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谁鼓舞了我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29 02:2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

全国政协委员 迟子建

《&nbsp人民政协报 》 (&nbsp2024年01月29日 &nbsp第&nbsp12&nbsp版)

谁鼓舞了我

迟子建

谁鼓舞了我

▲ 迟子建新作《东北故事集》

编者按:

1月20日,迟子建全新作品《东北故事集》上市。新书上市之后反响热烈,首日便实现加印,当日印数已达10万册。《东北故事集》收录了迟子建近年来创作的三部钩沉东北历史的中短篇小说,她以其不同寻常的历史纵深感,与人的命运感无缝对接,使小说的宽度和厚度大大拓展,呈现出大家风范。为此本刊发表《东北故事集》后记,以飨读者。

A面

这是乌镇11月下旬的一个早晨,在西栅一家旅馆,我推开阳台古朴的木格子门,“咿呀”作响中,一池残荷如褪色的年画,映入眼帘。荷花与夏风是神仙眷侣,所以即便是江南,一朵荷花也寻不见了。荷叶多半枯萎,偶尔泛绿的,边缘也是深褐色的,那是太阳燃烧的痕迹,是荷花怒放的痕迹,是冷风吹打的痕迹,更是看不见的时间悄然走过的痕迹。那已呈现出金属色的莲蓬,就像一颗颗亮闪闪的铜纽扣,还妄想着锁住这寸寸流失的生机。

一周以前,我还在飞雪弥漫的黑龙江。今冬的雪不像往年是由初冬的小雪,逐渐演变为隆冬的大雪的。刚踏进冬的门槛,雪花就爆了,以气吞山河之势,刷白了北国山河。飞雪漫卷、北风呼号,那是我童年常见的情景,可这些年由于全球气候普遍变暖,难得一见了,所以当它们在2023年的冬天盛装归来,不仅明年待播的庄稼暗喜,人也是欢欣鼓舞的,纷纷走出居室踏雪而行,似乎有许多话要说与这久别的亲人似的。

2020年对我来说,是艰难的一年。因为工作岗位变化,写作时间刹那间变得碎片化,一度让我非常焦虑。以往我可以心无旁骛驰骋于小说中,现实世界反而像虚构的;而现在我被结结实实打回现实,夜里连梦都少了,只能见缝插针进入文学天地。

在政协分管文化文史工作的这3年,我走了不少省内市县,很多地方年轻时去过,还停留在青春的记忆中。也许是人近黄昏的缘故,重走故地,万千感慨,世界的颜色仿佛暗了一层,那些隐匿在冻土深处的故事,以前似乎是浑噩的,如今却鲜润明媚,像熔岩一样漫出地层,闪烁着,跳跃着,让我看到了艺术的霞光。既然难有从容的时间经营长篇,我便尝试用中短篇来演绎这些故事。

首篇《喝汤的声音》写于2021年,聚焦的是海兰泡惨案,在虚与实之间,我找到了一个饶河的“摆渡人”,或者说是一个幽灵,来做主讲人。因为确定用短篇承载这个故事,所以写的时候不停地捶打和挤压它,不断地“收”,让一条河瘦身为溪,写完后意犹未尽,我明白对这样的东北故事的叙述信心建立起来了。2022年我用中篇营造这个系列的第二篇小说《白釉黑花罐与碑桥》,讲述徽钦二帝在黑龙江五国城被囚的岁月,我运用两件叙事“助推器”,一个是白釉黑花罐,一个是碑桥,前者是根据史料虚构的,后者源于我参观五国城遗址时看到的一块碑,它们曾做过牡丹江大桥的基石,在波涛中不知渡过多少往来的人,我将它们放在那些对徽宗来说风雨如晦的日子,小说的人物因之复活。在“亡灵”镇守的“上半夜”和“下半夜”,每段故事是柔情的,又都是悲凉的。

两篇小说都是由现实进入历史的,这三年处在新冠疫情的阴影中,所以引领我们进入故事的现实主人公,仿佛就是我们自己,有这样那样的委屈和无奈,但生活依然静水深流,烟火漫卷。

