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宋国:西周时期的独特地位与地缘因素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24 21:50:00 来源:戏说三国

西周初年,纣王庶兄微子启(姓子名启,曾做微子国国君,世称微子启)获封殷商故地,国号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境内)。宋国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为“三恪(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授名号)之一,是春秋战国十二诸侯之一。至宋襄公,宋国国势到达鼎盛,成为地方二三百里(约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整个江苏省的面积)、兵车千乘之强国。战国时期,当同处中原的郑、卫、鲁等中原诸国相继被七雄削弱、吞并之际,宋国却能西退魏、东攻齐、南败楚,“拓地三百里”。宋国能国运长久,地缘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宋国:西周时期的独特地位与地缘因素

春秋战国诸侯国国都分布

复国梦不灭

西周初年,周人平定了纣王之子武庚的反叛,为防止商朝遗民再次反叛,就将他们分成两个部分,参与反叛的那部分殷“顽民”被迁到东都洛邑,严密监视;而持“中立”态度的那部分商族则受到优待,并被立为典型。在“国际”政治和地缘博弈当中,将“非我族类”的人全部消灭或迁走固然是一种解决方案,但并不一定是上佳的解决方案。根据先秦时代的惯例:一个正统王朝建立,要先做好“兴灭国,继绝世”,这样才能使“天下之民归心焉”。因此,一个商族后裔国家—宋国建立了,纣王庶出兄长微子启成为了这个新国家的君主,以奉商朝宗祀。周王甚至还破例授予宋公这一爵位,要知道公一般只授予周王直系子嗣,即使燕、齐、晋等国最初也只是被封为第二等的侯爵。但这些并不说明周王室对宋真的放心了。相反,周王室在宋国周边建立数个姬姓封国(卫、鲁)以对其进行监视,又派遣周军三大主力之一的股八师驻防于股之故地朝歌,以时刻应对商族。这种恩威并施、区别对待的方案,为稳定西周的统治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宋国的腹地位于今河南商丘市境内,据考证这里曾是股商诸多都城之。仔细观察宋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难发现,这是一块平坦辽阔的土地,大道和航道纵横,“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这种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的地理条件,为宋国发展商业带来可能。经商是商族人的老本行。与视农业为本的周朝相比,商朝是一个商业国家(有人推断说“商人”这个名词现在作为交易中间人的代名词,可能就是源自“商族”),商族在经商和手工业方面十分擅长,尤其是股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销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多是些有某种手工艺专长的氏族。当商族在政治上没有企图时,这两方面的优势反而能够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有人说这种情况与二战后日本在政治上唯美国马首是瞻、军力发展被限制后,却在二三十年间实现经济腾飞颇为相似)。被剥夺了土地所有权的商族,不得不把精力放在“商贾”这个自古以来就备受轻视的职业中来顽强地证明自己。

商人经商,周公是支持的,还确立了“优待殷人”的原则—一商族百姓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习俗生活,而不必完全按照周礼的约束。典型的例子就是商族人可以聚众饮酒作乐(商族很喜欢杯中之物),而周人这样做则要受到严厉处罚。这些优待政策,促进商族创造了数量可观的财富,为宋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发展经济只是商族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业,复兴殷商才是宋国上下最大的梦想。春秋初期,“小霸”郑国的崛起,让宋国不敢轻举妄动。直到公元前43年齐桓公去世、中原霸主之位空悬,宋襄公看到了希望。

宋国:西周时期的独特地位与地缘因素

宋襄公

昙花一霸

桓公死后,宋襄公一直试图填补中原霸权的空白,屡以“霸主”姿态对待周围小国。公元前642年,他率领曹(今山东曹县)、卫等国诸侯,带兵平定齐国内乱。公元前645年,他为清算旧怨而出兵讨伐曹国。此后,膝国(今山东膝县西南)国君婴齐因公开驳斥宋襄公,即被他拘执。公元前641年,宋襄公召集曹国、邾国(今山东邹县)以及东夷诸国在曹南(今山东曹县南)会盟。但酆国(今山东苍山县)国君邮子没来参加会盟,宋襄公居然做出了“杀酆子以慑服东夷”的决定。

