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我国大西北有一条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从西汉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得到开凿,那就是河西走廊。西汉初年对匈奴一直都是以和亲作为换取和平的砝码,可是汉武帝时期,完全改变了这种态度。
为了与传说的月氏国联合起来对抗匈奴,汉武帝命人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之路。河西走廊作为当时重要的军事要塞,经历了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名将的军事巩固后,完全掌握在了西汉朝廷的手里。
此后中原动荡频繁,可是河西走廊始终都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沟通的桥梁。在我国历史上,有六位伟大的高僧,他们通过河西走廊,将佛学文化与儒家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01三国时期的高僧朱士行,是历史上第一位出使西域的高僧。
对朱士行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在洛阳白马寺登坛受戒,成为了记录当中,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
不过朱士行对佛法的理解,在洛阳时并没有那么透彻。在研究《小品般若》的时候,他有很多方面搞不太清楚。
因为翻译之人也不甚了解,所以就把相应的经文给删除了。这么一来,朱士行阅读起来就遇到了各种障碍。在得知西域有《大品经》的原本后,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他希望前往西域,将经书的原本找到,从而真正意义上去参透佛法。可是当时洛阳距离西域岂止千里之遥?
好在三国之前,西汉时期汉武帝已经开凿了河西走廊。这里是汉朝的统辖范围。而河西走廊是前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所以朱士行是顺着河西走廊一路西去,以雍州作为出发地,通过了于阗国,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和田地区,在西域得到了《大品经》的原本。由于原本是无法带回来的,所以朱士行便在当地虔诚地抄写了起来。一共90个章节,60多万字,我们根本不知道朱士行到底花了多少时间。于阗国是古代著名的佛国,这里的百姓崇尚佛教,朱士行到了这里以后,便舍不得离去。他命弟子将抄写好的《大品经》送回了洛阳,而他本人则终老在了于阗国。洛阳是他皈依的地方,而于阗国是他心驰神往的地方。沟通两者之间的那条通道,便是著名的河西走廊。
02魏晋时期的竺法护大师,为求佛法,几乎走遍了西域诸国。
竺法护是月氏国人,但是他们家一直居住在敦煌。自从河西走廊被打通以后,这里常常有不少西域商贩前来此地贩卖物品,久而久之便在这里定居,他们家就是其中之一。
护公,菩萨人也。寻其余音遗迹,使人仰之弥远。夫诸《方等》、《无生》、诸《三昧》经类,多此公所出,真众生之冥梯。---道安
竺法护非常聪明,8岁就出家做了和尚,具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因为智慧高深,所以他并不满足以中原地区的佛法传颂。
换句话来说,竺法护觉得当时中原流传的经书他都已经看完了,没得看了。在听说西域诸国中有不少佛国是珍藏了不少佛经的,而且此前朱士行大师就是终老在了西域,所以竺法护也打算前往西域求学。不得不说,竺法护就是个天才,他到西域转了一圈,居然学会了三十六国的所有语言。因为每一国的佛经译本都有差异,所以竺法护索性就把他们的语言都给学会了。当时竺法护从敦煌出发,前往中原比较熟悉的于阗国,途径疏勒国、龟兹国转而回到敦煌。他一边走路一边翻译经文,丝毫不敢浪费时间。从河西走廊前往西域走一圈再回来,加上途中翻译经文的时间,竺法护足足花了二十余年的时间。很难想象一个如此聪明的人,究竟要有多虔诚,才会如此勤奋地为翻译佛经的事业而奔波半生。
他所翻译的经书一共有154部,其中《方等泥洹经》、《光赞般若经》、《渐备一切智经》、《舍利弗悔过经》、《普曜经》等流传后世较为广泛。
如果没有足够的信仰,很难想象竺法护会花费他一生的时间在佛学的翻译之路上。当然河西走廊成为了他游历西域的重要通道。
03东晋高僧法显,以65岁高龄,前往天竺求取真经。
提到取经,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唐玄奘。其实中国第一个前往天竺取经的高僧,其实是东晋时期的法显。
法显的智商显然跟竺法护不一样,天下又有多少像竺法护一样的天才呢?但是法显对佛教的虔诚,绝对不比竺法护差。
凡度七百余梯,又蹑悬絙过河数十余处。仍度小雪山,遇寒风暴起,慧景噤战不能前,语显云:“吾其死矣,卿可时去,勿得俱殒。”言绝而卒。显抚之号泣曰:“本图不果,命也奈何!”复自力孤行,遂过山险。凡所经历,三十余国,至北天竺。---《祐录》
他在中原地区学习佛法度过了65个年头,这一年距离他3岁踏入佛门,已经有了62年。这么多年走下来,他发现中原地区的佛教经文已经不足以满足当时佛教的发展。
尤其是对僧人约束相关的经文十分稀缺,这导致了佛教僧人压根就无法可依。僧人的形象也就变得骄奢淫逸了起来,法显觉得,这件事对彰显佛法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为了求取更多真经,显然西域诸国已经不能满足法显的要求,所以法显这一次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前往天竺求取真经。
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那里才会拥有更多佛学经典,尤其是戒律方面的经文。为此法显等五人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先前往西域,再前往天竺。
