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紧扣特色产业引进人才,成立高层次人才协会,以“免费梅江”服务人才
人才来梅 发展提质
梅江区开展“免费梅江”活动,打造青梅互联网创业产业园,为青年人才提供免费创业平台。何森垚 摄
梅江区以产业聚人,努力为人才创造机遇、提供舞台。
陈泽铭 摄
越来越多创业者正集聚梅江区。
魏丽文 摄
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什么?是人才!
电子信息产业是梅江区的主导产业,人才的有力支撑,让电子信息企业干劲十足。据了解,去年1—11月,梅江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增4.3%,其中梅州经开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增11.3%。
人才集聚,也让乡村发展有了新面貌。近两年,梅江区直各单位选派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特派员等900多名专家人才到农村开展支教、义诊、技术帮扶等,农村群众生活因人才到来而变得更充实、更幸福。
人才,也为高质量发展添动力。近年来,梅江区以“三式一化”推动市“1+N”人才政策落地见效,优先把人才资源集中到“打粮食”项目、重点民生事业和乡村振兴战场上。
去年,梅江区高层次人才协会成立,标志着梅江区人才工作步入新阶段。以需求为导向,引才、留才、用才,让人才在梅江区迅速成长并扎根落地,为梅江在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中走在全市前列和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南方日报记者 梁时禹 许文浩 通讯员 钟兴明
“外引内培”集聚人才
企业生产,需要人才。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魏福莹说,就目前公司而言,需要技术型人才。“车间需要懂得数控的技术工人,研发需要懂得材料学的技术研究型人才,两种人才的搭配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披荆斩棘。”
去年9月28日,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盈华电子)年产5.66万吨高端铜箔项目二期正式投产。通过两期总投资额达38亿元的项目建设,盈华电子已成长为预计年产值56亿元、年纳税2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的骨干企业,是梅州、梅江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产业集群的重要支点。
当下,生产线扩增需要技术人才。“就生产线来说,除了普工外,我们还需工艺技术员、质量管理人员等,以满足新的生产线需要。”魏福莹说。
未来,新产品的研发也需要技术人才。“公司的产品与采购商的需求相匹配,生产线才能持续运转,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新产品研发。”魏福莹说。
产业发展需要人才,城市建设同样需要人才。当前,梅江区面临诸多发展机遇,人才是将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力的“钥匙”。
从全国来看,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让梅州成为广东又一国家级战略平台。
从全省来看,龙龙铁路、汕梅高速改扩建、瑞梅铁路等交通项目进度加快,桥头堡的作用愈发突出,梅州将成为联通粤港澳大湾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中部地区的重要通道。
从全市来看,经济指标透射出梅州发展的积极信号:去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90.36亿元、比增5.0%,增速全省第六、山区市第一,预计全年比增6.0%;1—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比增8.0%,增速全省第二;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增10.4%,增速全省第三。
抢抓政策机遇,梅江区积极引进人才。该区制定《坚持“三式一化”全面推动“1+N”人才政策开花结果 打造梅江“首位度”人才高地实施意见》,清单式梳理政策、订单式引育人才、一站式服务保障、项目化推动落实,推动“1+N”人才政策在梅江落地见效。
“我们坚持‘外引内培’两手抓、两促进,紧扣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引进人才。”该区组织部门负责人说。通过推行产教融合、校企校地校会合作模式,依托梅州城西职校与10家企业建立“工读式”定向育才模式,与33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联合创办梅江学院,首期招生73人,订单式培养电子电路行业青年技术人才,加大本地毕业生留梅力度。
截至目前,全区新引进人才2706人,新培育人才3785人,新认定人才3305人,超额完成重点人才工作总任务111.3%;新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7人,招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7人,乡村振兴志愿者35名,返乡社会实践人员238名,申报省级博士工作站1个、上报省级以上人才项目2个。