15年前因《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我来乌镇参加颁奖典礼,也曾住在西栅。那时西栅还有原住居民,进出须乘乌篷船。记得也是11月,常见水边的白鹭像跳芭蕾的,细脚伶仃地立在水畔,眺望着谁。一早一晚雾气很大,西栅忽隐忽现,看上去就像一幅水墨画。深夜穿行于石巷,总能听到打更的梆声,那么清寂悠远,让人以为身置古刹,归来后我还写过一篇散文《西栅的梆声》。而今的西栅不见原住居民,白鹭也不见了,有的是商家和游人。石巷的灯,也不完全是乳黄色的了,那些建筑和石拱桥身披彩灯珠串,霓虹闪烁。除了青砖灰瓦透出本色,与其他城市的夜晚并无二致,让我怀疑记忆中的西栅是否存在过,也由此怀疑此刻身处江南,能够舒展身姿在阳光如水的早晨,倚着木格子门赏这一池残荷,是在一场虚构中。

B面

这是11月哈尔滨下旬的一个黄昏,雪还在下。

结束了乌镇的行程,又飞至北京开会,一周很快过去了,返回哈尔滨时云气低沉,又要下雪的模样。果然一夜醒来,拉开厚重的窗帘,只见窗外飞雪漫卷,风当起了搬运工,将园田的雪吹得高高低低的,打造成了起伏不定的白色山丘。喜鹊和麻雀无法刨开厚厚的积雪,聚集在白桦树啄树皮,还有的在干枯的花枝上跳来跳去,希冀找到吃的。我赶紧穿了羽绒衣,戴好帽子手套,找个盆子盛些小米,出门放在窗前的雪地上,又用铁锹清出一条露出泥土的雪路,因为不是所有的鸟儿,都待见唾手可得的食物。回屋后我发现那只盛米的盆,很快吸引了不少麻雀,但在掘开的雪路上,也跳跃着欢欣鼓舞从冻土中觅食的喜鹊。

关于东北的故事,似乎也离不开这样的风雪天。而我童年听故事,恰好是在漫漫冬夜的火炉旁,外祖母总有讲不完的传奇故事。

这个系列的第三篇小说《碾压甲骨的车轮》,起笔于2022年秋天,跨越了一个冬天,今春才完成初稿。小说的隐形主人公罗振玉,我在20多年前的长篇《伪满洲国》中有涉及,犹记得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对他的鄙薄。但事实是,不论罗振玉如何,他是一个在收藏和学术上有贡献的人。2019年初冬在大连召开东北文学与文化国际研讨会,有一天与张学昕、季进等教授参观声名远播的大云书库,站在罗振玉旧居前,听旅顺博物馆的专家讲述当年罗振玉文物(尤其是甲骨)失散之事,不胜唏嘘。一般我在小说中涉及过的历史人物,罕有激情再度呈现的,但罗振玉是个例外,回来后读过关于罗振玉的一些传记,尤其是罗振玉王国维之争的文章,我看到了学术的多副面孔,有了用小说接近这段历史的想法,因为文学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素材在脑海中发酵的过程中,一只马车轮滚滚而来,轰然作响,于是我以悬疑的缺口,让它从历史深处碾入现实。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性的风雪,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的歌哭,都让这个文本开始时有点沉重。那期间母亲在我这儿住了三个月,我跟她讲了大致情节,双休日我开足马力写作时,一从小书房出来,她总问我写到哪儿了?每次我都说写到马车要出城了。所以她回乡时没对我说别的,只撂下一句,我可得走了,在这儿太耽误你了,快让马车出城吧!

