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面对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国,为何弱小的南宋可以坚持45年之久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7-23 20:4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一旦江陵也沦陷,蒙古中路军便可兵分两路,一路逆江而上,西攻川蜀,与蒙古西路军联手包抄川东宋军;一路则可顺江南下,直捣江南。

面对这一幕,宋廷上下彻底慌了。

在慌乱之下,宋理宗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且非常明智的决定——命令驻守黄州(湖北黄冈)孟珙驰援江陵。

1236年十月,临危受命的孟珙在缺兵少船的情况下,兵出奇招,命令士兵在长江沿岸增设火炬,每夜不熄,同时下令让将士们在沿岸疯狂游走,以图壮大声势。

宋军按照孟珙之计,在江南列烛照江达数十里。江北的蒙古军摸不清虚实,还以为宋军的主力增援而至,便没有第一时间发动渡江作战。

趁着蒙古军迟疑,孟珙立即组织敢死队悄悄渡江,把江对岸的蒙古军的战船一把火都烧了。

没有了战船,蒙古军无法渡江,只好退回襄阳。由此,宋朝岌岌可危的长江防线也暂时得以稳固。

不过,蒙古军控制襄阳,随时都可以再次南下。为了彻底解决隐患,孟珙筹集兵马粮草,意图收复失地。

但就在此时,蒙古东路军开始行动了。在大将口温不花统领下,蒙古东路军以固始为突破口,将南宋的淮西战区强行撕开缺口,连克蕲州、舒州、光州等地,意图断掉孟珙的大本营黄州。

面对突如其来的坏消息,孟珙临危不乱,率军救援,连战连捷,打得蒙古军不敢再窥视黄州。

战后,孟珙以战功擢升为京西湖北安抚制置使,兼知岳州,成为南宋中部战场的主帅。而蒙古军在被孟珙连续痛揍后,再也不敢挑衅,只好将兵锋转至安丰(安徽寿县)。

不过挑柿子拣软的捏的蒙古军,这一次在安丰再次遭到当地守军的痛击。

当时,负责安丰防务的官员叫杜杲。

面对蒙古军的围攻,杜杲发明了一种移动木制塔楼,这种木制塔楼相互间以横木相连,宋军以塔楼为依托,屡屡挫败蒙古军的围攻。

1238年初,在杜杲的指挥下,安丰宋军一连顶住了蒙古军的几十次进攻,成功撑到了援军到来。

后来在宋军的内外夹击之下,围攻安丰的蒙古军大败,丢下一万多具尸体仓皇逃跑。

八个月后,不甘心失利的蒙古军卷土重来。

这一次,蒙古人选定的目标是庐州(安徽合肥)。

庐州位于巢湖之滨,蒙古军攻打庐州,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准备拿下庐州后,以巢湖为水军基地,训练水师,然后以水军直取建康(江苏南京)。

