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楚剧的重要发源地武汉黄陂区,“木兰村戏”正以独特的魅力,成为乡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让楚剧艺术深深扎根乡土,更让文明新声在“戏窝子”里唱响,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是基层文化建设与文明实践的成功典范。
“木兰村戏”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种戏入村”的理念与实践。将楚剧像种子一样播撒到城乡每个角落,打破了传统演出场地的限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成了常驻剧场,百姓大舞台搭起了即兴戏台,就连稻田边的空地、村史馆的院落,都能支起简易舞台开唱。2025年以来,黄陂13个街乡的262个村已上演291场,38万乡亲在家门口就能听到熟悉的“依哟喂”唱腔。这种全域覆盖的方式,让楚剧从“专业剧团的专属”变成了“老百姓的日常”,真正做到了文化惠民无死角。
更值得称赞的是,“木兰村戏”注重内涵建设,让戏曲有了温度。它巧妙地将红色故事、榜样事迹融进楚剧唱段,把党的政策、乡村变化通过新戏演绎出来。全国道德模范刘培十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的事迹,被编成《大爱黄陂》选段;湖北最美志愿者郑铭扎根社区助残扶弱的故事,化作《志愿红·楚韵情》的对白;还有《一担军粮》《振兴路上》这些新创剧目,把革命历史、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搬上舞台。前川街新村社区居民自编自演的《恩仇记》,特意加入“邻里互助”“孝老爱亲”的现代情节,单场吸引上千人观看,散场后大家还在热议戏里的道理。这种“看戏学理”的方式,让文明实践既有“戏味”又有“人情味”。
在传承方面,“木兰村戏”的成效离不开专业力量的深耕。双梅花奖得主刘丹丽常年带着团队下乡,手把手教村级文艺骨干练身段、抠唱腔;楚剧名家彭青莲把课堂设在村委会,从黄陂方言的咬字发音到传统唱腔的韵味拿捏,耐心传授“楚剧秘诀”。近三年来,627期培训孵化出186个戏曲社团,600多名骨干成了活跃在基层的“乡土艺术家”。如今,3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从18%涨到35%,15个孩子考进市艺校楚剧班,“戏曲薪火”越烧越旺,为楚剧的长远发展筑牢了根基。
“木兰村戏”还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木兰花乡打造沉浸式楚剧演艺街区,游客能跟着戏中“花木兰”逛非遗市集;木兰草原推出实景演出《少年花木兰》,让观众在草原星空下感受家国情怀。2024年,全区文旅收入达162亿元,“戏曲+非遗+民宿”的模式带动1.2万人就业。对于不少村民而言,以前戏台子只是看热闹,现在戏一开,游客来了,村里的土特产也能卖上价,文化成了致富的好帮手。黄陂有戏,木兰沉醉,期待更多的游客来到黄陂,听一听地道的戏曲,肆意黄陂,滋滋有味。
传统文化只有扎根乡土、贴近群众,才能拥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木兰村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既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更给各地的文明实践、文化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期待这出“村戏”继续唱响,让楚剧艺术在乡土里绽放更耀眼的光彩,成为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超越(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网评团队)
责编:陈泉【责任编辑:伍佳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25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