不过,春秋时期“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即称霸者必须以自己的国家实力为基础,借助于提倡仁义为号召,但归根结底,霸主一定要是大国。宋虽不算小国,但与齐、晋、楚等国相比,毕竟差了一个等级,其国力甚至不能与郑、鲁等国相提并论。宋襄公要建树霸业,有些不自量力。地缘上看,宋国位于黄淮平原的东部,土地平坦辽阔,其东部虽有芒砀山,却基本无险关要隘可守。自北向南,宋境内依次有汴水、濮水、涡水睢水、颖水、浍水及获水与泗水等河流呈扇形展开。这种没有山脉保护的平原地区,就是所谓的“四战之地”。尽管春秋后期吴国依托纯粹的平原,也成了一方霸主,但吴国的经验在于提升了河流的战略作用,依靠人工修筑引导构筑出一套既有利于农业生产,又适合自己战略防御的河网系统。如果让吴人来经营宋地,他们也许会想办法向北将势力范围渗透至济水,向南延伸至淮河然后再在商丘的东西两侧,选取两条甚至数条南北向的河流,构筑一条可以循环的河网系统。事实上,后来吴人北入中原争霸时,正是这样做的,邗沟的开挖就是这种战略思维的产物。然而,春秋初年的宋人并没有后来吴人的意识(即便宋国的河流冬季有可能结冰,但不像吴国江南那样可四季行船,淮河的那些支流也没有长江那么宽阔,如果建成封闭、全面的水上防御系统,仍可为宋国的逐级抵抗提供便利),宋襄公图谋称霸甚至没有将地缘因素考虑进去。

在宋襄公看来,资格才是首位的。如果周王室权威尚存,或许会论资排辈地选出一个“诸侯之长”。尽管宋人非姬姓,但殷商王族后裔和公国之尊的双重身份,让他自视比他国更有资格成为新盟主。公元前639年,宋、楚及陈、蔡等国在盂(今河南睢县境内)会盟,宋襄公呵斥楚成王:“汝以假公压吾真公乎?”纵观历史,一国不通过与其他大国进行一场甚至数场战争,是根本无法获得稳固霸主地位的。宋襄公仅仅通过对几个小国的胜利(如曹国),就要称霸是不可想象的。更可悲的是,第二年,公元前638年秋宋楚爆发泓水之战(古河流名,今河南拓城境内)。楚军来犯之时,宋军本可依托泓水作为防线,但这条天然防线并未发挥任何战术作用,原因是宋襄公命令“不击半渡、不鼓不成列”。可惜春秋无义战,宋襄公的“仁义道德”使霸业成空。

宋国:西周时期的独特地位与地缘因素

宋国军队

弭兵之盟

宋襄公图霸失败后,公元前636年晋文公重耳归国即位,国势大增,开始了对霸业的追求。由于宋国在“天下之中”,所处极具战略意义:宋在春秋兼并了宿国(今山东东平东南)、逼阳国(今山东枣庄南)、曹国以及杞国(今河南杞县一带)、戴国(今河南民权东北)和彭(今江苏徐州)等六国之地,实为“南北之要冲,列国之门户”。清代学者顾栋高对宋国战略位置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陈、郑、宋皆在河南为要枢,郑处其西,宋处其东,陈介乎郑、宋之间。得郑则可以致西诸侯,得宋则可以致东诸侯。”

对楚晋两强具体而言:楚与齐、鲁的往来路线,是出方城(今河南南阳境内)隘口,东经召陵(今河南漯河境内)过陈国(今河南唯阳一带东北行,经宋而达鲁境,再到泰山以北的齐国。而晋国与吴国的联系路线,是由延津(今河南新乡境内)渡过黄河,经过宋国,越淮河、长江而至太湖流域。宋国不仅战略位置重要,其国力在中原诸侯里也较为强盛,辽阔的疆域在当时甚为可观,且有兵车千乘左右,在列国争霸作战中投向何方影响至关重要,因此中原诸国尤其是宋国的归附就成了争霸的主要内容。春秋时期的重大战役城濮之战和邺之战,均因晋楚争宋而引起。公元633年,楚率陈郑、蔡等国围宋都商丘,宋向晋告急。次年,晋楚爆发城濮之战。公元前597年,楚晋郄之战,晋败。数年后,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与楚言和,尊楚。所以,顾栋高论断:“宋为中国门户,常倔强不肯即楚,以为东诸侯之卫。至宋即楚,而天下之事去矣。”

然而,宋国长期跟随晋国出兵征战,同时还受到楚郑的不断侵伐,早已不堪重负。春秋末期,晋吴结盟抗楚,两国来往频繁,作为交通要道的宋国更难摆脱兵征之苦,在这种情况下,宋国两次充当弭兵的倡导者,分别于公元前579年与公元前546年,召集晋楚在宋会盟,平分霸权。