不过,蒙古军这一次又碰到了刚刚升任淮西安抚使兼知庐州的杜杲。

在随后的战斗中,蒙古军使尽浑身解数,如在庐州城外堆起了一座高于城墙的土坝,在土坝之上面安装火炮、投石机,日夜不停地攻击城内。

但杜杲更绝,他在庐州城里同样筑起一座更高的土坝,同样在土坝之上安装火炮、投石机,日夜不停地与蒙古军隔着城墙互相对射。

这场庐州保卫战,就如同此前安丰保卫战的重演。

蒙古军屡攻不克,士气衰竭。趁此机会,宋军出城迎战,追杀蒙古军数十里,毙敌两万六千余人。

事实证明,宋朝不靠谱的官员虽然有很多。但靠谱的官员是真的很靠谱。

所以说,在宋朝当皇帝,其实不需要有多么高的智商,有多么好的身体,有多么高的德行,整日起五更睡半夜,宵衣旰食,吃糠咽菜。

皇帝只要知人善任,把该用的人用对了,就已经及格了。

杜杲的及时出现,让孟珙的压力大大减轻,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收复荆襄了。

1238年十二月,在孟珙的指挥下,宋军收复郢州(湖北钟祥)、荆门等地。

转到来年正月,宋军曹文镛部又收复了信阳。

在各路宋军接连胜利的鼓舞下,占据襄阳,此前投附蒙古的地方豪强刘廷美反水,派人密约宋军夹击襄阳城内的蒙古军。

1239年四月,在内有内应,外有宋军的强大攻势下,襄阳、樊城的蒙古守军开城投降。

至此,宋军收复了整个荆襄地区。孟珙以此功劳,再次得到提拔,被授为枢密都承旨兼知鄂州,仍任制置使。

从两年前被火线提拔,到现如今成为军区一把手,孟珙的提升可谓是坐火箭。这种事情落到一般人头上,估计早就心态飘飘然了。

不过,孟珙显然不是一般人。在巨大的胜利之下,孟珙仍然保持着清醒头脑。

他清楚地知道,宋军之所以能够轻松收复襄阳,是因为蒙古对襄阳不够重视。

如果蒙古大军再次南下,以重兵围城,襄阳多半又会沦陷。

为了尽最大可能守住襄阳,孟珙主动给朝廷上表: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而得之,当加经理,如护元气,非甲兵十万,不足分守。

在孟珙看来,长江就犹如一条巨龙,江南相当于龙头,川蜀相当于龙尾,而荆襄则是龙心。如果要保卫长江,那就必须集中力量,守卫重点,也就是保住荆襄阳这个龙心位置。只要荆襄不失,长江防线就不会被击破。

既然襄阳收复了,就一定要认真加以经营和护理,千万不要做“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了才觉可贵”的傻事。

当时宋朝的右丞相兼枢密使是孟珙的老上司史嵩之。

这个人不管他此前做过多么不靠谱的事,但在战略眼光方面,他一向是不差的。

见到上表后,史嵩之非常支持孟珙的工作。

有了朝廷支持,孟珙随即以蔡、息两州的降兵组成忠卫军,以襄、郢两州的“归正人”组成先锋军,补充襄阳兵力。

这些新招募的兵士,打仗的时候当兵,闲着的时候种地当农民,种菜种粮挑水,养猪养鸡磨豆腐纺棉花。除了自给自足,剩余的粮草还交给国家,或者支援其他战区。

由此,襄阳也逐渐恢复了生机,成为南宋抗蒙战场上的第一军事重镇。

1239年秋,见两淮和京湖战场已无突破的可能,窝阔台任命大将塔海、秃雪为先锋,率兵再度入侵四川,企图以四川为突破口,进攻京湖。

战争开打后,四川宋军连战连败,蒙古军连破开州(重庆开县),万州,直逼川东重镇夔州。

与之同时,蒙古军张柔部在河南屯田,并在邓州、顺阳(河南淅川)积聚造船木材,准备训练水师,攻打襄阳,策应西线蒙古军发动的攻势。

得知情报,宋理宗这次没有犹豫,任命孟珙为四川宣抚使,一肩挑起京湖和四川两大战区。

皇帝如此重用自己,孟珙不敢怠慢,随即便亲自率军西进。

抵达前线后,面对着四川这个烂摊子,孟珙审时度势,严令各部没有自己的允许,绝对不许出战。

后来在分析了敌情后,孟珙判断蒙古军主力可能取道黔州渡江。于是,孟珙派出得力干刘整驻屯于宜昌,又以千余兵力屯于秭归的重要隘口万户谷。另派两个弟弟孟瑛和孟璋分率数千精兵驻扎于松滋和澧州,作为全军的预备队。

由于孟珙部署得当,准备充分,不轻易打浪战,不打无把握之战。蒙古军连续攻击了几次都无法突破宋军防线,最终只得撤走。

稳定了西线,孟珙随即又派部将王坚偷袭淅川,将张柔刚刚搭建起来的造船厂,连同积聚的造船材料,一把大火全部烧个干净。

宋军的这次偷袭,让蒙古军刚刚成形的水军,立时化为乌有,使得蒙古人渡江的步伐至少迟滞了十年。

1141年,历时七年的蒙金战争终于迎来转机。

这一年的十一月,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

由于要争夺汗位,蒙古军主力北归,南宋因而得到了非常宝贵的调整时间。

乘着这个天赐良机,宋廷决定着手反攻。

其中,西线宋军的任务是收复巴蜀失地。

当时,西线宋军的负责人是孟珙,所以这个任务又落到了孟珙头上。

但是,考虑到孟珙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于是朝廷就另派了一个人主政四川,这个人叫余玠。

余玠比孟珙小四岁,此前一直在两淮驻守。

1242年,宋理宗见余玠战绩颇著,便将其提拔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全面负责四川防务。

接到委任状,余玠随即动身,沿着长江逆流而上。

在路过荆州时,余玠专程拜会了孟珙。两人一番商议,最终得出结论,即认为原来的蜀口防御体系已经失效了。为今之计,必须要在四川建立新的防御体系。

而这套体系,就是后来的山城防御体系。

何为山城防御体系呢?