初稿即将完成时,因为有外出调研任务,初春我率队去了江西和甘肃,无论是参观景德镇的瓷器博物馆,还是在敦煌参观莫高窟,都能联想起罗振玉的收藏和研究,所以小说气韵未断,归来顺利作结。我的小说脱稿后,通常会放置一段,然后再修改。早在4月,《收获》的程永新就发来短信,说感觉你有作品写好了,不知直觉对不对?我说正在过程中,耐心等吧。在他的催促下,这篇小说没有修改前的“冷却期”,改后直接发给他,这已是春末了。而且一交稿我就“阳了”,所以躺倒后高烧的那两天,我最庆幸的是好歹把它完成了。

从昨夜到现在,这上天派遣的冬的使者雪花,在大地上演的霓裳羽衣舞没有谢幕的意思。此刻想起我的长篇《群山之巅》的结尾:“一世界的鹅毛大雪,谁又能听见谁的呼唤”,不胜伤感。是啊,在这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中,谁没有过孤独感呢。这部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出版时,我也踏入60岁的门槛了。60年,我有40年是在小说的岁月中。60年,我有30多年是在怀念已故亲人的日子里,爱我的和我爱的人,他们永别得实在太早太早。一个人的长夜,注定听了更多这世上雨打风吹的声音;一个人的柴米油盐,自然也浸透着难言的辛酸和苦楚。所以有人说搜索关于我的词条,会跳出我有几段婚姻这样的问询,我只能苦笑。至于一些标题党的网文,什么迟子建说人到五十最通透的活法是什么之类的,这拼凑和罗织的东西也许并无恶意,但与我何干?我可不是中药铺的郎中,哪敢给人开什么药方。

青春一去不回头,白发一来不再去。虽说渐渐走向人生的黄昏,但我对文学热望不减。如果说这世上有一条绳索可以缚住不羁的我,那一定是写作。

除了古典音乐,我还钟爱流行音乐,西城男孩的《你鼓舞了我》就是我喜欢的一首歌。它听上去温暖亲切,令人激情澎湃。弥散其中的爱尔兰风笛声,是闪烁于这首歌的星光,摄人心魄。能够一路走到今天,我特别想感谢鼓舞了我的亲人、友人和读者。当然不仅仅是人,还有那山岭间深沉的水流,青草上晶莹的露珠,划过长空的飞鸟,不惧燃烧的太阳,有盈有亏的月亮,踏着泥泞的野鹿,迎风斗雪的苍松,耕田的牛,负重的马,洄游的鱼,等等等等,都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坚韧、美好、不屈和安详,无言地鼓舞了我。

