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随着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大火,哪吒的标志性双丸子头成了春节顶流发型,不少网友开始扎哪吒同款双丸子头看电影。
图源:小红书@小洵嘛(已授权)
在大家纷纷模仿这一发型的同时,也有网友表示疑惑:为什么哪吒总是丸子头造型?这一造型究竟有何魔力?
哪吒总是双丸子头?
在许多影视剧里,哪吒都是顶着两个丸子头出场的。
早在《大闹天宫》(1961—1964)和《哪吒闹海》(1979)两部动画片中,哪吒的形象就采用了丸子头设计。虽然片中哪吒的戏份、性格、表情形象皆有所不同,但均为头扎双髻的孩童模样。
此后的影视作品,不论是《哪吒传奇》《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等动画,还是《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影视剧,哪吒的发型虽适时有所调整,但大部分保留了其标志性的双丸子头。
图源:左至右,《哪吒传奇》《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截图
那么,文字记载中的哪吒是什么发型?
在文字记载里,哪吒的形象经历了多次演变。晚唐郑綮的笔记小说《开天传信记》中,直接点明哪吒非常人,样貌是少年,《西游记》中称他是“玉面娇容如满月,朱唇方口露银牙”的“小童男”……
可以看出,虽然对哪吒外貌的描述不少,但哪吒究竟是什么发型却并未明确说明。
其实,哪吒的发型是在戏曲等民间艺术中创造出的。哪吒神话经由典籍到戏剧戏曲、小说话本、文人诗词等民间故事文本载体而广泛传播,其造型也经过了民间艺术的再创新。
据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何光涛教授考据,唐宋石窟和寺院中的雕塑壁画中的哪吒大多头戴盔帽,看不出发型来。在哪吒本土化形象定型的明清,以哪吒为主角且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图像被广泛雕绘在神庙、 牌坊等建筑上以及各种民俗图册中,这些图像普遍呈现的哪吒形象就是身为童子,头绾双髻。
泸定县岚安乡将军庙的戏楼上形态各异的哪吒壁画|图源:参考文献[3]
在现代早期影视文化作品中,哪吒的造型风格进一步借鉴了京剧、年画、山水画、皮影戏等中国传统民间特色文化中的双髻童子形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创新性改造。
《哪吒闹海》中的哪吒借鉴了民间年画进行造型设计,浓眉大眼,头部梳有孩童发髻,整体造型与(潍坊)杨家埠年画中的孩童形象类似。
图源:《哪吒闹海》截图
此后,这一造型逐渐在影视及动漫领域等现代媒体的艺术演绎中得以强化、定型。更加简洁、鲜明的双丸子头与红色肚兜结合,成了哪吒的经典形象。
为什么人们要给他设计成丸子头?
设计丸子头首先是为了契合哪吒的年龄。
关于哪吒到底几岁,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描述比较具体。
其中,《西游记》第五十一回着力刻画了哪吒:“眼光掣电睛珠暴,额阔凝霞发髻髽……绣带舞风飞彩焰,锦袍映日放金花……身小声洪多壮丽”,吴承恩将哪吒塑造为面容俊俏的孩童神将。《封神演义》则直接说“哪吒年方七岁”。
“幼稚”又“减龄”的丸子头,刚好符合哪吒的年龄段。毕竟,双丸子头这种发型一开始就是专为孩童所设计。
双丸子头发型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未成年孩童的经典发型“总角”和古代少女常梳的“丫髻”发型。
其中,总角是指古代儿童将头发分成两部分,在头顶两侧各扎一个结,形状像两个羊角。这种发型在古代儿童中非常普遍,通常用于约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礼记·内则》中的“男女未冠笄者,……拂髦,总角”就是以总角指代未成年的孩子。
丫髻是指古代少女将头发分成两部分,分别梳成两个小髻,通常位于额头的左右两侧或垂于耳旁。这种发型多见于未婚少女,因为发式的形状如“丫”,所以也被称为丫髻。
图源:左至右,佚名《扑枣图》局部、宋代苏汉臣《秋庭戏婴图》局部
总角和丫髻代表了纯洁的童年时期,象征着成长和未成熟的状态。这两种发型在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成为描绘儿童和少女形象的重要元素,如《诗经·卫风·氓》中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及宋代陆游《浣花女》一诗中的“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当然,哪吒并非天生就是这个发型。
在动画片《哪吒闹海》中,刚从“肉球”里出世的哪吒,头发是自然垂下来的,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刚出生那会儿是硬邦邦的“朝天头”,后来才愣是被他娘扎成了俩丸子。
图源:左至右,《哪吒闹海》《哪吒之魔童降世》截图
不过,作为一个商朝小孩,哪吒后来被梳成“孩童专属”的“双丸子头”,倒正与历史相符。
其次,设计丸子头是塑造哪吒性格的需要。
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哪吒被描绘成一个顽皮、叛逆但内心善良、单纯的孩子。小说第十二章描述哪吒出世的场景时,说的是“跳出一个小孩儿来,满地上跑”,这里的哪吒俨然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活泼小娃娃形象。而哪吒在天气暑热,心下烦躁时,也是“恭见毕,站立一傍”,对母亲说“孩儿要出关外,闲玩一会。禀过母亲,方敢前去”。再如后文中,哪吒取龙筋竟只为“与父亲束甲”......
现代的文化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哪吒的故事,补充了展现哪吒性格的细节,在这些作品中,哪吒多是一个天真可爱、勇敢无畏,又时而有点叛逆的小孩。
例如,动画电影《哪吒闹海》中,哪吒刚出生时与父亲、仆人嬉戏玩闹,你追我赶,后拜太乙真人为师,骑着梅花鹿在山河间随心所欲地奔跑、嬉闹,在龙王向玉帝告哪吒状时,在宝德门哪吒假扮仙童戏弄龙王,却因沉不住气跳出来指责龙王而被龙王识破......可以看出来哪吒就是个顽皮活泼的小孩。
双丸子头造型正能够展现出哪吒顽童般纯真又淘气的性格,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和敖丙差不多大,但一个是顽皮的小孩形象,一个更像是翩翩美少年。
图源:《哪吒之魔童降世》截图
当然,“魔童”哪吒也有长大的时候。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当哪吒变身成为一个更加帅气成熟又有点暴戾、武力值更高的“大哪吒”形象时,其发型也随着人物性格的变化,变成了“冲天式”长发。
图源: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官方微博
最后,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影视作品中,哪吒头顶那对象征孩童纯真与武道修为的丸髻始终作为视觉符号被保留,是因为它有着跨越媒介与时代的强大文化识别功能,发展至今,哪吒的双丸子头已不只是一种发型,也成为哪吒反叛精神与孩童个性的象征。
可以说,哪吒的丸子头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表达,随着影视文化发展,逐渐成为一种颇具个性的少年英雄形象的记忆符号。当我们扎起双丸髻观影时,触碰的不仅是童年记忆,更是在完成一场古老文化符号的当代转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09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