简单点说,就是原先的蜀口防御体系被蒙古军摧毁后,成都平原门户洞开,已经不具备固守的可能了。宋军如果想继续控制四川,就必须在四川盆地之内,沿江河或交通要道,选择险峻的山隘口,另外再筑城结寨。

由于新筑城寨均选在河流之旁,宋军可以依靠江河运输物资,使得各山寨互为声援。所以宋军的各个防御据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

比如后来让蒙古大汗蒙哥阴沟里翻船的钓鱼城,就是这套山城防御体系之中,最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只要守住了此地,蒙古军便很难继续推进,宋军也可以发动反攻。

新任上司放弃平原,跑到山沟沟喝西北风。对此,四川的大小官员均感觉不能理解,认为余玠脑子有毛病。

面对下属的质疑和不支持,余玠力排众议,表示城成则蜀赖以安,如果不成,我自己找人来办这事,不用你们跟着!

由于余玠的坚持,云顶(今金堂县)、运山(今篷安县)、大获(今苍溪县)、得汉(今通江县)、白帝(今奉节县)、青居(今南充市)、苦竹(今剑阁县)、钓鱼城,八座山城最终得以筑成。

除了筑城,余玠根据自己以往与蒙古军作战的经验,还总结了四条御敌方针:

第一,以逸待劳,不可轻战;

第二,聚保山险,不居平地;

第三,多用夜劫,不可昼战;

第四,收聚粮食,毋以资敌。

1243~1246年期间,在余玠的治理下,四川的经济得以恢复,军队战斗力也得到了一定提升。

见宋朝在四川又恢复了统治体系,蒙古人坐不住了。

1246年,蒙古军分兵四路入蜀。但这一次,宋军依靠余玠建立的山城防御体系,成功打退了蒙古军的进攻。

战后,宋廷以余玠守蜀有功,擢升其为兵部尚书,拜资政殿学士,给予执政官相同的恩数,仍驻四川。

不过,宋朝的官场向来是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当外敌入侵,社稷危若累卵时,武将们都是国家的功臣。

但当外患解除,国泰民安时,武将就变成了朝廷必须要铲除的隐患。

当时,第一个被皇帝盯上的倒霉蛋是孟珙。

1246年,原南宋镇北军将领、时任蒙古河南行省的范用吉背叛蒙古,秘密向孟珙请求投降。

孟珙听说后,上书朝廷,请求宋理宗批准他招降范用吉。

在孟珙看来,范用吉是蒙古在河南的军政长官。一旦将其招降,南宋则可尽得河南。

然而,此时的宋理宗由于害怕范用吉归降,会助长孟珙的势力。因而便拒绝了孟珙的申请。

对此结果,孟珙心里哇凉哇凉的。他明白皇帝是对自己起了猜忌之心。

为了避嫌,孟珙只得主动申请致仕。

见孟珙辞官,宋理宗也不客气,果断批准,剥夺了孟珙的兵权,让其以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

不久后,孟珙在巨大的失望中病危。临死之前,孟珙叹息道:三十年收拾中原人心,今志不克伸矣。

国破家亡,有抱负的武将都想建功立业。可是朝廷容不下有抱负的将领。

孟珙像

孟珙死后,余阶继续受到重用。

但是,随着余玠的老上司赵葵被宋理宗勒令退休,新任丞相兼枢密使谢方叔的上台。余玠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1253年,谢方叔以余玠长期经营四川拥兵自重,有难以驾驭,尾大不掉之嫌,建议宋理宗将其召回临安。