关于东北故事的系列小说,A面之后,就像我在这个飞雪的日子写的后记,会有B面。而作家和读者最曼妙的相遇,一定是在故事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9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荣辱与兴衰的穿越之旅;《碾压甲骨的车轮》,以晚清罗振玉所藏甲骨失散为引,围绕一桩迷雾重重的失踪案,探寻人类心灵世界的烛火微光。新书上市后,反响热烈,首日便实现加印,当日印数
2024-03-01 06:46:00
迟子建全新作品《东北故事集》上市
...离、荣辱与兴衰的穿越之旅;《碾压甲骨的车轮》以晚清罗振玉所藏甲骨失散为引,围绕一桩迷雾重重的失踪案,探寻人类心灵世界的烛火微光——这是三场游历于现实和历史双重空间的历险,而读
2024-01-24 22:14:00
小说家迟子建:东北故事,烟火漫卷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春风悦读榜作家小说家迟子建:东北故事,烟火漫卷春风悦读榜作家 小说家迟子建东北故事,烟火漫卷前段时间,很多人在朋友圈晒极光。极光很美,在高纬度之地才能看到。作
2024-06-09 06:15:00
...的、迷茫的、不知所措的普通人。《东北故事集》作者:迟子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简介:钩沉东北历史的3部中短篇小说,组成迟子建最新的小说集。她以其不同寻常的历史纵深感,与人的命
2024-04-19 06:21:00
迟子建委员:冰雪热潮体现城市活力 人文交流添彩“诗和远方”
...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黑龙江省作协主席迟子建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对今年哈尔滨旅游热也有着切身的体会,“双休日时我去哈尔滨外滩公园散步,常碰见向我问路的
2024-03-07 21:18:00
如何理解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
...一番发言,引来热烈的掌声。这一天,毕飞宇、程永新、迟子建、格非、贾平凹、邱华栋、阎连科7位中国作家,与来自世界各地、涵盖各种学术背景的40多位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在全球化的大背
2024-06-21 10:16:00
收藏!2024年最值得期待的100部华语新片
...的两位童星,在戏里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影片改编自作家迟子建的小说《踏着月光的行板》,讲述一对新婚夫妻双向奔赴的故事,“两小无猜”的张子枫和胡先煦有大量甜蜜戏份。《美人鱼2》导演
2023-12-31 13:44:00
“长篇小说可能快死了”,不是年轻人的锅
...中国成立以来,妇女一直能顶半边天。像铁凝、王安忆、迟子建、陈丹燕这些女作家都是长销冠军,她们的书一直卖得很好。《剑桥的星空》王安忆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世纪文景,2023-
2024-06-03 11:15:00
汉代志怪小说低俗无内涵,只会讲鬼故事吗
...,《聊斋志异》就是一本充满纷争与权利斗争的人情世事故事集合。许多故事都埋藏有对士人、朝臣、法师与庶民等不同社会层次中人的批评甚至是侮辱,但又间接表达他们的抗议和呼声。同时,这
2023-07-13 20:4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国庆假日,杏花岭区精心打造了红色游、古建游、府城游3条线路,串联起15处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从承载革命岁月的国民师范旧址
2025-10-03 08:36: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走进抗战名将甄凤山:“双枪李向阳”的壮志豪情
(视频脚本:张玉超、闫馨雨、赵少甫 视频拍摄:刘天宇 王宏飞 视频剪辑:刘昀 出镜:张晓晴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2025年7月1日
2025-10-03 08:40:00
古代中秋福利居然是发肉?还有这些“古法”习俗玩趣中秋
大河网讯 天上月圆,人间梦长,又是一年中秋将至。现代,一些企业的中秋福利有月饼、水果等,你知道吗,古人过节的福利竟然直接发肉
2025-10-02 10:42:00
“今月曾经照古人”明代晋藩墓志拓片展,10月1日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开展。25套墓志拓片与30余套文物,再现明代晋藩宗室的荣耀与日常
2025-10-02 17:39:00
国庆中秋长假到来,太原成为旅游市场一大热门目的地。游客迫切想知道:太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走进太原看什么,玩什么,吃什么
2025-10-02 17:39:00
2025国庆·你不知道的保定|直隶总督署大堂上的三块匾额到底怎么读?
2025-10-02 07:21:00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1936年,早期共产党人杨萍如在南京牺牲。在杨萍如后代的持续追寻及南京、河南等地党史部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合力推动下
2025-10-01 07:41:00
雨花台新征集到雨花英烈刘亚生珍贵史料包括烈士北大学籍和发表的十余篇文章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近期,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文物史料征集中
2025-10-01 07:42:00
淮军公所看大戏,听戏的时候别忘抬头看看戏台这里!
2025-10-01 13:26:00
淮水楚韵——廖亚辉、穆道林、李贺书画印学术观摩展开幕
大皖新闻讯 10月1日上午,由淮南市文联主办的淮水楚韵——廖亚辉、穆道林、李贺书画印学术观摩展在该市1952美术馆开幕
2025-10-01 14:04:00
有声书|郎官巷里的“中国西学第一人”
迈过东街口前气派的南后街大门,往前步行十余米,举身向左,可见郎官巷静静等候的身影。在中华民族最风雨飘摇的年代,这短短百余米的小径旁
2025-10-01 16:03: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雁翎队:白洋淀的“水上奇兵”
(文案:曹秦雨、吴文婷、靳彤 拍摄:马会波、赵仕嘉 出镜:张晓晴 剪辑:冯钰娇、刘昀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清晨的白洋淀
2025-09-30 21:40:00
视频提供|唐山投控(文旅)集团
2025-09-30 21:41:00
周总理临终都在牵挂的福州人,又上央视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国庆将至一位福州人的事迹在央视播出他的身上有什么故事?余则成是虚构的但吴石是真实的今年9月30日这是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当天
2025-09-30 22:45:00
中华文明的根系深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而粮食作为文明存续的物质基础,早已超越物态范畴成为政治伦理、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根基
2025-09-30 1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