宋国:西周时期的独特地位与地缘因素

最佳配角

中原诸国在享受了第二次弭兵所带来的近百年和平后,战国七雄登上历史舞台。如果说战国七雄是战国时代主角,那么还有一些春秋时代的老牌诸侯国在夹缝中求生存,比如郑、宋、卫、鲁等。不过,配角也有配角的排名。如果要为配角们做个排序的话,战国后期曾经中兴一时的宋国绝对可以排在前列。

与战国时期中原其他几个老牌诸侯国相比,宋国的状态还算不错。宋的西邻、曾经的“小霸”郑国,在公元前375年就被韩国吞并了;北边显赫一时的卫国,公元前330年沦为魏国的附属;至于东面的鲁国,公元前323年仅剩都城曲阜及周边一带。而宋国的地缘实力并未见削弱,最起码在战国七雄相继称王之后,宋国国君子偃于公元前318年自立为王。之后,宋国东伐齐,攻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里;西战魏,攻取二城。宋国又攻灭滕国、讨伐薛国(今山东滕州境内),其国力达至顶峰,被称为“五千乘之劲宋”。

很多人或许会奇怪,以宋国这种“四战之地”,为何在郑、卫、鲁、宋四个中原区域强国中发展得最好。尤其是与最先被灭亡的郑国相比,宋郑的地缘十分类似,一东一西,分别占据了中原地区的两端,而灭国时间却相差近90年。尽管9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但郑国亡在前头还是有其地缘因素的。郑国处在中原的西部,无论是秦人还是晋人,如果想进入中原争霸,都会将目标首先对准它。另一方面,从南阳盆地出“方城夏道”向中原渗透的楚人,也是郑国的主要对手。也就是说,郑国的位置处在诸强博弈的焦点,承受的压的位置处在诸强博弈的焦点,承受的压力最大,以至于三家分晋后,率先被东进的韩国所灭。而处在中原东端的宋国,所承受的压力就要小得多,无论是渭河平原的秦人,还是山西高原的晋人(包括后来的三晋),或是江汉平原的楚人,核心区都离宋国较远。齐国的核心区算是离宋国比较近的了,不过齐宋要想发生直接地缘博弈,必须先跨过鲁国。因此与诸大国的核心区相隔较远为宋国的生存赢得了时间。