接到朝廷的诏书,余玠心里压力巨大。

回去吧,前途凶吉未卜,替自己说话的赵葵已经倒台了。

不回去吧,又有抗旨之嫌。

为此,余玠郁郁寡欢,忧愤成疾,竟然离奇暴毙而亡。

关于余玠之死,历来说法众多。

有人认为余玠是担心受到政敌的迫,害,愤而自杀了。

也有人认为余玠吃了隔夜的江鱼,中毒死了。

还有人认为余玠是被政敌派来的刺杀,并且伪造了余玠自杀的假象。

当然,也有人说余玠只是纯粹的羞愧自杀罢了。毕竟余玠此前不跟朝廷打招呼就处死了利州都统制王夔。

这件事做的太过分了,洗不白的。余玠的暴毙,纯粹是咎由自取。

不管怎么说吧,余玠的死,非常可惜。

因为南宋虽然人才济济。没了孟珙,余玠,还有其他人。偌大的南宋不至于说因为死了个把大将就要灭国。

但实事求是的说,蒙宋战争是总体战,像这种战线长达几千里的全面战争,把首都设在地理位置偏东南的临安的南宋朝廷,是不可能全面掌控全国战局的。

那时候又没有电话、无线电,皇帝怎么可能遥控千里之外的战争进行呢?

如果皇帝不给地方将领实权,让他们自主经营,这又让将领们怎么打呢?

所以不客气的说,当孟拱、余阶等人被皇帝逼的死得死,退得退,地方将领兵权又被朝廷收回后,南宋离灭亡就不远了。

不灭亡,只能说是运气好。蒙古人没打过来罢了。

而事实证明,也确实是如此。

1251年六月,在蒙古草原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台大会上,托雷的长子蒙哥被蒙古宗王大臣共同拥戴为新任大汗。

蒙哥即位后,第一时间没打南宋。因为当时窝阔台系诸宗王拒绝承认他的汗位,蒙哥为此跟他们大打出手。

等到平定这帮不服自己的窝阔台系贵族后,蒙哥又盯上了大理和西亚,分别派四弟忽必烈和六弟旭烈兀远征。

一直到1258年,蒙古军大致搞定了西南后,蒙哥才开始筹划攻宋。

此战,蒙哥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

命忽必烈从江淮进攻江西;

令大将兀良合台从大理向湖南进攻;

他本人从汉中向重庆进攻。

三路大军同时出击,预备在完成湖南会师。

战争爆发后,宋军果然被吊打。

忽必烈一路,渡过长江,杀至江西南昌。

兀良合台一路,横扫广西,歼灭了十几万宋军,轻轻松松从云南大理杀至湖南长沙。

这两路蒙古军,几乎将南宋由南向北打成贯穿。

西面的蒙哥所部也是所向披靡,连克多个重镇。四川大部分地区沦陷。

在这波攻势中,余玠当初构筑的防御体系,除重庆以东,钓鱼城以南的一些零星据点仍由宋军掌握外。其余大部分据点均被蒙古军攻陷。

按照这一势头继续下去,忽必烈和兀良合台的两路大军会合,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只要蒙哥再拿下钓鱼城、重庆,蒙古三路大军合兵一处,南宋必亡。

因为此时的南宋,基本没什么反扑的筹码了。所有人都在苦撑罢了。

这就是皇帝贸然收权导致的后果。前线无良将,都是一帮庸才,数十万大军的战斗力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所幸,就在宋军被吊打之际,驻守钓鱼城的两万守军在王坚率领下,成功拖住了蒙古西路军。

得知钓鱼城守军负隅顽抗,蒙哥一开始还想做做样子,派了一个叫晋国宝的南宋降将入城招降。

但王坚并没有举白旗投降的意思。他不仅杀了前来招降的晋国宝,还羞辱蒙哥,故意要把蒙哥留在钓鱼城跟自己死磕。蒙古军此次侵宋,一路顺风顺水。蒙哥突然受此大辱,自然勃然大怒,随即命令大军攻城。并派兵顺嘉陵江而下,切断了钓鱼城与重庆之间的水上通道。

得知钓鱼城即将被围城孤城,驻守重庆的宋军立即增援。但遇到蒙古军拦截后,宋军又退回了重庆。

援兵不至,钓鱼城此时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城。

不过,蒙哥严重低估了钓鱼城的难攻程度。

开战之后,尽管蒙古军利用各种攻城器械,发挥出了极强的攻城能力。但钓鱼城所在的钓鱼山,地形陡峭,难以展开蒙古军擅长的攻城战法。

据时人的记录:“砲矢不可及也,梯冲不可接也。”

