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闻晨报
1983-2023春晚四十年·我来陪您想当年
听茅善玉讲:那时的朴素,那时的满足
1984年,茅善玉在央视春晚表演了沪剧选段《燕燕做媒》和歌曲《太湖美》两个节目
资料图片
赵忠祥主持了1984年春晚,那届也第一次有了《难忘今宵》
资料图片
央视春晚从1983年第一届到今年2023年刚好走过四十年,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为你寻找历年春晚难忘的上海面孔。
说到央视春晚的上海面孔,茅善玉不能不提。不只是因为她1984年和2016年两上春晚,一曲紫竹调《燕燕做媒》让沪剧和上海声音一夜红遍全国,更因为她是亲历者,能够带我们回到那个传奇的年代,以亲眼所见为我们还原那些美好、暖心、无法忘怀的时刻。
参加1984年春晚,我还是个上海来的“小囡”
1984年,茅善玉在央视春晚表演了沪剧选段《燕燕做媒》和歌曲《太湖美》两个节目,让沪剧和“茅善玉”这个名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那一年,她才刚刚22岁,她说自己还是个“上海小囡”。
“那时候接到领导通知,给了我这个任务,我是相当惊喜和惊讶的。之前从来没想过去央视,真的是莫大的荣誉和机会,我很高兴。”
表演曲目是央视导演组选定的:《燕燕做媒》是本行,茅善玉胸有成竹不陌生;《太湖美》这首歌当时很多人演唱过,但大多用的是方言,央视导演组听到过茅善玉的普通话版本,觉得非常具有江南特色,有着小桥流水的雅致和软糯,所以也“点播”了这首。
两个节目都拿手,茅善玉很有信心,有点犯难的倒是演出服装。
“1984年的时候大家真的是没有什么戏服的,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看的衣服(茅善玉说当时到了北京以后还是央视的一位主持小姐姐借给她一件粉红毛衣,让她可以美美地参加这场盛会)。”
演出服则准备了两件,一件是团里老师准备的礼服,还有一件当时她主演的《姐妹俩》的戏服:“这个戏也是我第一次得梅花奖的戏,正好是参加春晚那年得的奖,戏里有一件戏服是背带裙,所以就决定带上。当年应该说背带裙也是蛮时髦的。”到了北京以后,导演定了背带裙。他们觉得这样穿一方面跟茅善玉当时的年龄符合,又很有现代感。“那件衣服我的印象也特别深,裙子是紫红色的,”茅善玉说。
开机了也可以上洗手间,上台前“我哭了”
茅善玉对那个冬天印象深刻,演员们早早就到了北京排练,因为排练的耗时很长,但到了除夕当晚播出时,所有的表演是直播的。
“直播的形式和现在不一样,现在是越来越华丽越来越宏大。当年是非常朴素的,就是一个一个圆桌,全国各地的著名演员围桌而坐。跟前放一杯水喝,那个情景直到现在想起来也很朴素很接地气。让我们觉得大家都是普通人,组成一个文艺的大家庭,这个特别的晚上,大家一起来这里乐呵乐呵。”
那届是姜昆主持,到表演时每个演员“自报家门”,站起来介绍一下自己。茅善玉反复用了“朴素”这个词,她也很喜欢那种感觉,觉得这样一来,跟观众的距离就拉得特别近。
那个晚上在茅善玉的回忆里也是有一个小插曲的:“直播的过程当中,哪怕开机了要上卫生间也是可以的。我记得开场没多久,我要去上一个卫生间,就去了。出来的时候看到走廊里空荡荡的有一个长椅,我就坐下来了,突然非常感伤。那是1984年,那时我的父亲过世四年了,可能因为那一刻是除夕夜,也因为我要上春晚了,我突然想起了我的父亲,我想他如果知道我走上了春晚的舞台一定会很高兴的,所以那时候就一个人在那里抹泪,内心特别不平静。过了一会儿赵忠祥老师走过来,看到我就问,‘小茅你干嘛?你怎么回事?为什么不进去?’我就说想爸爸了。”
茅善玉回忆说,赵忠祥随即在她身边坐下,安慰道:“不要难过,你要高兴,你的父亲在天之灵会知道的,所以你今天要好好表现哦!”于是茅善玉整理了一下情绪,想着不仅要让父亲看到自己的表现,而且想到自己还代表着上海、代表着沪剧呢!想到有十亿人在看呢,要为沪剧争气,也要为上海好好地亮个相。就是那样想着上了台,那天茅善玉自己回忆,状态非常不错。
