出来跟国际这些公司相比,我们差的比较多。利润率国际上好几个接近10%,斯特兰蒂斯11点几,基本都比较高。我觉得我们这个利润率的状态,跟我们内卷降价有绝对的关系。在三年前,中国市场是全球利润最高的,合资公司在中国的利润率远远高于国际,这么两三年下来之后,他们在中国的利润率,绝大部分公司比全球的利润率要低了。
第三是NEV渗透率。2023年1-11月份,NEV总量乘用车是687万辆,增长31%,渗透率到了34.4%,发展得非常快,这跟全球就不一样了,因为国际上加上我们才百分之十五点几,不算我们,我估计大概也就6%、7%左右的渗透率,我们现在叫做中国市场一块,中国之外的市场一块,这两个市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样一个渗透率其实很大的一个作用就是降价,2023年初特斯拉率先降价,直接降了三万块钱,引发整个行业大的地震。
第三个方面,分享一下2024年的情况。2024年从我们的感觉来说还是会有一些变化,2023年的汽车需求的增长只有一个动力,那个动力就是降价,国内销量增长。

2024年的市场我们说两个动力,一个动力就是来自于经济增长带来的需求的增长,第二个就是来自于降价,因为需求增长带来的动力还不足以满足所有车企的期望,再增长的部分还得靠降价。为什么说经济可能会带来需求增长,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促进消费、扩大投资、托底房地产、提振民营经济,一直在做这样一些事情。2023年10月国家又出台一万亿特别国债,有5000亿大概去年花出去,有1000亿到2024年,这是它的一个变化。
最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里面有很大的变化。以前我们都是保稳定。现在要通过进来促这个稳定,以进促稳,而且是先立后稳,这都是一些新的变化。而且强调在有潜能的消费、有效益的投资,还有一个是良性循环,这里面还特别提到政策的协同,积极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还有一个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要精准有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所以我们想2024年的宏观经济上应该会有一些比较积极的变化,特别对汽车需求来讲。

国际上的一些机构对我们国家2024年经济预测均值,2024年预期在增长4.8%。总体上来讲我觉得宏观经济基本上可以支撑汽车市场的现阶段的均值水平,这是我们一个基本的预测。
政策层面还会有一些积极的变化,二手车流通、二手车出口、环保升级鼓励、电动车置换等,都会促进需求侧需求增长。2024年经济会拉动需求,需求拉动汽车的消费增长,但车企对于经济拉动汽车消费的期望更高,单纯的经济拉动可能无法满足需求,所以我觉得2024年还得通过降价措施来促进消费。

2024年,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各个厂家排的量都还是蛮大的,大致的一个方向是,希望油车降的幅度少一点,希望电动车涨得快一点,各地方政府也是这么要求企业的。但根据宏观需求测算的需求增长不了这么多,所以我觉得2024年价格战还是没有办法结束,大家都希望在这个点上增长,就避免不了降价促销。这个价格战最早应该还是从新能源引发,新能源的量大家就想涨得快,涨得快你就得降价,一降价油车就得跟着降,这是一个大致的情况。
我觉得2024年总体的销量会出现第四年连续性增长。2018年到2020年连续三年下降,从2021年开始恢复,2023年是连续第三年,2024年我们判断国内市场的销售连续第四年正增长,但是没有太大幅度增长。
总体上讲,我觉得市场需求的增量,达不到各个厂家希望的增量的那个总和。在现在这个阶段,绝大多数品牌,包括豪华车在内,很难做到同时兼顾利润和份额。我最近去了好几个大的企业跟他们内部做交流,我觉得最大的一个点,如果今年企业还要保持2023年的利润水平,可能经销商系统就会崩盘,除非给经销商多补点钱,但要补钱就得拿出利润来。
现在这个点上,大多数企业的共识就是现阶段的市场份额比利润重要。大家都认为份额更重要,利润是次之的。当然2023年有些企业利润、份额都保住了,但是今年要再保的话可能是比较难,这是大家的共识。共识是这样,那就打价格战吧。现在短时间内扩大市场份额的最有效办法就是降价,长期可能是品牌建设,这是一个大的共识,都想在牌桌上,谁也不想下牌桌,别人降价你不降,你就下牌桌。现在,降一两万块钱不损伤品牌形象,三年前,老靠降价要销量品牌就不行,现在已经无所谓了,奔驰的车都是几万的降,这个已经没有大关系,现在这是一个,价格战常态。
但是我初步判断,2024年的价格战的力度可能达不到2023年的水平,2023年降价幅度太大了,已经没有几个企业的利润可以支撑大幅降价。所以从我的个人的角度来讲,我希望行业是比较健康的发展,像欧洲那么多国际公司利润都这么好,也不是通过那么大幅度降价,当然它的整个产业链就会比较有利润。那么我们这么大力度降价的话,不压供应商压谁?对吧,压供应商。整体上来讲这个行业效益就会受到影响,但是没办法,在现阶段大家就是想留在牌桌上,留在牌桌上价格免不了(降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5 15:45:2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