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当前,随着疫情进入新阶段,医疗机构重点任务从疫情防控转为医疗救治。自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初,全市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就诊人数明显增多,医疗机构面临巨大挑战,医护人员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为进一步解决群众就医需求,根据上级部门整体部署,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多措并举,多学科、多方面协调配合、统筹谋划、克服困难,切实做好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保障日常医疗救治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政策调整后,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病人大量增加。日常,急诊科平均每天的诊量只有七八十位病人,自去年12月初开始,每天则一直保持在150人左右,有一天突然增加到了180多位病人。那些日子情势很紧迫,来急诊科就诊的病人除了量大,病情还很重,工作压力非常大。”兰州市一院急诊科副主任左利平告诉记者。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急诊科和发热门诊成为医院的“前沿阵地”。面对增多的就诊患者,市一院动态分流患者,争取抢救更多到院患者,保障患者“生命通道”畅通。
“医院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从全院抽调人员到急诊科增援,先后调派了30人次医生、20人次护士帮助我们开展工作。目前还有5名医生和10护士继续支援急诊科。”左利平说。
去年12月初以来,科室里的医护人员陆陆续续病倒,症状不重的主动提出坚持上班,有病的回家休养两三天身体稍恢复就给左利平打来电话要求重回岗位。“同事们明白科里工作压力大,主动要求回归岗位。大家克服困难努力保持良好的状态,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在工作中用心、用情,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长期没有休息的医生韩渊明、症状稍有好转就要求来上班的医生刘洪艳、声音嘶哑仍坚持工作的护士李玲……说起这些并肩奋斗的同事,左利平很是感慨。其实,左利平自己也是坚守岗位的一份子,他笑谈自己疫情以来曾打了“几份工”,急诊科、“非绿码”、发热门诊……处处留下了他的身影。
左利平回忆起一件事,前不久,120急救车送来一名男性病人,这位50多岁的病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合并了其他疾病,送来时已处于昏迷状态,由于是“三无人员”,无法识别病人身份,急诊科开通了“绿色通道”,积极救治,病人逐渐恢复了意识。无论是平时,还是目前的特殊时期,这种救助在急诊科都稀松平常。
左利平说:“从上周五开始,急诊科就诊人数明显减少,白天还有一些病人前来求诊,到了晚上几乎没有了,现在的病床空了一大半。”记者在急诊科看到的情形基本如此,感染高峰期时的“一床难求”已然不在。
“目前虽然过峰了,但考虑到过年期间人员流动频繁,我们仍然不能放松警惕,在这样的特殊时期迎接新春佳节,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春节期间,急诊科每班至少有三个大夫同时在岗,我们也对人员紧急调配方案做了细化。”左利平介绍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8 05: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