的确,茅善玉那年的亮相其实是将海派文化和沪剧艺术做了一次非常有效的传播,春晚的观众基数如此之大,传播力无法用语言形容,“不仅给到了我个人机会,也给到了沪剧展示的大舞台,一夜之间让沪剧走向全国,那是一次很重要的契机。”
而每每回忆起那个晚上,茅善玉无法忘记的,还有赵忠祥的那些话:“他就那样宽慰我了一下,我特别感动。因为很多事情,也许作为给予者他觉得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甚至都忘记了。但对当时的我来说,在那个时刻得到那样的安慰,真的一直到现在都无法忘记,记得特别牢。”
1984年春晚 茅善玉有了一个欢乐的“朋友圈”
马季的《宇宙牌香烟》、陈佩斯的《吃面》、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1984年的春晚直到现在还让很多人津津乐道。茅善玉说不止是观众,看到出席的有那么多特别厉害的著名演员,那时候还是“小朋友”的自己,内心也是很震撼的。“那一年春晚第一次请来了两位香港歌手,张明敏唱了《我的中国心》,还有一位奚秀兰,她唱流行歌曲是带有民歌风味的,她听到我唱的《太湖美》很不一样,音色的表达很有特色,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我说因为我是地道的江南女子。”茅善玉说那年大家就是这样欢聚一堂,互相交流,不止是观众,对于参与的演员来讲也是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那届春晚茅善玉也和姜昆结下了一段友谊:“因为他是北方人,他知道我上海来的,想学上海话,于是就要我把我的名字翻译成上海话,但他就是讲不来,变成‘茅扇玉’。以后偶尔开会在北京遇到,他看见我还是会叫我‘茅扇玉’、‘茅扇玉’!”
1984年春晚还有一位上海演员参加了,她就是唱《请到天涯海角来》的沈小岑。茅善玉说和沈小岑上春晚前就认识,她告诉记者,沈小岑年轻时就热情似火,歌唱艺术也一直在进步,很有追求。她回上海时两人也常聚会,她们还有共同的微信群,早就期盼疫情消散,“等小岑回来了我们就能相聚了!”
2016年携紫竹调《燕燕做媒》 再上春晚很出彩
2016年时隔32年,茅善玉再次接到了央视春晚的邀请,导演组希望她再去唱《燕燕做媒》,“可能是因为曲调欢乐,也很代表江南和上海。《燕燕做媒》是沪剧《罗汉钱》里的选曲,这个曲调其实是已经流传了有差不多200年的‘紫竹调’。‘紫竹调’红遍全国是因为有一年朱明瑛老师到上海来找我的老师丁是娥学习了这段(‘紫竹调’《燕燕做媒》)。她作为一个北方人唱出了自己的风格,她当时在央视唱了这一段,一下子这段就红了。大家都因此知道了沪剧,所以‘紫竹调’《燕燕做媒》,成为了一个代表性的曲调。”
已经唱了无数次了,再上春晚这方面肯定是没有问题,但那一年也有一个小插曲:导演组要求演员都穿剧中人服装,但是《罗汉钱》这个戏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戏,茅善玉觉得穿戏服不合适,旗袍效果会更好,更能代表海派文化。经过多次探讨,最终决定穿旗袍。茅善玉带了红色、黑色和紫色三套,最终选了那件紫色旗袍。
彩排的时候,京剧艺术家孟广禄提了一个好建议,“你手上有点空,可不可以加一把扇子,跟你的旗袍也很搭。”但问题是已经临近大年三十,王府井的店铺也关得差不多了,只有一家能买到,但只有白面的扇子。结果茅善玉还靠北京朋友找到一个画家朋友来画扇面,最终带着那把漂亮的荷花扇上了台,那次亮相也非常出彩。
“1984年对我个人来说,因为上了春晚开始家喻户晓,‘哎呀上海有个茅善玉’,直到现在还有很多观众会脱口而出我的名字。参加春晚,我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上海人,代表上海,可能是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吧,一定要拿出好东西来。我想等我再老了,记忆开始模糊的时候,这一段记忆也不会模糊。”
文/晨报记者 邱俪华 图/资料图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9 08: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