在张掖他们又相继遇到六位志同道合之人,他们相一同前往天竺。当然这一路上他们是得到了不少人的资助的,没有路费,在路上是很难生存性下去的。他们通过鄯善国、茑夷国等国家,穿越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达于阗国。一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走得越来越少,法显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法显最初对梵文是一窍不通,所以他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天竺以后,还要从头开始学习梵文。这对年近七旬的法显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不过本着对佛学的信仰,法显愣是在天竺学会了梵文,并且翻译了大量经文,其中比较代表性的那就是《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等几部戒律方面的经文。
很难想象法显在异域他乡一走就是13个年头,再回来的时候,已经是78岁高龄的老人家了。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法显回到中土并不是从河西走廊回来的,而是通过海上的船运,直达山东半岛。
04北魏高僧宋云和惠生,通过河西走廊,将儒学道学传往西域。
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一直以来,都是中原地区的高僧,前往西域、天竺等地求取经书,这属于文化的进口贸易。
而我们中原地区自己也有非常优秀的文化知识,这么多年以来,西域虽然有所耳闻,却缺少一个正儿八经的传播者。
熙平中,明帝遣滕伏子统宋云、沙门法力等使西域,访求佛经,时有沙门慧生者亦与俱行,正光中还。---《北史,西域传》
北魏时期,宋云和惠生两位大师就完美地填补了这个缺憾。他们受命前往西域、天竺等地,求取大乘经论,当然也肩负着传播中土文化的重任。
从河西走廊出发宋云、惠生金国了波斯、赊靡国、钵卢勒国等,在乌场国会见了当地的国王,并且向他仔细讲述了中土地区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此后他们一路求取真经,一路宣扬中土文化。所以他们的这次出行,所带来的影响,其实是相当巨大的。
在他们带回了170多部大乘经论回国以后,西域和天竺那边也有大量的僧人通过河西走廊,进入中土宣讲佛法,学习儒道经典。
从这个时候开始,佛学经典和儒道经典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佛学经典中,其实掺杂很多儒学大师们的思想。而儒学经典当中,也有佛学思想的渗透。在中土形成了一种富有特色的佛学儒学文化。
05唐玄奘游历110个国家,成为唐朝和诸国沟通的桥梁。
伴随着历史的变迁,南北朝割据的局面逐渐收场。隋文帝一统天下以后,其实没多久隋炀帝就把江山给丢了。
等到唐太宗登基以后,天下再次迎来大一统状态。而这个时候,有一位高僧偷偷从河西走廊溜了出去,那就是唐玄奘。
法师又奏云。玄奘从西域所得梵本六百馀部。一言未译。今知此嵩岳之南少室山北有少林寺。远离廛落泉石清闲。是后魏孝文皇帝所造。即菩提留支三藏翻译经处。玄奘望为国就彼翻译。伏听。敕旨。帝曰。不须在山。师西方去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玄奘大师并没有携带什么通关文牒,因为当时唐王朝对出行的事情管理的还是比较严格的,所以他只能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走出去。
他这一走出去,就走了足足5万里路。17年的时间里,唐玄奘在天竺那烂陀寺学遍了各种佛家学说,如果光是学习翻译经书,唐玄奘也不会被历史铭记,他做的贡献,对佛学传播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唐玄奘回唐朝的时候,从天竺带回了150颗佛舍利,7尊佛像,657部经书。这些后来都成为了中土佛学的珍宝,尤其是舍利更是成为了佛家弟子供奉的珍品。唐玄奘回国以后,开始带领弟子们翻译各种经书,一共翻译了75部经典,累计1335卷之多。很难想象,唐玄奘需要投入多少精力,才能完成如此恢弘的壮举。此外,他这一趟游历了大小110个国家,这些国家的山川、地貌、物产以及习俗等等文化,全都被他给记录在了《大唐西域记》之中。
这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西域、天竺和中原之间的距离再次被拉近,这些小国对中原有了一个初步了解的同时,大唐王朝对西域诸国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这才此前是前所未有的。
总结:一条河西走廊,承载了数千年的佛学传承之路。
其实汉武帝当年打造河西走廊的时候,并没有考虑那么多。他就是为了联合月氏国与匈奴人大战。而荡平匈奴人在河西走廊的势力以后,汉王朝彻底征服了这条西行之路。
张骞在这条路上曾经被匈奴人俘虏过,汉武帝不希望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河西走廊的开通,也为加强了中土和西域的紧密联系。
而贸易联系只是表层的,我认为佛学的传播和沟通,才是中土文化和西域文化真正融合的一个过程。
伴随着六位高僧们的远足,河西走廊上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文化财富。所以河西走廊其实不仅仅是贸易的丝绸之路,更是佛学的传播之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1 1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