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女子下葬为何要堵住九窍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7-08 21:31: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导读: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玉器都是有着近乎迷信的一种崇拜,总是认为玉器是一种吉祥的物品,它能够保生人平安,以及保死人不朽;不管是在古代,亦或者现代,佩戴玉器永远都不会过时。

不仅是生人会佩戴玉器,古代许多达官贵人下葬时,也会有很多玉器作为陪葬品;许多盗墓题材的影视作品中,那些盗墓贼挖掘古墓,发现最多的陪葬品就是玉器,之所以是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古人觉得玉器可以保护死者的肉体不会尽快腐朽。

常言道死者为大,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于丧葬文化向来都是比较看重的,生前地位越是显赫的人,人们都会在其死后,对其尸身进行完美的保护。

为了让死者的身体完美的被保护,古代还有这样一句保护尸身的话:“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古人认为,只需要用玉器堵住死者的九窍,那么死者的尸身就不会腐朽;真假不好说,但很多人都对堵住哪九窍为之好奇。

“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晋〕葛洪《抱朴子》)“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晋〕葛洪《抱朴子》)。

古人认为,玉器不但可以使生人平安,也是可以保护死人的,有保护死人魂魄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太过于缥缈,能够让大众人相信的,就是古人认为玉器可以保护死者的肉身不会腐朽。

为此,古人专门打造了一套名叫“玉塞”的玉器,一整套共有九件,也被称作为“九窍玉”,古人会用它们分别堵住死者的九窍。

那么,何为九窍呢?

很多人都只听说过七窍,七窍分别为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鼻孔,以及一个嘴巴;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七窍,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五脏有病,往往从七窍的变化中反映出来。

但其实除了七窍之外,人体还有另外两窍,那就是肛门以及生殖器,它们合在一起称之为九窍,而九窍玉,就是用来堵住、或者是保护死者的九窍。

上面的图片便是一整套九窍玉,可以清楚的看到,这套九窍玉在死者去世后,分别会堵住死者的九窍,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男女的生殖器不同,九窍玉也分为男款和女款;男性为一短琮形,一端封闭,女性为一短尖首圭形。

人死后,为何要封住九窍?

前文中有提到,古人对于玉器有着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拜,总是认为玉器可以保护人们的安全,也会保护死者的肉身不会腐朽;哪怕是到了现代,人们仍然认为玉器有着这些作用,很多人都以佩戴玉器来保平安。

因此,为了使得肉身不会快速腐朽,古人就会在死者去世后,用九窍玉来封住死者的九窍。

数千年来的丧葬文化中,人们都是在想尽脑汁来保护死者的肉身,每个文明都有每个文明独特的丧葬习俗,并且若能保存完整的尸骨也是丧葬习俗中的一项,比如古埃及中的木乃伊。

为了完美的保存死者肉身,古人会将棺材弄得十分干燥,然后再用九窍玉堵住死者的九窍,使之空气不能流通,保持尸体的干燥,这样就能有效缓解尸体的腐坏。

除此之外,用水银保护尸体也是古人常用的手段之一,之后再用九窍玉,使得水银不会进入身体内部;狸猫换太子故事中的历史原型李宸妃死后,她的尸身就很好的用水银保护了起来。

后来宋仁宗得知李宸妃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后,曾去看望李宸妃的尸身,史料记载,由于李宸妃的尸身被水银保护的很好,这么多年过去了,她静静的躺在棺中,遗体仍然栩栩如生。

