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引言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
如果有人问谁是三国时代最狡诈最善变的阴谋家?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那个熬死了曹家三代人、隐忍几十年不发的司马懿。
暂且不谈《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以及当代影视剧的艺术再创作,就史书上对司马懿的记载与评价,他就绝对当得起三国时期第一大反派和第一恶人的名号。
提到司马懿,不少人都会对他恨得牙痒痒,痛恨他欺凌幼主、背弃忠义。
(司马懿)
司马懿出生于名门望族,司马氏也是儒学世家,诞生了无数名人名士。
当时司马氏兄弟八人皆位列高官,文学造诣颇深,又因为兄弟八人表字都有“达”字,因此被世人称为“司马八达”。
其中,司马懿是司马八达之中成就最高、名望最大的那一个。他出仕曹魏几十年,在魏文帝曹丕时期取得了部分军权,又进而成为魏明帝曹睿的辅助大臣。
待到第三任皇帝曹芳幼年继位之时,他秘养死士,发动高平陵之变,完全掌握了曹魏政权。至此,司马懿成为三国时期最大的赢家,为司马代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隐忍不发、慎择主而事
建安六年,曹操召征22岁的司马懿就任上计掾,司马懿拒绝出仕。
(曹操)
据《晋书·宣帝纪》记载:“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
简简单单一句史料可以推测出司马懿拒绝出仕的背后有非常多的原因,并不只局限于司马懿心存汉室这一种说法。
当时,汉末名士淡泊名利之风盛行,而假名士利用月旦评沽名钓誉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司马懿在得到名士杨俊、崔琰的褒赞后心高气、自负其才,当然瞧不起上计掾这个小小官职,干脆拒绝了曹操的征辟令。
(名士月旦评)
再者,司马家族与曹氏关系密切。司马懿的父亲、兄长、堂兄堂弟都在曹氏供职。
如果司马懿也追随父兄脚步出仕曹氏,那么不仅自己在仕途上难以超越父兄成就;而且全家性命全都托付于曹操一人,若曹氏倾覆,司马家族也会遭到沉重的打击。
从司马懿两次拒绝征辟一事可以看出,司马懿“不欲屈节曹氏”是假,为自己谋取利益最大化是真。
建安十三年,曹操对司马懿失去了耐心,直接放话,“如果不出任官职,我将会立即处死你。”
彼时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大获全胜,气死了盘踞北方的军阀袁绍,一鼓作气统一了北方,气势正焰。
(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
一方面,司马懿惧怕强势霸道的曹操真的会杀死自己;另一方面,又看到了曹氏统一北方后急需人才的时机。
此时若再不进入曹操霸府,就会失去步入仕途、大展宏图的机会。于是,惺惺作假、沽名钓誉的司马懿灰溜溜地来到了曹操的面前,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已经呼之欲出。
但是由于司马懿连续两次拒绝任官,还没有出仕就得罪了曹操,所以司马懿并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
直到曹操去世、曹丕上台后,这样的局面才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二、崭露头角、掌兵辅政
《晋书·宣帝纪》记载:“魏武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魏文帝曹丕)
从史书中可知曹操对司马懿非常忌惮,甚至还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实际上曹操担心后世之君,驾驭不了司马懿此等阴险狡诈之辈,同时也在担心司马懿会成为第二个“荀彧”,心存汉室、图谋匡扶。
司马懿越是得到太子曹丕的信任,曹操就越是不放心。
曹操死后,他所担心的事情确实发生了。
司马懿作为帮助曹丕争夺太子之位的功臣,深受曹丕的重用,而且还在曹丕承袭魏王爵位后,屡有奇策助他称帝。
(曹魏取代刘汉)
从文治上来看,司马懿虽然不是九品中正制的创始人,但却深知曹魏政权只有与豪强士族分享权力才能坐稳江山。
因此,他力推九品中正制,不断完善这项制度的细则。就这样,司马懿在得到曹丕君心的同时,也赢得了豪强士族的拥护。
司马懿虽然出身儒学世家,但是武功这一点也没有落下。尤其是在魏明帝曹睿在位时期,司马懿战功赫赫。
(司马懿南征北战)
他向东攻破新城、生擒孟达;向南阻挡诸葛亮北伐、抵御吴蜀联军;向北围攻公孙渊、平定辽东。
正是凭借着自身的文治武功,司马懿取得了魏文帝曹丕托孤重臣的地位,已经拿到了部分军权,积累了深厚的人脉。
此时司马懿尚且没有生出不臣之心,拿下宰相之位是他当时的想法。
年轻的魏明帝曹睿沉毅果断,大权独揽,深谙君王驭臣之道,事事皆由己出,可见他不失为一代明君。
(魏明帝曹睿)
曹睿杰出的政治能力以及当时曹丕留下的一批老臣压制住了司马懿。所以司马懿始终不敢太过崭露头角,并没有翻起什么风浪。
