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衢州日报
■新闻速递:据媒体报道,今年52岁的廖中扬,是北京一所民办学校的校长。9月8日,廖中扬却作为博士新生,在北大开学典礼上与自己的学生一同上了“开学第一课”。在开学典礼现场,52岁的廖中扬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微笑合影。廖中扬说,“我想用自身经历告诉他们: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学习这件事充满了价值”。
■热评:“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这个说法本身,其实隐含着社会对教育的一种看法——教育应该在特定时间,满足一种特定的需要,诸如求职就业、阶层跃升之类。教育最被看重的,或许是它被赋予的社会功能。
但廖中扬的选择,和这种社会功能并不完全对应。已经是校长的他,学历教育恐怕很难直接兑换为一种求职的履历,因为,他并不需要一个学历来“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
这时候,教育满足的就是一个人的内向化需要。知识积累、眼界拓展、精神丰赡等,这种学习的目的,已经是“不足为外人道”的个人体验,而不是“这个年龄段应该学习”。
这或许也更接近于教育本真的意义。教育的作用是个人化的,是个人为了寻找人生可能性而主动接近的。就好像孔子有很多“父子弟子”,如颜由和颜回、曾点和曾参,既是父子,也同是孔门弟子。他们向孔子学习,就是去求道,是个人化的需求,而不是希望教育给他们一个“敲门砖”。
尤其是在科技进步迅速、社会发展多元的当下,教育理应提供更多“回炉重塑”的可能,让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经历的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接受教育的给养。 夏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3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