事业留人用好人才
如何使用人才?为人才筑牢平台,让人才有施展拳脚的空间,是梅江区的思路。
去年12月13日,梅江区召开高层次人才协会第一届第一次会员大会暨成立大会,标志着梅江区高层次人才协会正式成立。
据了解,梅江区高层次人才协会现有首批会员100人,是服务集聚人才、促进人才交流互鉴、成果展示、抱团发展的平台,对于实现高层次人才与梅江区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同频共振”有重要意义。
新平台,让梅江区的人才有了更多施展拳脚的空间。
“协会成立后,我们将组织多元化的人才交流、联谊座谈、对接活动,加强人才之间的联系,取长补短、资源整合,推动人才与产业相融、与企业互动、与项目对接。并加强了解人才的所需所盼,注重倾听人才意见,帮助协调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积极向有关职能部门反映企业和人才的愿望和诉求,努力为人才争取更大的权益。”梅江区高层次人才协会会长朱阅岸表示。
坚持事业留人,是人才工作的重要价值理念,也是回应人才需求的突破口和聚焦点。“高质量发展,需要专业人才。”梅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认为,谁集聚了更多的优秀人才,在未来区域竞争中就拥有更多可能、具有更多优势、掌握更大主动。
近两年,梅江区从搭建平台入手,以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为重点,依托重点产业园区和企业,建立一批专家工作站、科研流动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让没有来的人才想来、来了有事干、干了留得住。
1月1日,梅江区BPO产业园正式挂牌,标志着数字经济发展又添新平台。据了解,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广东梅江城发集团有限公司、嘉音讯数字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嘉音讯”)、中国联通梅州分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梅江区BPO产业园,让闲置资产重新焕发活力。
新的产业园,意味着更多数字经济专业方面的人才有发挥的空间。“我们已招聘了近200名员工,正在培训中。”嘉音讯负责人何志平介绍。
目前,产业园已承接滴滴等网约车平台的客服外包业务,后续将对接引入电信、移动等通信运营商及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致力打造全行业客服中心,对“赋能”“赋智”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用心服务留住人才
为什么留在梅江区?麦碧云的答案是:感受到了梅江区对人才的渴望和关爱。
来自江门的麦碧云是一名博士研究生,本硕博均就读于中山大学,研究化学相关领域,是梅江区于2021年底引进的教师人才,目前在梅州中学教化学。
在梅州工作几年来,她充分感受到了梅江区在“引育留用”人才上的诚意,也坚定了在梅州安家落户的决心。“梅江区给予我们充足保障和优惠政策,在梅州工作非常安心和舒心,同时希望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将科研与教育相结合,在遵循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麦碧云表示,她将发挥“以才引才”作用,主动宣传推介梅州人才政策,推荐身边想求职的朋友来梅就业。
“梅江区在收入、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我们充分保障,让外来的各类人才获得满满的归属感。”嘉应中学急需紧缺人才陈淇雅对地方党委、政府关心关爱人才的服务举措表示赞赏。
纵观近些年,梅江区为了留住人才,可谓是下足了功夫。无论是人才补贴、子女入学等软件,还是住房、交通出行等硬件,梅江区尽可能地向人才倾斜,让人才留得安心、留得舒心、留得放心。
今年初,梅江区实施“免费梅江”系列活动,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提供免租工作场所、免费平台和2—7天不等的免费住宿等,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在梅就业创业。
从赣州到梅州,求职路上邱栋林真切感受到了梅江区对人才的重视,“没听过求职还能免费住宿,感觉很惊喜、很温暖,也更愿意留在梅州。”
“我们选取万象国际公寓、客天下康祺酒店、百岁山人才公寓等作为免费入住服务点,为符合条件的外来求职者提供至少三天两晚的住宿服务。”梅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宋鹏鸿介绍,求职者可以在“梅江人才”APP申请住宿,并了解人才政策、创业就业环境以及咨询相关业务。
据统计,实施“免费梅江”系列活动以来,梅江区已盘活芹洋花园、瑞景花园闲置房屋共330套房、33间店铺、989个车位,用于引进中小企业入驻和高端人才入住;挑选酒店公寓式住房380间,提供给外来求职、创业人才免费住宿,180多名留宿者中有过半选择留梅就业。
在梅江区客天下融湾创业岛,新入驻的企业正在发展壮大。“入驻创业岛的企业目前已有16家,涵盖电商直播、新媒体运营等领域。”客天下融湾创业岛招商经理黄淦钧介绍,对于首批入驻的团队,创业岛给予三年免租金的优惠;对于新入驻的企业,则会根据不同的行业给予相应优惠。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梅江区“练好内功”留住人才。