恰恰是司马懿的内敛隐忍与专务实事,魏明帝曹睿将他视为江山社稷的栋梁之臣。虽然司马懿没有拿到自己意料之中的权力,但他却取得了魏明帝的信任。
和自己的父亲曹丕一样,曹睿英年早逝。
曹睿从宗室中选中了一个叫做曹芳的孩子,决定让他来继承皇位,而司马懿就是曹睿遗诏中钦定的顾命大臣。
(魏明帝托孤)
而另一位顾命大臣,则是曹魏宗室曹爽。
夹紧尾巴做人的司马懿已经是曹魏的四朝元老、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再也没有人能够压制他势力的发展了。
魏明帝曹睿托孤之时,跪在地上的司马懿把目光放到了年幼的曹芳身上,他的不臣之心正在慢慢萌芽。
主少国疑是任何一个朝代都非常忌讳的事情,对野心家来说,这也是一次改朝换代、江山更易的最佳时机。
我们不知道司马懿抱着曹芳登上皇位的那一刻在想什么,至少在那一刻起,司马懿的态度就已经发生了转变。
(曹芳)三、高平陵之变、狐媚而取天下
顾命大臣只有两位,一个是年过花甲的司马懿,另一个则是年仅三十余岁的曹爽。
很显然这是魏明帝曹睿微妙的安排,他要让这两人相互牵制,以巩固曹芳的帝位。不过曹睿看错了人,任人唯亲、能力平庸的曹爽并不能制约司马懿,他反而还将曹魏政权推向了末路。
曹爽看不惯司马懿,他想要大权独揽,于是表奏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却是明升暗降。
司马懿没有反抗,曹爽轻轻松松地剥夺了他的军权。
(司马懿)
为了韬光养晦,司马懿故技重施装疯卖傻,在暗地里秘密培养死士,等待着反扑的机会。
这一时期,很多人不满曹爽当政,如蒋济、孙礼等重臣慢慢倒向了司马懿的阵营,曹爽已经腹背受敌。
正始十年,即公元249年。
曹爽携带曹芳去祭拜魏明帝之墓,司马懿起兵控制了京都,将曹爽集团一网打尽,至此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史称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
白发苍苍的司马懿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进一步,司马氏代曹氏为帝,退一步,司马氏将陷入陷阱甚至满门抄斩。
如何处理这件关系到自家存亡的大事成了司马懿目前面临着的难题。他深知不能心思手软,于是扑杀了所有反抗自己的势力,一时间朝野内外血流成河。
这次政变让司马家族完全架空了曹氏,本族子弟大多封候拜将,曹氏全面衰败。可名义上的天子仍然是曹芳,曹氏才是正统,司马氏仍然是臣子。
在这艰难之际,司马懿想起了曹操。建安末年,曹操也在犹豫着要不要自立为帝。
(曹操)
当前天下百姓和许多朝廷重臣仍然心思偏向了曹魏,如果自己贪得无厌冒然称帝,只怕会引来所有人的反扑。
最终,年逾七十的司马懿走上了和曹操一样的道路,他选择了一条折中之路。
将曹魏诸王迁往了邺城,把所有的兵权都分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司马昭和司马师。同时,还在明面上告诉群臣只要局势安定下来,一定会把权力交换给皇帝曹芳。
几乎大部分人都被司马懿的种种表现给迷惑了,不少人以为他在行“周公之事”。可这一切,其实已经为司马氏代魏做好了最关键的一步,也就是彻底压制曹氏的反扑力量。
司马懿夺取政权的第四年,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三岁。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他的儿子们谨遵父训,一边奉曹氏为帝室、将其当做吉祥物,一边将司马氏的势力渗透到曹魏政权的每一个角落。
景元五年,公元264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被魏元帝封为晋王,加九锡。
曹魏取代东汉的故事又在几十年后重新上演。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继晋王位。同年十二月,司马炎代魏称帝,史称西晋。
晋武帝司马炎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晋武帝)结语
司马懿究竟在怕什么?
与其说他在怕什么,不如说他在出仕曹魏几十年之中已经看透了人心,这就是他的决胜之道,也是他隐忍待发的动力来源之一。
在充满了血腥味的政治斗争之中,司马懿无所畏惧,凭借自己超乎凡人的忍耐力与政治手腕默默积蓄力量,最终问鼎权力之巅。
但是历史从来没有饶过任何人。
《晋书·宣帝本纪》篇末中,东晋明帝问王导,祖先是如何得到天下的,王导向明帝阐述了司马氏创业之始“文帝末高贵乡公事”一事。
(晋明帝与王导)
身为司马氏后裔的东晋明帝认为祖先行事十分不光彩,羞愧说道:“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可见,司马篡魏的理念在魏晋人的心目中业已根深蒂固。
以“狐媚而取天下”的司马懿也在历史上被贴上了忘恩负义、背信弃主的标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6 15:45:2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