不过,宋国从欲“称霸”转向“称王”,还是发生了质的变化。“称霸”所谋求的是在体系中的独大;而“称王”所追求的则是将整个体系归于一家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说,在诸国相继称王之后,天下重归一统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公元前286年,齐楚魏联合灭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4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探究影响秦晋关系的因素
...断向中原扩张,但由于晋国的牵制,疆域未出函殽。三、地缘政治据史学家研究,当时的秦国独自位于中原的最西边,距离中原较远,其文化更接近周围的戎狄,较为落后。秦国的殉葬制度也十分落
2024-06-16 20:41:00
...中的政权,但每当中原诞生了强大的农耕政权之时,这股地缘压力就会传到给草原上,引发一个强权在草原的崛起。汉人建立的宋朝虽退居江南一带苟延残喘,但金朝却实质上却成为了中原农耕帝国
2023-05-20 15:54:00
楚国崛起与齐桓公的战略困境
...国)犹秉周礼”,就彻底打消了齐桓公的念头!其次,从地缘政治角度,齐国的地理位置也极为不利。齐国大部分位于山东北部,西边就是强大的卫国,南边为政治影响力更加强大的鲁国,北边有北
2024-02-25 14:26:00
越南被中国统治了一千多年,为什么没被同化成一个国家?
...地理因素、文化认同、政治独立运动、中央政府的政策和地缘政治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地理因素越南位于中国南边,地形复杂,有山脉、河流和密林等自然屏障。这样的地理条件不仅在
2024-05-25 19:58:00
为何说秦国的成功,地缘优势也不容忽视
...从七国之中脱颖而出、力战群雄,一定程度上还要考虑其地缘优势,秦国地处六国以西,偏居一隅,北、西、南皆无强敌,而且坐拥巴、蜀,尽享天府之利,如此才能默默积蓄实力,惊艳华夏列国。
2024-05-14 10:59:00
春秋时期国君亲征与被俘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勾践接下来再说说越王勾践。吴越两国地处东南一隅,从地缘角度来讲,吴国要争霸中原,首先要征服越国方无后顾之忧;而越国要向外发展,就必须跨过吴国。有鉴于此,两国历史上兵锋不断,都
2023-12-24 15:50:00
郑州为何能成为八大古都之一
...州至连云港)就在郑国地界交汇,足见当时郑国在中原的地缘中心地位。郑国极盛时期,在四个方向作战均胜多负少,无奈国力却并未相应增强,等到楚国在南方成为巨无霸,郑国不得不面临楚国多
2024-03-11 19:09:00
战略纵深:古代国家衰落与复兴的地缘因素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规律,可以用来解释这个问题:新的文明总是诞生在旧文明的边缘。郑鲁宋,还有陈蔡等国都地处中原腹地,所以衰落;而齐秦楚晋地处边缘反而强大。一、虽然都是分封,但却各有
2023-11-04 09:01:00
安东都护府:大唐帝国对朝鲜半岛的军事统治
...半岛北部,实力最为强大。高句丽对于中原王朝是极大的地缘威胁,于是6-7世纪,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都对高句丽进行了大规模攻伐,最终在近百年持之以恒的努力下,高句丽终于在公元668
2023-09-16 13:4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叶旭升 魏俊 通讯员 张娟 龚义)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近尾声,日寇却仍在中华大地上负隅顽抗
2025-09-01 21:30: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㵲阳河畔 和平之光永驻‌
㵲阳河畔,镇远县和平街南端,沿着青石板路便见到“和平村”的大门,这里不是一个村子,而是战俘收容所旧址。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
2025-09-01 23:04:00
“冀东抗战,打得既艰难又勇敢。一拨一拨地牺牲,又前赴后继地去参军。”“爬起来,义无反顾地向前冲。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为全民族而抗战
2025-09-01 14:53:00
特别报道丨一馆一展,藏着黑土热血的英雄故事
“沉默太久,不是因为遗忘,是因为雪与泥埋的太深。”8月30日,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展,深埋地下数十年的文物第一次集中呈现在世人面前
2025-09-01 14:55:00
铭记烽火连天 砥砺强军壮志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吉林省白城军分区近日组织“纪念抗战胜利、争当抗联传人”主题党日活动
2025-09-01 14:56:00
从日军手里逃脱后毅然从军!96岁老兵吕盈吉:战友们,安息吧
大众网记者 刘宏蕾 济宁报道在济宁市任城区军休所宿舍,96岁的抗战老兵吕盈吉坐在椅子上,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胸前的勋章上
2025-09-01 17:42:00
良渚古国究竟什么样?那时候人们怎么生活?8月23日,由河北博物院、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推出的“玉韫古国——良渚文化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
2025-09-01 08:00:00
抗战时期,这些清流印记不能忘
东南网8月31日讯(通讯员 吴火招 沈兴源 文/图)清流是21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也是主力红军的主要活动区域。抗日战争爆发后
2025-09-01 00:03:00
特别观察丨北京这个文物特展,为啥关注度这么高?
8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内,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正在静静上演。走进“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仿佛步入了八十年前的白山黑水之间
2025-08-31 09:36:00
【微纪录片】东方战场的生命堡垒
1939年的中国,硝烟漫过黄河,掠过长江,最终在西南腹地的群山前停下脚步。位于贵阳东南郊的图云关,正悄然迎来一群特殊的“守关人”
2025-08-31 21:34:00
一只水壶一张地图见证抗战烽火岁月 鼓浪屿华侨后裔讲述先辈参与抗战的故事
年轻时的陈珊轮。雷文铨1940年拍摄于昆明的照片。 陈珊轮的军用水壶。雷文铨1932年绘制的“晋江惠安仙游三县沿海仇货入口地图”
2025-08-30 08:31: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跨越80年!国际援华医疗队后裔齐聚图云关,共缅烽火情谊
“我们为先辈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非常自豪。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士,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战争
2025-08-30 11:44:00
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在京开展
为铭记抗联历史,缅怀抗联先烈,弘扬抗联精神,讲好抗战故事,8月30日上午,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展
2025-08-30 15:48: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开学了,来吉林看看古代的高端文具
又到开学季,学生们是不是开始为新学期准备文具清单了?那么在古代,学子们是不是也一样要为开学准备文具清单呢?说起古代的文物清单
2025-08-30 16: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