在政策方面,梅江区围绕实体经济发展,针对互联网行业、制造业等“打粮食”项目,制定出台若干扶持措施,吸引300多家互联网企业落户梅江,支持先进制造业投资“项目落地进度奖励”由事后奖励调整为事中奖励。
在服务方面,梅江区建立省内外高校人才联络站,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协助解决34名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问题,落实人才奖补政策,受理青年人才等就业创业扶持388人次234.2万元,一次性创业资助补贴5人5万元,创业租金补贴2人0.8万元,受理人才落户奖61人20.9万元,高层次人才认定、人才卡申领109人。
接下来,梅江区将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1+N”人才政策,围绕省市重点人才工作任务,聚焦实体经济、重点民生、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围绕梅江“打粮食”项目建设、高质量发展、保障重点民生等内容,加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大力度培育人才、搭建平台。
此外,梅江区还将继续积极推行“校会合作”“政企共建”等模式,探索搭建“人才飞地”、技能实训基地、创就业人才孵化基地,吸引人才来梅就业创业。
一线实践
梅州市客系食品总经理蓝峰:
创办预制菜公司
让盐焗鸡香飘全国
巨大的锅炉发出沉闷的声响,雾气裹挟着鸡肉与粗盐碰撞出的香气,弥漫在客系食品的生产车间内,不断挑动着嗅觉。揭开锅盖,一只只金黄色的鸡翅、鸡腿整齐地码放在锅内,让人垂涎欲滴。“品质不错,广州的顾客应该会喜欢。”蓝峰将一只鸡翅撕开,端详了一会。
蓝峰是梅州市客系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客系食品”)总经理,开设食品公司仅一年,他已能通过双眼看出盐焗鸡的品相,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这样一个操作熟练的人,此前从未从事过食品行业。“别看我长得像厨师,以前可是从事制造业的,在深圳电子信息企业上班。”蓝峰说。
2007年至2012年,蓝峰从一线员工做到了总监,本可以沿着这条道路往上爬的他,做了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决定:回梅州发展。“一方面,我是客家人,始终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另一方面,家乡的基础建设越来越好,也在吸引着我回去。”他回到梅州,开了一家传媒公司,做起电商生意。
2022年,他开了一家预制菜公司。彼时,直播带货正兴起,预制菜产业方兴未艾。“预制菜有效节省人力成本、压缩出餐时间,十分适合当下繁忙的年轻人。”对于这个新兴的产业,蓝峰有着独到的见解。
然而,预制菜产业并不是蓝峰想得那么简单。难住他的,首先是产品的工艺。
蓝峰是土生土长的梅江人,盐焗鸡是记忆中的家乡美食,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只要回家,他都会带盐焗鸡给同学和同事们。但在制作过程中,蓝峰却始终调不出自己想要的味道。“吃的时候觉得,就是普通的咸香味道,但做起来,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蓝峰觉得,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食品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永不能丢。
“刀老石上磨。”为了生产出正宗的盐焗鸡,蓝峰几乎吃遍了梅州的盐焗鸡,吃完之后便与负责技艺的工人探讨,努力改进产品味道。“那一段时间,我甚至不想看到盐焗鸡,吃什么都感觉是盐焗味。”
功夫不负有心人,客系食品公司业绩越来越好。2022年下半年,客系食品产值就达到近600万元。去年产值更是突破2000万元。
不仅如此,客系食品还与广州鹰金钱集团、侨丰发展控股集团以及南方乡投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探索新的市场,让梅州产品能更多地走进大湾区。“现在,我们正努力研发新口味的盐焗鸡,例如玫瑰露盐焗鸡、五指毛桃盐焗鸡,让消费者有更多口味可以选择。”
当地一系列政策的发布也让蓝峰充满信心。
2022年10月,《梅州市加快客家预制菜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印发,支持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客家预制菜产业集聚区,推动梅州客家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预制菜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并不局限于食品专业。”蓝峰认为,客家预制菜要走得更长远,从品质到营销,都需要做好规划,在这过程中,人才是第一资源。“说起盐焗食品,广东省以外的消费者很难想到梅州,因此我们需要携手更多人,塑造好‘梅州盐焗食品’品牌,并在全国打响品牌,这样才能进一步拓宽销量。”蓝峰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0 08:45:3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