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盘城街道有支民乐团,用音符记住乡愁
听非遗音符中“声声”不息的乡土味
南报网讯(通讯员潘萍郝菲记者夏思宇)“雄鸡啼晓喔喔喔,姑嫂妯娌来插秧哎,呀霍嘿!”2月27日,在一声声嘹亮的劳动号子声中,一幅热火朝天的“春耕场景”在盘城街道红叶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上演。每逢周二,“老来乐”民乐团的团员们便带着各色乐器来到排练室,让盘城民歌的“非遗”音符穿越时间,再度响起。
这支由扬琴、二胡、竹笛以及合唱队员组成的民乐队,年龄跨度从50岁至79岁,由盘城当地的音乐爱好者自发组建而成。
“我今年60岁,算是乐团的中青代,盘城民歌是我从小就刻在骨子里的旋律,以前一边插秧一边唱,现在我们都是带着一种情怀在唱,用乡音唱出了乡愁。”演唱时,余传兰声情并茂。“第一遍第四拍唱快咯”,一曲毕,她立即带领大家分析出错的节奏段,而后再一次投入排练。
盘城民歌扎根于民间、诞生于泥土,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一曲曲口口相传、直抒胸襟的“乡音土调”,是民间劳作画面的呈现,也唤醒着人们记忆深处的乡愁。
“这一首曲目包含农民的吆喝、牲口的声音、劳动号子,并且覆盖耕田、插秧等各个劳动环节,主要是老百姓在劳动之余,为了舒缓疲劳、抒发情感而作,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扬琴演奏者邹正吾今年76岁,是这支民乐队的“主心骨”,也是盘城民歌的传承人之一。几十年来,他一直工作在基层文化岗位,帮助收集、挖掘民歌资料,并带着乡亲们一起传唱。
2019年,《盘城民歌》被列入“江北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好盘城民歌,盘城街道邀请专业团队对民歌进行挖掘、整理、提升,并将其搬上更大舞台。2020年,街道还将《盘城民歌》注册版权,同时在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和红叶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置了排练室和录音室供演出人员排练。
虽然都是退休人员,但民乐团各位成员都有“十八般武艺”,有的精通民族乐器,有的声乐造诣很高,邹正吾骄傲地向记者介绍道,“作为一名民间音乐爱好者,我不想看着我们当地的特色民歌流失。我们这帮人也非常有信心把民歌传承下去,民乐团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了现在16人的固定团队,还希望再吸收一些年轻人。”
如今,民乐团除了坚持每周聚在一起排练,还常常活跃在街道和社区的大小舞台上,先后在南京市民间艺术节开幕式、盘城葡萄节舞台上受邀表演,让更多市民领略到非遗文化之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9 12: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