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海西晨报
在湖里土生土长的87岁老人杨永成回首特区发祥地选址细节 “当年特区选址,我直接提了建议嘞”
口述人
杨永成回首特区发祥地选址细节。
人气十足的湖里老街凤湖街,见证了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
记者 唐光峰 摄
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第一炮在湖里打响。资料图
杨永成
厦门市凤湖老人协会创会会长
特区建设史是厦门人的奋斗史,值得子孙后辈铭记。希望通过我的讲述,把特区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晨报记者 林爱玲 实习生 黄嘉佳
“当年特区选址,我直接提了建议嘞。”回忆43年前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选址的细节,87岁的杨永成老人仍掩不住激动雀跃。
杨永成老人在湖里土生土长,他不仅见证了湖里从一个小渔村到成为特区发祥地的全过程,更亲历了特区发祥地选址。近日,杨永成老人向记者口述了当年往事,回首特区发祥地选址细节。
特区建设选址
他力荐湖里
走进凤湖街、竹坑路、湖里街这几条串联成线的湖里老街,只见商户云集、人头攒动,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杨永成老人告诉记者,当年厦门特区发祥地选址就在这里。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湖里2.5平方公里的范围设立厦门经济特区,由此吹响了厦门特区建设的号角。“那时候湖里区还未设立,就叫湖里社,只是厦门郊区一个最常见的小渔村,村民靠种地、打鱼过活。”杨永成老人告诉记者,他出生在湖里社,16岁就参加劳动了,担任过湖里大队第二生产队队长、团委书记、民兵队长,后来被调到了“前线公社”(即“禾山”)工作,是地地道道的“老湖里”。
1979年,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如同一阵春风吹到厦门,让许多厦门人都感到十分激动,杨永成也不例外。但当时他不曾想到,他居然能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参与到这样一件历史大事中,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宝贵、最自豪的经历。
原来,为落实设立经济特区的决策,厦门有关部门事先进行了特区建设选址的考察。1979年,市有关部门派遣特别调查人员,深入市区各地走访群众。那时,杨永成是前线公社企业干部,经常要到公社开会。有一天,他到公社办事,正好遇到负责厦门经济特区建设选址调研的干部黄益秋。公社书记陈洛指着杨永成对黄秋益说:“老杨就是湖里人,你要了解什么,他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黄益秋问杨永成,如果在湖里、筼筜、马銮湾三个地方选一个建设特区,哪个最合适。
“我直接就跟他说,湖里最合适,没有一点犹豫。”杨永成说起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杨永成说,这可不是出于私心。当时,杨永成跟黄秋益解释了原因:特区建设免不了大规模动工,湖里临近海边、地势较高,多处山头易于平整用土,可避免海水倒灌;湖里还有很长的海岸线可作为将来的港口,有利于特区长远规划。所以,湖里的综合条件在三个备选点中是最优的。“当时我只是提出自己的想法,最终选址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可到了1980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厦门经济特区时,我发现特区选址就在湖里。”对此,杨永成十分激动,“虽然我只是一名百姓,但有关部门认真听取了群众的意见。我直接地表达了我的意见,且和政府的决定是一致的,我感到非常开心、自豪。”杨永成告诉记者。
见证“特区第一炮”
他揭秘山名
在亲历湖里巨变发展过程中,杨永成还见证了许多非凡时刻,比如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特区第一炮”。
1981年10月15日一早,杨永成像往常一样骑自行车去上班,快骑到一处每天必经过的一处小山包时,有人过来提醒他“走远一点”,说是前面要封路炸山。“我赶紧离开了,大约走了1公里左右,就听到一声巨响。我回头一看,小山包上已是烟尘滚滚。”
杨永成老人告诉记者,对于“特区第一炮”的确切位置,曾经众说纷纭,但他非常肯定,那个地方就在这个小山包,山名则是“埔崙仔顶山”。“现在,知道这个山包名字的人不多了。”杨永成说,1952年之后,他参加过土地整体普查工作,对湖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进行过详细的记录,对每个小山包更是了如指掌,所以他对山名记得特别清楚。
作为老湖里人,杨永成对于湖里的历史了解颇深。他说,历史上的湖里属“泉州府同安县二十四都竹坑保湖里社”。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湖里经历了一系列的政区调整,但在很长一段时间,湖里一直都是“农村形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后,湖里发生了巨变,湖里人也开启了他们敢闯敢拼、勤劳致富的新篇章。
讲述特区故事
传承特区精神
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特区发展腾飞的历史机遇,曾经的小渔村变成了如今的大都市。湖里特区发祥地的沧桑巨变,也尽数收藏在杨永成的记忆中。
“早年根本不敢相信湖里能发展到如此的繁荣和便捷,说是‘沧桑巨变’都不为过。”杨永成感慨地说道,特区建设开启前的湖里就是“亦农亦渔”的古村,村庄周边是成片的稻田。“我当年是个插秧高手,也正因为技术娴熟、踏实肯干,才被选到公社上班,这才有了与特区选址调查员相遇的机遇。”杨永成说。
一辈子兢兢业业,一辈子爱国爱乡。杨永成还做了许多许多事,比如在1990年创建了厦门岛上的第一个老人协会——“凤湖老人协会”,在国家紧锣密鼓地建设特区的同时,让凤湖社的老人们也可以为社会发展“出出力”。
如今,杨永成已经87岁高龄了。这一生,他把最美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湖里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我了解那一段历史,也想让更多人了解背后的故事。”杨永成说,特区建设史是厦门人的奋斗史,值得子孙后辈铭记。希望通过他的讲述,助力更好地传递特区精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07 05: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