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做一个现代好国民”
刘媛/吴静
■刘媛 吴静
儿童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鲁迅曾言:“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儿童有着怎样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风貌?
时代新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作为工商业大都市,吸引无数人前来追逐梦想。1929年,市立小学学生籍贯为外地的儿童数量占到43.7%。当年10月31日至11月27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上海接收灾童千余人。其中,“自十岁至十五岁者,达十分之九”。社会各界希望他们能够强身健体、复兴民族,学习科技知识、掌握生活技能,成长为时代新人。
儿童拥有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也能感触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同频共振。《卖报歌》中的报童们“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却依然相信“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六年级女生朱佩兰想“做一个生产的人,来挽救中国的危机”;五年级学生王天福说:“挽救和振兴的责任,再过几年便要轮到我们的身上了……我们要使自己成为国家一个有益的分子,要有健康的体格、良好的品性、生活的技能、科学的头脑、互助团结的精神、爱国爱群的观念,做一个现代的好国民。”
这一时期,上海的童子军发展迅速。1927年,上海举办第八届远东运动会,数百名童子军参与维持会场秩序和服务等,并参加团体操表演。1928年11月,中华国货展览会在上海开幕,各校童子军帮军警维持会场秩序。此外,童子军还经常组织募捐,进行卫生防疫的宣传等。上海沦陷后,随军退出的童子军辗转江苏、安徽、河南等省份,在前线参与救护、运输、宣传等。
孩子剧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儿童抗日宣传团队,多数成员来自劳工集中的沪东,有的还做过童工或学徒。孩子剧团自行组织管理,进行演讲、演剧、歌唱等抗战活动,包括在难民中教唱《义勇军进行曲》《保卫大上海》《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歌曲,被茅盾称为“抗战的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
孩子剧团还辗转江苏、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以歌舞戏剧宣传抗战。《新华日报》评价:“在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战争中,我们的祖国也生长了新的人类。”
城市新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处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期。城市为儿童提供生存空间、生活资料,也对儿童成长提出强健身体、学习科技知识、掌握现代生活技能等要求。与之相伴,新型生产方式、教育模式、娱乐休闲等逐渐渗透至上海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特别是,借助儿童玩具业、儿童电影业、儿童图书业以及体育场、公园、博物馆等,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城市新人。
1932年,上海的儿童书局出版《儿童科学玩具》一书,介绍照相机、电话机、热空气球、魔术箱、纸飞艇等25种新式玩具的制作方法及原理;商务印书馆拍摄《养真幼稚园》《技击大观》《养蚕》《驱灭蚊蝇》等儿童教育影片。
上海的教育部门颁布《幼稚园儿童生活历》,根据一年季节气候和风俗变化,设计幼儿保育内容和方法;小学教学科目包括公民训练、卫生、体育、国语、社会常识、自然、算术、劳作、美术、音乐等;初中科目有公民训练、国文、英语、地理、历史、算术、物理、化学、动物、植物、体育、卫生、图画、音乐等。据统计,在1927年市立小学毕业生中,从事商业的占67.5%,从事工业、交通、医业、艺术、报业等的占30%。
(作者单位分别为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大学历史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8 08:45:2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