综上所述,古人之所以用九窍玉堵住死者的九窍,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尸身,不管现代大多都是火化,因此这种文化也在逐渐地消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8 23: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古代妃子下葬要堵住九窍,可以保证灵魂不灭,尸身不腐
...堵住人的九窍,希望可以让尸身不腐烂。在现代还有一个女子带了一枚玉蝉,希望能得到专家的鉴定,专家鉴定后发现这枚玉蝉确实历史悠久。 但是却是给死人用的玉塞,并不能带来好运。堵住
2023-01-14 11:58:00
古人死后为何要在口中含着其他东西呢
...的种类和形势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我们现代最有名的死者嘴里的含物估计就是慈禧太后死后嘴里含着的夜明珠了。其实古人丧葬礼仪中饭含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后来逐渐演化成一套完成的
2023-05-15 19:47:00
玉蝉在古代是做什么用的
...这种心愿的体现,富贵人家陪葬品更多,也就更加明显。死者口中的葬玉叫做玉琀,最为典型的就是玉蝉了。除了玉琀之外,富贵人家死去之后要在九窍都塞上玉器,这样不仅仅可以防止灵魂外泄,
2023-05-04 16:19:00
百年后的同治帝只剩骨头,同葬的皇后却为何尸身不腐
...,在清宫档案中记载了这位皇后的棺材里大约有300多件的玉器、玉佩、玉葫芦、玉烟壶等各种玉器,大量的玉金让她的身体起到了防腐的功效。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因为盗墓者确实从这位皇后
2024-05-21 21:02:00
徐州汉楚王陵金缕玉衣:揭秘古代皇室贵胄的葬玉制度
...人们的朝食暮饮、妙丽善舞、窑火烟陶的日常生活。这些玉器和金属器都具有一个核心的共同点--那就是实在太精美了,把两千多年前那种汉代包罗万象、艺工融合打造出的极致之美展现得淋漓尽
2024-10-12 11:35:00
曾侯乙被调侃:嘴里放了个动物园,为何玉琀数与殉葬少女都是21?
...葬玉。而玉琀就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因为它是专门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从一开始用食物到最后用玉器,经历了从实用到象征意义上的升华。而在玉琀的种类中,玉蝉是应用频率最高的,反映出了
2024-11-13 16:14:00
乾隆死后含玉蝉,慈禧含夜明珠,你猜武则天嘴里含的什么
...几乎是按照帝王的规格来建造的。慈禧生前是个很爱美的女子,在吃穿用度上极为讲究。不仅如此,她还很爱收藏金银珠宝,其中,就有一颗极为珍贵的夜明珠,是她的心头爱。蒋卜力《慈禧陵墓被
2023-01-14 11:27:00
3000年前的人居然是这样玩玉的
...有人认为墓主人就是“杨姞”,因为在两周时期,国君的女子嫁出国,该国就以其母国的国名和姓相连称之,如秦国为赢姓,秦国女儿嫁到晋国就称她为“秦赢”;齐国是姜姓,齐国女儿嫁到其它国
2024-06-16 15:08:00
古时候妃子下葬时,为何都要把肛门堵上?要不咋说还是老祖宗聪明
...的习俗可能源于古人对尸体防腐的认知和实践。通过封闭死者的身体,他们试图阻止尸体的腐烂,从而保护死者的尊严并确保其灵魂能够顺利过渡到另一个世界。此外,这一做法也可能与当时对疾病
2024-08-20 14:1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1936年,早期共产党人杨萍如在南京牺牲。在杨萍如后代的持续追寻及南京、河南等地党史部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合力推动下
2025-10-01 07:41:00
雨花台新征集到雨花英烈刘亚生珍贵史料包括烈士北大学籍和发表的十余篇文章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近期,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文物史料征集中
2025-10-01 07:42:00
淮军公所看大戏,听戏的时候别忘抬头看看戏台这里!
2025-10-01 13:26:00
淮水楚韵——廖亚辉、穆道林、李贺书画印学术观摩展开幕
大皖新闻讯 10月1日上午,由淮南市文联主办的淮水楚韵——廖亚辉、穆道林、李贺书画印学术观摩展在该市1952美术馆开幕
2025-10-01 14:04:00
有声书|郎官巷里的“中国西学第一人”
迈过东街口前气派的南后街大门,往前步行十余米,举身向左,可见郎官巷静静等候的身影。在中华民族最风雨飘摇的年代,这短短百余米的小径旁
2025-10-01 16:03: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雁翎队:白洋淀的“水上奇兵”
(文案:曹秦雨、吴文婷、靳彤 拍摄:马会波、赵仕嘉 出镜:张晓晴 剪辑:冯钰娇、刘昀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清晨的白洋淀
2025-09-30 21:40:00
视频提供|唐山投控(文旅)集团
2025-09-30 21:41:00
周总理临终都在牵挂的福州人,又上央视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国庆将至一位福州人的事迹在央视播出他的身上有什么故事?余则成是虚构的但吴石是真实的今年9月30日这是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当天
2025-09-30 22:45:00
中华文明的根系深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而粮食作为文明存续的物质基础,早已超越物态范畴成为政治伦理、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根基
2025-09-30 13:41:00
哈尔滨文庙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活动
2025年9月28日,黑龙江孔子研究会部分文化志愿者、孔子后裔联合发起共同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系列活动。9月28日9点28分
2025-09-29 10:50:00
乙巳年祭孔大典|卜子后裔纪念先贤卜子诞辰2532周年活动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
鲁网9月29日讯(记者 卜宪国)9月28日上午,乙巳年祭孔大典|卜子后裔纪念先贤卜子诞辰2532周年活动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
2025-09-29 14:33:00
白衣传薪火,盛世谱华章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 记者 张宁
2025-09-29 17:01:00
“仁礼天下 和合大同”临沂孔庙2025祭孔大典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李益千雪9月28日上午,临沂孔庙举行2025乙巳年祭孔大典,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6周年
2025-09-29 22:29:00
六朝博物馆常设展上新,张昭墓金印首展
六朝博物馆常设展上新,张昭墓金印首展两砖两印“有故事”,“三国迷”大饱眼福张昭墓出土印章。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南报网讯(记者朱彦)去年年底发掘出的东吴“首席文臣”张昭的金印
2025-09-29 07:07:00
重识孔子丨自称无人理解的孔子,到底有多少“粉丝”?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9月27日晚,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二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在曲阜尼山举行
2025-09-28 10: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