也就是说,蒙古军的抛石机打不着钓鱼城,云梯也够不着钓鱼城的城楼。

钓鱼城航拍

因此,尽管蒙古军的攻势非常猛烈,但也只是探出了宋军的虚实,并拿下南侧的一字城,对主城仍然束手无策。围城战打了两个多月后,雨季来了。钓鱼城一带一连降下半个月的大雨。

受大雨影响,蒙古军不得不休战。

待雨停后,蒙古军继续攻城,但宋军在休战期间也得到了休整。

双方再战,蒙古军再次使尽浑身解数,比如派精锐部队偷袭钓鱼城的薄弱处,但依然无果。

蒙古军偷袭失败后,守城宋军改守为攻,通过早就挖好的暗道偷偷出城,夜袭敌营。这让士气本来就低落的蒙古军晚上睡不好觉,更加地厌战了。

此时,双方力量对比虽然未变,但总体局势已有所变。

又对耗了一个月后,当地的天气转热,高达三十多度。

众所周知,川渝地区的夏天非常闷热、潮湿。北方长大的蒙古人是不适应这种气候的。

这也是为什么游牧民族通常会在秋天发动南侵,等到天气转暖就马上退兵的原因。

钓鱼城的宋军誓死不降,围城的蒙古军无法忍耐闷热气候,全军上下顿时开始焦躁了起来。

见军心浮动,一位叫麻速忽里的将军劝谏蒙哥:屯兵坚城之下是不利的,不如留少量军队困扰之,而主力沿长江水陆东下,出三峡,捣荆楚,与中游鄂州的忽必烈等军会师,一举进攻临安。这本来是一个很正确的建议,因为对于宋军来说,僵持下去就是胜利。对于蒙古军来说,僵持下去就是失败。天气如此炎热,蒙古军必须要速胜,否则拖下去会非常不利。

但是,蒙哥为了踏平钓鱼城,断然拒绝了将领的建议。

或许,长期的胜利让蒙哥形成了骄横自负的心理。

在他看来,大蒙古帝国的军队所向无敌,从钦察草原到匈牙利,从撒马尔罕到巴格达,多大的城池,蒙古铁骑都能攻克。一个不足三平方公里的钓鱼城,竟然让堂堂的蒙古大汗绕着走,面子何在?蒙古帝国的声威何在?

由于蒙哥坚持要踏平钓鱼城,于是蒙古军又被迫在钓鱼城下煎熬了一个多月。

在此期间,见钓鱼城固若金汤,没有攻破的可能,蒙古军的士气跌到了谷底。到了1259年七月,天气越来越炎热,傲慢自负的蒙哥也急了。他为了挽回面子,也为了蒙古帝国的荣誉,决定到前线督战。

这一次,蒙哥亲临前线擂鼓助战,鼓舞蒙军发动猛烈攻势。

还别说,大汗亲自督战,效果还是有的。杀红了眼的蒙古军攀云梯而上,一度占领了钓鱼城的外城墙。

可是,老天爷此时不向着蒙古人。

当天晚上,钓鱼城的上空忽然电闪雷鸣,暴雨狂泻而下,蒙古军架设的云梯在暴雨中突然折断,导致后军不继,先前杀入钓鱼城的蒙古军被迫又退出了城外。

而就在此时,宋军的增援也赶到了。

增援而来的宋军首先突破了负责拦截的蒙古水师,接着又趁天降大雨,江水暴涨之际,将部分军用物资送入钓鱼城。最后,竟然还全身而退了。

钓鱼城内本来就积蓄了大量物资,现在援军又送来了更多物资,这简直是如虎添翼。

为了羞辱蒙哥,某一天,王坚故意从城上扔下几个大包袱。

蒙古人打开一看,竟是两条鲜鱼和百余张蒸面饼。包袱之中还夹着一封信。大概内容是:尊敬的蒙哥汗,我是宋将王坚,现在钓鱼城内物资充分,吃喝不愁。再打十年也没事。看咱们谁耗得起谁!

