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旧堡村,一位八旬老人用一针一线,缝缀起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将民间戏装技艺织成非遗星河中的璀璨一隅。韩永祉,这个名字与“旧堡戏装”紧紧相连,如同一出戏中主角与他的命运,彼此成就,熠熠生辉。

图为韩永祉正在设计戏服图稿
戏梦童年:村口凝望的星光
1942年冬,韩永祉生于旧堡村。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村口戏台的锣鼓声是照亮贫瘠生活的光。幼年的韩永祉挤在人群中,好奇的目光越过攒动的人头,牢牢锁在演员身上——那些绣金龙凤、流云水袖,一招一式在尘土飞扬的土台上绽放出超越现实的美。而戏服于他,不是衣冠,而是艺术的化身。
渐渐地,韩永祉对戏服愈加痴迷起来。家中无力支持韩永祉的爱好,他便捡来草纸,伏在炕沿临摹戏曲书籍中的纹样。没有颜料,用木炭勾勒;没有师承,靠双眼丈量。1957年,15岁的他攥着攒下的几毛钱,徒步十公里到火车站,扒上绿皮车赶往市区,只为近距离观摩北京京剧院的演出。台下,他眼中没有名角风采,只有戏服上每一道镶边、每一处绣纹的韵律,那是他为自己选择的朝圣之路。
匠心初铸:戏装厂里的淬炼
20世纪70年代,韩永祉进入旧堡戏装厂。这里承袭着百年工艺脉络,从选料、裁剪到刺绣、缝合,每道工序皆藏古法。他如饥似渴地汲取传统养分,却从不墨守成规。别人休息时,他独自琢磨如何让蟒袍的龙纹更具威仪,如何使旦角的水袖更显飘逸。他深知,传统需要敬畏,但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乡野,韩永祉毅然创办“新新剧装厂”。他为工厂定下六字铁律:“干净、讲究、精美”。“干净”是底色——面料需纯天然,缝线必藏于无形; “讲究” 是风骨——纹样合规制,色彩循戏理;“精美”是灵魂——一针一线皆注心血,一件一物堪为艺术品。
创业维艰,他既当设计师,又做绣工、销售。严冬里,手冻裂了,血染红布帛,他笑称“给戏服添了彩”;酷暑中,汗浸透画稿,他打趣“云纹更生动了”。凭着这般韧劲,“旧堡戏装”逐渐声名远扬。

图为韩永祉讲解戏曲人物“行头”
锦绣出山:从乡土戏台到国际舞台
韩永祉的戏装,很快突破了地域的藩篱。他设计的蟒袍、靠旗、霞帔,被国家级剧院争相收藏,名角们慕名而来,称其作品“有魂”。1998年,他随国家一级演员彭蕙蘅远赴希腊,参与话剧《安提戈涅》的演出。当融合东方美学与希腊悲剧精神的戏装亮相爱琴海畔,国际戏剧界为之震动。一件戏装,竟能承载如此厚重的文化对话。
荣誉接踵而至:河北省戏剧节一等奖、文化和旅游部“优秀服装设计奖”……但于他,最珍视的仍是2014年那个身份——“旧堡戏装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这不是桂冠,而是使命的加冕。
薪火相传:八旬老人的未竟之梦
“没有好戏装的戏剧,是没有灵魂的,技艺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年过八旬的韩永祉,心中最牵挂的便是技艺传承。
如今年过八旬的韩永祉,最常待的地方仍是工作坊。面对青年传承人张强,他倾囊相授:“纹样是戏装的魂,针脚是匠人的骨。”他将毕生积累的千余张图稿、数百种配色口诀悉数相传,唯恐时光匆忙,带走了不该带走的秘密。
2022年,万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客厅落成,厅内60余件经典戏装,如同他的人生编年史。游客在此流连,孩子们在研学中惊呼“龙袍会发光”——这比任何奖项都让韩永祉欣慰。他计划开发文创产品,让戏装纹样跃上丝巾、笔记本,甚至手游皮肤:“传统不是摆在柜子里,要让它活在当下。”

图为韩永祉讲解戏曲人物模型。
织梦一生:传承路上不负匠心
从村口看戏的孩童,到非遗传承的守护者,韩永祉用一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何为传承?
是十五岁那年徒步十公里的热望,是创业寒冬中血染布帛的坚守,是国际舞台上从容自信的绽放,更是八旬高龄仍俯身案前、传递火种的执着。
他让旧堡戏装从乡土技艺蜕变为文化符号,证明真正的匠心从不在繁华处张扬,而在寂静中生根,于时光中开花。正如他常说:“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把戏装做好。戏还在唱,我的针线就不能停。”
择一事,终一生。韩永祉用针线织就的,不仅是流光溢彩的戏装,更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匠心传奇。(张超、刘颖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12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