看到这封信和这些面饼,蒙哥汗又急又气,当天就病倒了。不久后,暴毙于军中。

如同余阶一样,关于蒙哥的死,历来也是说法不一。

按《元史》记载,蒙哥是久屯于坚城之下,又值酷暑季节,水土不服,病逝于军中。

按《合州志》等地方史料的记载,蒙哥是在督战期间,被宋军的神箭手射伤,后因天气炎热,箭伤疮口被感染,最终病死于军中。

蒙哥死后,蒙古高层由于又一次要赶回蒙古本部争夺汗位,因而此次征宋也就不了了之。宋朝也再一次获得喘息之机。

关于钓鱼城之战,很多人常用“改变世界未来八百年命运”来形同此战的意义。

但其实这一战对南宋也极有意义。可以说,钓鱼城之战直接给南宋续了二十年的命。

钓鱼城之战前,南宋独抗蒙古二十四年。

这与西夏的二十二年(1205~1227年),金国的二十三年(1211~1234年),没多大差距。

如果钓鱼城之战,宋军没打赢。蒙哥没有死在钓鱼城下。

可能在1261前后,南宋就亡国了。根本坚持不了45年之久。

钓鱼城之战后,蒙哥的四弟忽必烈和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大打出手。

两人从1260年战至1264年,最终以阿里不哥力竭投降,被忽必烈幽禁告终。

拿下了阿里不哥,忽必烈又统一了蒙古本部。但是由于人心尽失,四大汗国除了旭烈兀建立的伊尔汗国外,全部都跟忽必烈闹翻了脸。

而失去了三大汗国的支持,忽必烈只能重用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回回人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为了争取这些人的支持,忽必烈又花了三年时间调配内部统治阶级的利益矛盾。

所以在钓鱼城之战后,蒙古实际有八年时间没有大规模侵宋。

八年机遇,南宋得到如此充裕的时间,本来可以做很多事情。

但是,此时的南宋已经是日落西山,做什么事都不对。而也正是这些错事,最终导致宋朝失去了最后一丝生存的可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23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元朝战神兀良哈阿术,打了150多场仗就没输过
...樊”的作战计划。于是蒙古和南宋朝廷在襄樊对峙了6年之久。 襄樊之战,蒙古军的统帅就是阿术。阿术采用“围点打援”的策略,一边围困襄樊,一边派部队去阻击宋朝援军。同时阿术还命人
2023-02-28 10:29:00
蒙古帝国最害怕的一个国家,成吉思汗孙子命丧黄泉
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曾经横扫欧亚大陆,基本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是蒙古铁骑的对手。但是有这么一个国家,它曾大败蒙古军,蒙古帝国的大汗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都战死沙场。这个国家就是南宋
2023-02-08 20:56:00
抗蒙36年之久的南宋合州钓鱼城,是以防御为核心的城池选址经典之作。▲钓鱼城护国门钓鱼城城址的一个特点是地势险峻。它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的钓鱼山顶,三面环水,城与山相结合,城
2023-08-19 16:11:00
御驾亲征死于征途的十位帝王
...然后北上归顺完颜雍。02、朱棣,永乐大帝,骁勇善战,令蒙古铁骑闻风丧胆。1414年,朱棣御驾亲征,率6万精兵深入漠北,在忽兰忽失温重创瓦剌重装铁骑,斩首五千余人,俘虏王子数十
2023-08-21 17:21:00
野狐岭之战金兵为什么败给蒙古兵
铁木真已是他控制西北蒙古诸部的边境官,就是所谓大金国西北招讨司。金国有时还时不时派王爷取道于此巡视蒙古,铁木真虽然兵少但将广,他有许多虎将,这让他的更有底子去打赢一次次战争,金国
2023-10-24 16:31:00
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各国,南宋居然是坚持最久的国家,原因有哪些?
...争开始到崖山惨败,抵抗了蒙古帝国的进攻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众人眼中因为宋辽和宋金战争表现拙劣而羸弱的南宋,在面对蒙古这个顶级大boss的时候却出乎意料的顽强。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2023-05-13 19:52:00
宋朝军力积贫积弱,但火器发达超乎想像
...军事强国。从早期的辽国、中期的金国,以至最后的对手蒙古帝国,宋军的表现可圈可点。只可惜不论是北宋以至南宋,皆犯下战略性错误而导致亡国的命运,使战术上的胜利变得黯然失色。宋代军
2023-02-20 19:44:00
南宋与蒙古的襄阳之战改写了世界历史进程
...先生的作品《神雕侠侣》中,有杨过在襄阳城下飞石击毙蒙古大汗蒙哥的情节。故事写的相当精彩,只可惜这是虚构的文学作品。蒙哥死于侵略南宋的战争中不假,只不过他殒命的地点是合洲(重庆
2023-10-03 18:48:00
聊聊被冤屈800年的绝世名将——张弘范
...持襄樊战役,正是他切断两城联系的策略,使得坚守7年之久的襄阳城告破。这场战役过后,南宋王朝失去了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控制,蒙古大军直捣临安,只是时间问题。忽必烈任命伯颜为大军统
2023-03-12 21:1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勇担使命强国有我
当 亲 切 的 问 候 萦 绕 在 校 园 , 当 温 暖 的 笑 容 绽 放 在 每⼀ 张 脸 庞 , ⺠ 族 ⼩ 学 的 学 ⼦ 带 着 期 盼 与 欣 喜
2025-09-07 18:45:00
陈纳德雕像前,一眼深情“对望”,胜过万语千言
抗馆公布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增补和勘误名单,抗日航空英雄和英烈后代捐赠珍贵文物,飞虎队创始人外孙女嘉兰蕙也来了陈纳德雕像前
2025-09-06 09:54:00
30年绘就14年抗战烽火,画家崔宁抗日战争长卷展在龙口开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洋 通讯员 王明城9月5日,在龙口市美术馆,一幅50米长的抗战长卷徐徐铺展,瞬间将观众拉回1931-1945年的烽火岁月——这是退休警营画家崔宁用30年光阴
2025-09-06 12:52:00
淮河三峡第三峡:明光浮山峡
大皖新闻讯 浮山,位于淮河右岸安徽明光段。因南北朝时期,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建浮山堰而出名。浮山堰处在淮河三峡中的第三个峡口浮山峡
2025-09-06 15:38:00
9月6日,“河北五超”第四轮,秦皇岛队远征保定,“榜眼”“探花”即将上演论剑争锋!
2025-09-06 19:11:00
抒写庸常中的传奇|读若非小说集《十二盏微光》
读《回煞记》的时候,我心里在想,民俗的东西竟能够带出这样的一片深情,这再一次印证了好的小说对读者而言从来都是一份情感的馈赠
2025-09-06 23:27:00
大众网记者 周琛 路鑫 张勇 菏泽报道80年的沧桑巨变,你们曾浴血守卫的山河,已是全新的模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
2025-09-05 09:03:00
娄山关|那个一衣带水的地方
走进怀化,是在盛夏季节。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热浪,还有高铁站上鼎沸的人声,这样的热火朝天就像我印象中的湖南人,说话噼里啪啦尾音上扬
2025-09-05 15:41:00
大禹文化⑤丨禹疏九河:到底是哪九条河?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05 16:27: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不沾血的武器 来自吉林的古代“反战顶流”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往昔,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愈发清晰。在追求和平真谛的漫长岁月中
2025-09-05 16:55:00
考古新发现|雁塔区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 墓志揭示其祖孙三人皆在唐为质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记者在现场获悉,西安市雁塔区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墓志揭示其祖孙三人皆在唐为质
2025-09-05 18:33:00
考古新发现|空港新城发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 段文振墓志或为欧阳询所书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记者在现场获悉,空港新城发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其中段文振墓志或为欧阳询所书
2025-09-05 18:34:00
从金代的酒务官署到明代的宰相赞誉,再到清代的帝王题诗,最终在新时代绽放出非遗光彩……在山东茌平,有一抹酒香穿越千年时光
2025-09-05 10:36: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近日,厦门仁爱医疗基金会原理事长郑毅夫向思明区图书馆捐赠了其父亲郑仕照的回忆录——《烽火南洋——抗日老兵话当年》
2025-09-05 07:50:00
这是一封花了40分钟,在飞机上写的信,通过信,广西15岁的袁同学与两千年前的英雄霍去病完成了一场精神对话。“惟愿将军英灵长存
2025-09-04 1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